课件48张PPT。回忆录朱德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导入新课1、理清文中母亲的事迹,感悟母亲的伟大形象,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个性特征的手法。
2、体会精当的议论、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3、体会作品朴实无华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
深的敬意。
4、?深入领悟作者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培养学生
的亲情观,反思自己对母亲的感情。学习目标作者简介 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阶。四川仪陇人。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中国的杰出领导人。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其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朱德同志故居朱德故居纪念园 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于 1944年2月25日病逝,享年86岁。《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公祭悼堂布置得庄严肃穆,灵前香烟缭绕,灵幕上高悬着“精神不朽”的大红旗。悼堂四周挂满了延安各界的挽联。写作背景党中央的挽联
八路公助,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的挽联
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斯人不愧劳动阶级完人。 回忆录是传记的一种,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用回忆的形式记叙历史事件或个人的真实生活,在记叙的基础上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回忆录具有如下特点:
(1)用叙述、描写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
去有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
(2)篇幅有长有短,带有文献性质。
(3)要求写真人真事,语言简明平实。文章体裁回忆录佃农( ) 仪陇( ) 溺死( ) 劳碌( ) 私塾( ) 横蛮( )
不辍劳作( ) 妯娌( )
差役( ) 迁徙( ) diàn lǒng nì lùshú hèng mán chuò zhóu l?chāi yìx? 检查预习读准字音聊叙:
不辍劳作:
宽厚仁慈:
东挪西借:
节衣缩食:
为富不仁:
任劳任怨: 聊,姑且;叙,谈,姑且谈谈。
不停地劳动(耕作)。
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和压迫穷人。
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承受。 词语释义检查预习12-1516-17开篇点题,悼念母亲逝世,引出回忆的内容。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写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也表达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整体把握把全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然后判断结构特点。结构特点:总分总倒叙一(1)1、总领全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勤劳一生。”2、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我爱我母亲。”3、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开篇点题,总领全文,点明线索(回忆的内容)。抒发作者悲痛的感情,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合作探究 开头作用
1《春》: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 3《雨的四季》:开篇点题,领起下文,奠定感情基调。
4《天净沙?秋思》:渲染了萧瑟悲凉的氛围。 6《散步》:开篇点题。 10《再塑生命的人》:为下文作铺垫。
13《植树的牧羊人》 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16《猫》:总领全文 17《动物笑谈》:点明题旨,总领全文
19《皇帝的新装》:交待故事缘由,为下文作铺垫。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引起下文。 8《木兰诗》: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17《紫藤萝瀑布》:引起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也从侧面烘托紫藤萝花令人眩目的美。
23《带上她的眼睛》: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 《羚羊木雕》:设置悬念,引起阅读兴趣,渲染紧张气氛。
6《回忆我的母亲》: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10《答谢中书书》:点明中心
13《背影》:开篇点题,奠定感情基调。
14《白杨礼赞》:开篇点题,点明主旨,点明线索,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16《昆明的雨》:为下文作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跳读课文,勾画表明时间的词语,并思考:这些时间母亲经历了什么事情?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品质?
合作探究二(2-15)“整日劳碌着”,煮饭、种田、种菜、喂猪……(2-7)聪明能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任劳任怨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8)坚强不屈;爱憎分明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9)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10)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 (10-11)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12)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12)不辍劳作(13)识大体、明事理深明大义勤劳朴实勤俭持家理解、支持革命热爱劳动2、课文是怎样将众多的日常小事有条不紊地组织为一个整体的? 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叙事线索,按时间顺序安排记叙的内容。合作探究3、在文章的第14-15自然段,作者从哪些方面书写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1、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2、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
3、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
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合作探究文章的结尾表达了哪几层意思?①痛悼母亲的离去;
②对母亲的高度评价;
③决心尽忠革命事业。 合作探究三(16-17)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有爱、敬重、悲哀、怀念、歌颂、感谢等。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爱”是基本感情,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而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整体把握 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自己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的决心。合作探究文章主旨 作者是革命领袖,他心里装着人民,还装着党和国家。作者深知母亲逝世的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因此就要寻找补救之法,以报答母恩于万一。于是,从母亲的平凡,想到劳动人民的平凡,想到“她只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再进一步想到“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再通过一个设问句,使报答母亲深恩的感情上升为更博大的感情:“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文章倒数第二段表达了作者宽广的胸怀、崇高的精神。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与爱党、爱人民、爱民族的感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合作探究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谈谈你在这方面的体会。 作者记叙这方面的事情不仅歌颂了母亲的美德,而且还采用了议论和抒情的手法或表明这些美德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或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将这样的语句找出来,仔细体味,并说明其作用。合作探究第3段中“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合作探究第7段中“她自己是很节省的。”“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抒情:议论:被迫溺婴,实属无奈之举,母亲的心里一定充满了矛盾与哀伤,惨痛至极。点明母亲的美好品德和对自己的影响。第8段中“母亲没有灰心,她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合作探究议论:起到了赞扬母亲的坚韧顽强性格和爱憎分明情感的作用。同时也暗示了母亲后来支持儿子投身革命的思想基础。合作探究第14、15两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带有抒情笔调的议论的表达方式。
