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杜牧)

文档属性

名称 阿房宫赋(杜牧)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01 08: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 江 南 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 泊 秦 淮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 山 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几首诗歌的作者是晚唐
时期的诗人杜牧。从这几
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
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
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
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
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
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
现实主义传统精神。诗歌欣赏城门宫 舞水榭楼台 骊山陵远眺 仿秦宫殿仿秦城门仿秦台榭一、解题“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阿房”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赋”作为一种文体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这是赋的渊源。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二、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历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勋元外郎,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诗文兼擅,是晚唐著名作家。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气势纵横,敢于论列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继承了韩、柳派古文家的优良传统。他的诗意境清新,风格豪健俊爽,在晚唐轻浮艳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后人因称他为"小杜",以继杜甫;又因和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杜牧生活在社会危机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他从青年时代起就关心国事,忧国忧民,希望恢复昔日唐帝国的繁荣和昌盛的局面。他在文学上有比较进步的见解,认为文章应为事而作,不应无病呻吟。因此他的不少诗文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杜牧创作中诗歌最著名,诗歌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七言绝句尤为后人传诵。《阿房宫赋》:
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六王毕,四海一
五步一楼
使天各爱其人
秦爱纷奢
廊腰缦回
缦立远视
族秦者秦也
谁得而族灭也(统一)(一座)(爱护)(喜爱)(萦绕)(久)(使……灭族)(家族)一爱缦族三、字词活用一词多义四、走进课文问: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作者从阿房宫兴建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从占地
广、建筑物之高、建筑群布局,从楼阁之多,设计
工致、变化统一的布局,从长桥、复道建造的复杂
情况,从宫中的歌舞之盛等角度来定阿房宫的。 作者由远及近,由外及内逐一介绍了阿房宫之奇观,叙述中时有前后照应之妙笔,如写楼阁“各抱地势均力敌”就与前方“骊山冯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这一广阔背景相连。叙述中时有贴切生动之比喻,如“长桥卧波”,“复道行空”,用笔经济,形象生动。叙述中也间有动态描写,像定“二川”,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再加上大量排比、对偶句式的运用,使文句音节铿锵,并有音韵之美。第二段——字词1、“绿云扰扰”
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用了互文的修辞格----本应合在一起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天来使用,但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这句话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同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3、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用辇车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鼎、玉、金、珠,是名词用着状语。铛、石、块、
砾,是名词用着动词。收藏,经营,动词用如名词,指收藏的金银珠宝,经
营的金银珠宝。段意理解
1)宫人的生活情境
早上梳妆
生活寂寞宫女之多;
宫人命运悲惨;
反映秦王的生活奢侈,荒淫。2)秦爱纷奢 第三段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铺写了秦王的骄奢淫靡,滥用民力,致使农民起义,一举灭秦。“叫、举、炬”三介动词,促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迅速灭亡。研读第四段
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发表议论,指出六国灭亡秦朝覆灭,其根本原因在于本同自己而非秦国和天下人。作者运用了假设论证,说明爱护百姓可以拒敌固国,万世而为君,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
作者讽谏时弊,希望统治者以秦灭亡为借鉴。说说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原因是“不爱其人”。
其目的是“鉴”,即:借古讽今,要唐帝国吸取秦亡的教训,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商女不知王国恨,至今犹唱后庭花1、都有肯定了秦朝的强大,都强调秦朝灭亡是毁于自己,都有说明了秦朝灭亡的迅速,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政。
2、都受到赋的影响,甚至本身就是赋。关于秦灭亡的议论,本文与《过秦论》有哪些相似之处?它们的立论角度又有何不同?相似:1、《过秦论》以先后对比的角度说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以“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2、《过》以秦的兴盛反衬它的灭亡;《阿》以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 ,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
3、《过》作为政论文重在说理,《阿》作为一篇赋重在讽喻现实。立论不同:思考:
1、全文共四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四段之间的内容和结构关系是怎样的?一、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二、铺叙宫内的豪华奢靡
三、转发议论,指出秦亡的必然
四、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勿蹈覆辙叙议谏五、总评歌舞之盛,宫女珍宝之多,人民痛苦之深,既夸张,又富于想象,且比喻奇巧新颖。后面发议论,回环往复,层层推进,见解精辟,发人深省。
语言上骈散兼行,错落有致,词采瑰丽,声调和谐,一扫汉赋那种平板单调的这篇赋充分体现了唐代文赋的特点,即描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面极力铺叙渲染宫殿弊病,成为古代赋体中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