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11 20:3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
1.“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
A. 1924~1927年
B. 1937~1945年
C. 1945~1949年
D. 1949~1956年
2.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此济南邮政推出了纪念邮戳(下图)。下列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

A. 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
B. 历史专著中的描述
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3.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运动之所以被称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是因为其( )
A. 由资产阶级领导
B. 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C. 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权、平等思想为指导
D.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很大
4.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但毛泽东也曾说过,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毛泽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 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 林则徐、孙中山都是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领袖
D. 他们都是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的先进代表
5.1841年,广东地区张贴了一张布告,威胁外国人说:“如果我们不彻底消灭你们这些猪狗的话,我们就不是顶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杀了你们,砍掉你们的脑袋,烧死你们。”这说明(  )
A. 殖民统治引起人们的不满
B. 清政府发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C. 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
D. 中外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6.下列事件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民报》 ②兴中会 ③武昌起义 ④广州黄花岗起义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①③②④
D. ②①④③
7.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
A. 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 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8.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共产党起草的《国共合作宣言》,国共两党正式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的主要原因是( )
A.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 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C. 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一致
D. 国共两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9.义和团的传单中写道:“……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应把鬼子都杀掉……。”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反映了三次工业革命成果被应用到中国
B. 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封建主义矛盾的激化
C. 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平和性
D. 说明了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
10.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与这一事件相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B. 辛亥革命取得了彻底胜利
C. 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D. 中国从此结束了封建制度
11.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邓世昌英勇牺牲是在( )
A.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B. 黄海战役中
C. 威海卫战役中
D. 淮海战役中
12.图一、图二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图片史料。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 图一的“天命诏旨书”具有浓厚的反封建意识
B. 图二是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的“安民靖土”文告
C. 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革命运动都打击了西方列强在华势力
D. 与图片内容有关的两次革命都学习西方,试图建立民主制度
13.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标志是( )
A. 三大战役胜利
B.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C. 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4.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 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B. 设厂开矿、修建铁路
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列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
15.漫画折射了历史。下列选项反映的历史事件由下图引发的是( )

A.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B. 北上八国联军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C. 学子斗争惊列寇,豪杰攻打震华庭。反封反帝风云涌,休课休劳波浪凶。
D. 血肉之躯筑铁墙,平原斩倭声名扬。纵然汗简无司马,寸土皆碑记国殇。
16.2015年,黄海“丹东一号”沉船经过进一步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在一个圆形瓷盘的正中间发现繁体的“致远”字样(如下图)。据此判断该舰舰长应该是爱国将领(  )

A. 邓世昌
B. 丁汝昌
C. 刘步蟾
D. 刘永福
17.“城门刚打开,联军就出现在城中的每个角落,于是中国人的多少值钱、便于携带的财物,马上换了主人。美、俄、英、日和法国兵到处奔跑,闯进每一户人家,门要不是开着,马上被一脚踢开。”这一场景出现于( )
A. 鸦片战争
B. 火烧圆明园
C. 中日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下图是张乐平先生1938年5月创作的漫画,其创作主要意图是()

A. 庆祝日本侵华计划破产
B. 坚定民族抗战必胜信念
C. 呼吁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D. 歌颂军民合作首战告捷
19.有人说:“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下列文献能够见证“起点”历史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0.“因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为此,毛泽东提出了( )
A.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统一战线理论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D.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21.“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
A. 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22.某一个主题展览中出现了下列关于我国某民主革命势力发展态势三幅图片,下列有关的解说正确的是( )


