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电流和电路
第1节 两种电荷
第一课时 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注意观察静电现象,使其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难点】
1.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 两种电荷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32-33,完成以下问题: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__摩擦起电__.
2.自然界中只存在__两种__电荷,即__正__电荷和__负__电荷.
3.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__正电荷__,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__负电荷__.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__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__.
5.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__电荷量__,简称__电荷__.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__库__,用符号__C__表示.
6.验电器的构造如图所示.
(a) (b) (c)
由图(a)和(b)可知,验电器由__金属球__、__绝缘塞__、__金属杆__和金属箔组成,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__金属箔__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__同种电荷互相排斥__而张开.如图(b)和(c)所示,带电体所带的电荷越多,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__越大__.
【合作探究】
演示一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1:首先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能看到什么现象?
答:两根橡胶棒相互排斥.
实验2: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能看到什么现象?
答:两根玻璃棒相互排斥.
实验3: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观察到什么现象?
答:橡胶棒和玻璃棒相互吸引.
实验4:用手捋散开的塑料包装绳,自上而下地捋.
1.在捋的次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答:发现塑料绳向四周散开.
2.由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摩擦过的物体带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演示二 验电器
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的变化.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分析、讨论现象及原因.
1.验电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
3.验电器的金属泊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什么?
答: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教师点拨】
1.做摩擦起电实验时,相互摩擦的物体应是__不同的物体__,且两个物体均要与外界绝缘.故实验一般在空气__干燥__的条件下成功率较高,在空气潮湿的条件下失败率较高.
2.两个轻小物体互相吸引,则两个物体__可能带异种电荷,也有可能一个物体带电,另一个物体不带电__.
【跟进训练】
1.如图所示,通草球甲、乙相互排斥,甲、丙相互吸引,如果已知甲带正电,那么乙、丙的带电情况是( D )
A.乙带负电、丙带正电
B.乙带正电、丙带正电
C.乙带负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D.乙带正电、丙带负电或不带电
2.如图甲所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负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如图乙所示),可以发现__A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减小,B金属箔片张开__,说明有电荷通过金属杆从__验电器A__流动到__验电器B__.
甲 乙
知识点二 原子及其结构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33-34,完成以下问题:
1.原子由__原子核__和__核外电子__组成,__原子核__位于原子的中心,__原子核__带正电,__核外电子__带负电.
2.人们把最小的电荷叫作做__元电荷__,常用符号__e__表示,e=__1.6×10-19____.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__相等__,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对外不带电.
4.摩擦起电的原因:(1)不同物质的__原子核束缚电子__的本领不同.
(2)两个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__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__,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带__正电__,得到电子的物体带等量的__负电__.
【教师点拨】
1.原子结构
原子
2.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跟进训练】
关于原子和原子核,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C )
A.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央,带负电
B.原子核外的电子带负电,并固定在某一位置
C.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D.原子核内有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中子
课堂小结:
两种电荷
第二课时 导体和绝缘体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2.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导体、绝缘体并对其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进行归纳并能总结出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和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重点】
1.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存在自由电荷.
2.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难点】
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知识点 导体和绝缘体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34-35,完成以下问题: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__导体__;如:__金属__、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__绝缘体__,如:__橡胶__、__玻璃__、__塑料__等.
3.金属导电靠的是 __自由电子__,酸、碱、盐的水溶液导电是靠__正、负离子__.
【合作探究】
演示 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可以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B的金属箔闭合.
实验一: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观察现象.
1.A、B金属箔的张角有什么变化?
答:验电器A、B金属箔的张角没有变化.
2.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验电器A的电荷量没有变化,验电器B仍不带电.
实验二:再次使A带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观察现象.
1.A、B金属箔的张角有什么变化?
答:验电器A的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减小,B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
2.该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验电器B也带了电.有一部分电荷通过金属棒从A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了定向移动.
3.该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答:电荷在金属中可以定向移动,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
【教师点拨】
1.导体导电的原因:__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__.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__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__.绝缘体缺少自由电荷,而不是没有电荷.
2.“导电”与“带电”的区别:__导电过程是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过程,导电体是导体__;带电过程是电子得失的过程,能带电的物体可以是导体,也可以是绝缘体.
【跟进训练】
1.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
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
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
D.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
2.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 B )
A.人 体、大 地、铜钥匙
B.橡 皮、煤 油、塑料袋
C.铅笔芯、盐 水、玻璃杯
D.瓷 瓶、空 气、钢板尺
本课总结;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导体导电的原因:
导体中存在自由电荷
3.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
电荷束缚在原子、分子之中,不能自由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