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胡曾
战国铁犁
战国铁制镰刀
“且秦以牛田,水通粮,……不可与战。”
——《战国策·赵策》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1.经济发展
一、剧变年代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2.政治变化
减灶计
纸上谈兵
围魏救赵
赵
燕
秦
齐
魏
韩
楚
一、剧变年代
3.兼并战争
战国形势图
参战兵力:秦军约60万
赵军约45万交战时间:三年
参战兵力:齐军约8万
魏军约8万 交战时间:一年
交战区域:邯郸、桂陵
参战兵力:齐军约10万
魏军约10万
参战兵力多
持续时间长
交战区域广
一、剧变年代
变法运动高涨
战国的变化
一、剧变年代
商鞅变法
李悝变法
吴起变法
战国的主要变法
二、进取年代
(1)为了生存 (2)为了提高秦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
变法的原因
商鞅变法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史记·秦本纪》
二、进取年代
立木为信
变法的准备
舆论宣传
争取民心
商鞅变法
二、进取年代
削弱守旧势力,有利于变法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变法的内容
二、进取年代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商鞅铜方量
变法的内容
二、进取年代
军队战斗力增强
图一
图二
变法的内容
二、进取年代
“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史记·商君列传》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再议商鞅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二、进取年代
秦国的发展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大败赵军。
公元前330年,收复之前魏国占领土地。
都江堰工程
三、发展年代
知识卡片——都江堰
修建者:
修建时期:
地点:
组成:
功能:
李冰(秦国)
公元前256年
岷江
渠首和灌溉网
防洪、灌溉、水运
三、发展年代
排洪、通航
灌溉
鱼嘴
内
江
外
江
飞沙堰
宝瓶口
“鱼嘴”伸入岷江中,使岷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岷江主流)用于分洪,左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鱼嘴
分水鱼嘴
宝瓶口
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
宝瓶口
飞沙堰是分水堤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飞沙堰
飞沙堰
古名“崇德庙”,是纪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
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后人为什么要修建“二王庙”来纪念李冰父子?
江水通过宝瓶口灌溉成都平原。
都江堰建成后,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成都平原因此长期受益,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战国时期
本课小结
变法图强求发展
日新月异
生产力不断进步
社会转型
兼并战争不停歇
朝不保夕
战国时期
本课小结
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