此处承接上文的事实发议论,不仅评价了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而且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凸显了母亲的品质。 这种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对记叙的内容有进一步深化的作用,能更好地揭示所写事情的内在含义,抒发作者感情,歌颂母亲的崇高品质。?1、“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④ “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的时候,突出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语言赏析2、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⑤ 写出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下母亲的辛勤和任劳任怨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爱与感恩。3、如何理解第⑤段中的“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子? “自然地”“悄悄”“整日在地里跟着”等词语,说明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作者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语言赏析4、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⑥ 通过与地主富人家的对比,既写出了母亲的聪明能干,也表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5、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平铺直叙中母亲同情革命、了解革命、深明大义的形象跃然纸上。 语言赏析6、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直抒胸臆:两个“永远”,语言平实,感情浓烈,写出了母子情深,7、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竟’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
“竟”字既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哀思同时饱含着儿子未能报答母亲的遗憾和愧疚。又侧面表现了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
去掉后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语言赏析8、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 语言赏析9、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和对母亲的无限热爱之情表达得十分深切。 10、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由热爱、赞美母亲推广到热爱、赞美劳动人民,升华感情,深化主题。语言赏析11、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文中的“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谈谈你的理由。)? “创造了”是指已经创造的历史,说的是过去;“创造着”是指正在创造的历史,说的是现在,两者有时间上的先后,故不能互换。语言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语言质朴而富有深情写作特点1.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开头第一段从母亲去世引起悲痛写起,交代了文章的写作缘起,又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一个十分清晰的总的枢纽,总领全文。结尾以深深的祝愿结尾,抒发了对母亲的哀悼之情,紧紧地呼应开头。
2.线索分明,脉络清晰。
本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脉络清晰,有条不紊。合作探究写作特点3.夹叙夹议,情真意挚。
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穿插了必要而且精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这种议论又是以自己切身的感受作基础的,写来具体、翔实,读着亲切、感人。
4.语言质朴而富有深情。
例如“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将“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与“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对比着平静道出,体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质朴的语言中表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合作探究 本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选材、组材。以时间为纵向顺序,以母亲的优秀品质为横向顺序纵横交叉、点面结合。虽然文章所记的内容时间跨度大,但脉络清晰有条不紊。课堂小结 作者把爱母亲的感情进行了怎样的升华?给我们什么启示? 把爱母亲的感情升华到爱劳动人民,把报母恩的思想升华到报效中华的崇高境界。表达了朱德同志的博大胸怀与崇高思想。启示:要博爱,要有为天下人服务的意识。拓展延伸 1928年12月,朱德率领部队在资兴驻扎,敌人闻讯来抓朱德。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朱德见逃不脱敌人的包围,便走进一家祠堂的厨房,随手拉了一条围裙系在腰上。敌人冲进来就问:“你们的总司令在哪里。”朱德指指身后:“在后面。”敌人又问:“你是干什么的?”朱德干脆地回答:“我是伙夫。”但几个敌人仍有些不放心,把这“伙夫”拉到灯下上下打量了一番,见他穿得破破烂烂,胡子老长,真是一副伙夫样。于是信以为真,便急忙到后面搜索。朱德趁机打开窗子,逃之夭夭。朱德巧扮“伙夫”脱险记拓展延伸儿行千里母担忧。
养儿方知父母恩。
天地宽大,父母恩大。与母亲有关的俗语:拓展延伸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②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米尔)
③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④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⑤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歌颂母亲的名言拓展延伸回忆我的母亲母亲去世,万分悲痛,写文怀念母亲一生勤劳俭朴聪明能干宽厚仁慈坚强不屈教育影响教“我”与困难作斗争鼓励“我”走上革命的道路怀 念 崇 敬 感激板书 以《我的母亲》或《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短文,用一个小事例来表现母亲或父亲的一个特点。布置作业母亲的往事 母亲的品质1、养大八个孩子
2、不和任何人吵架
3、希望中国民族解放成功
4、东挪西借培养一个读书人
5、回家继续劳动,直到最后
6、周济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支持革命
性格和蔼
支持我读书
勤俭节约
同情穷人
坚持劳动课堂检测1、连线题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
2、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 ( )
3、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 ( )
4、那个季节,还不太冷,依稀有几片早落的黄叶,在风中飘落。 ( )抒情记叙议论描写课堂检测2、说说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3、思考下面问题。(1)母亲最突出的特点是:
(2)母亲去世时,“我”的心情是:
(3)突出我对母亲的感情的一个词是:
(4)总领全文,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
(5)点明题目,引出回忆的句子是:勤劳悲痛爱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课堂检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