A. 图一到图二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态势
B. 图一到图二出现的原因是中共左倾错误的结果
C.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导致图二到图三的原因
D. 图二到图三的发展是中共反击国民党的结果
23.“尽管理想如此高远,但有限的政治资源和思想资源又迫使他们重新回到他们所反对的统治方式上去。”与此结论相符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辛亥革命
24.影片《建党伟业》中,有不少学生因巴黎和会上山东问题对外交涉失败而在街头高举标语、发表慷慨激昂演讲以向政府施压的镜头。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下列在这一镜头设计的标语中,不可能采用的是( )
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 “废除二十一条”
D. “打倒国民党卖国政府”
25.中国共产党在“二大”上提出的最低革命纲领要求: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统一中国为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从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的实践来看,这里所说的“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就是指( )
A. 资产阶级共和国
B. 社会主义共和国
C. 新民主主义国家
D. 实行多党制的国家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人伶俐记录李秀成的谈话:“你们外国人难道没有看到?”,他说,咸丰诸妖知道你们和我们是同宗教、同家庭的,就阴谋拉拢你们,以便在我们之间制造纠纷,误会和分离,他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捏造谎言,假装友好。暂时让你们做很多买卖,来愚弄你们”。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材料二义和团揭帖: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真欺天,不敬神佛忘祖先。……不下雨,麦苗干,全是教堂止住天;兵法易,助迷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切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太平。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分别如何对待外国人?他们的根据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观点有什么局限性?
(3)造成材料一和材料二观点都有局限的根源是什么?
(4)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革命任务是否相同?为什么?
27.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法宝之一。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要变全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和中国革命的现时力量还有严重的弱点,这两个基本事实就是党的新策略即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出发点。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材料一中的“新策略”是指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方针?这一方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哪一会议上确定的?
(2)依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查民盟勾结共匪,参加叛乱,早为国人所注意……公然叛乱宣传掩护共匪之间谍活动,皆罪证确凿,政府对此不承认国家宪法企图颠覆政府之非法团体,不能坐视不理……兹政府已将该“民主同盟”宣布为非法团体,今后各地治安机关,对于该盟及其分子一切活动,自应依据妨害国家总动员惩罚暂行条例及“后方共产党处置办法”严加取缔……
——1947年国民党内部发言人讲话
材料二余迫不得已,忍痛宣布民盟总部解散,但我个人对国家之和平、民主、统一、团结之信念及为此而努力之决心绝不变更,并呼吁全体盟员,继续为国家之和平、民主、统一、团结而努力。——民盟主席张澜以个人名义发表声明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国民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的“罪名”有哪些?
(2)据材料二,张澜表达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3)国民政府解散民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场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太平天国一点进步意义也没有。——马恩全集第15集《1860·中国纪事》
材料三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其各自的认识角度是什么?
(2)请为这两种观点分别阐述理由。
30.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郭世佑《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材料二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张謇《张季子·文录》
材料三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立宪时刻》
材料四“文革”结束后,辛亥革命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的一些认识。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思想文化史方面,辛亥革命则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经济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在社会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剧变,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进步;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在民族史方面,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史方面,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进程……在世界史方面,“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你同意这一论断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文革”后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体现了哪些史观?并说明影响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工厂死在接收上”是指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收日伪财产,并且材料说明该时期民生凋敝,民主政治遭到破坏,经济秩序紊乱。最符合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证据中,当时的现场遗迹和当时的新闻照片都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而受害者的口述材料、历史专著的描述和日军老兵的回忆录都可能会受到当事人主观情绪的影响而存在谬误,所以排除A、B、C,故选D。
3.【答案】B
【解析】因为革命任务决定革命性质,所以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运动之所以被称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是有共同的任务反帝反封,所以B正确。
4.【答案】B
【解析】民主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中国的民主革命由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领导,只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维新变法属于改良,故辛亥革命是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5.【答案】C
【解析】A项中的“殖民统治”说法不对,广州此时仅是通商口岸;清政府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反抗外来侵略,故B项错误;清政府腐败无能,但人民对外国人毫无畏惧,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封建社会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故D项说法错误。
6.【答案】D
【解析】①是1905年创办,②是1894年,③是1911年10月,④是1911年4月,故D项正确。
7.【答案】A
【解析】材料“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干涉的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分析选项,A表述最为全面,符合题意;B、C、D只是某一个方面,所以应选A项。
8.【答案】A
【解析】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这决定了双方抗战路线不同——中共是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是片面抗战路线,所以排除B、C;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只能说中共的最低民主革命纲领和国民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故排除;依据所学,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的主要原因:中日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故选A。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义和团口号“扶清灭洋”的评价,“灭洋”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但带有笼统的排外性,对外来侵略及其客观上带来的近代文明,不加分析,一概排斥,“挑铁道,把线砍,旋在毁坏大轮船……”即是排斥外来文明的表现,故答案为D。
10.【答案】A
【解析】宣统帝退位后,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手段最后迫使孙中山等承认其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故A项正确。B、C、D项表述不正确;所以答案选A。
11.【答案】B
【解析】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邓世昌指挥军舰与日军作战壮烈牺牲。
12.【答案】C
【解析】观察图,可知图一中的“天命诏旨书”反映了太平天国浓厚的封建意识,其政权不具有反封建意识和民主意识;图二所示文告的发布者是湖北军政府,故排除A、B、D三项。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都具有反侵略性质,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攻占国民党总统府,那是一个让全世界瞩目的中国历史永久铭刻的伟大时刻,它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覆灭。所以正确答案为B项。A项时南京的反动政权仍然存在着。C、D两项前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已经覆灭,所以答案选择B项。
14.【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后果是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A项和D项是鸦片战争的结果,B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
15.【答案】C
【解析】A项说明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而题干中的漫画是山东省,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山东权益没有联系,故B项错误;“学子斗争惊列寇”“休课休劳波浪凶”说的是巴黎和会列强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而引发的五四运动的情况,故C项正确;D项说明是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事件,故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1894年,黄海海战中撞击日舰而沉的“致远舰”的“管带”即相当于现代的“舰长”是邓世昌,故A项正确。
17.【答案】D
【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联军就出现在城中的每个角落”“美、俄、英、日和法国兵到处奔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战争就是1900年开始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项符合史实和材料的描述。其余A、B、C三项所示内容均与材料的描述不相符合,排除。故选D。
18.【答案】B
【解析】A不对,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是在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C不对,国共合作已经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实现;D不对,抗战首次大捷是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根据图片上“军”“民”的文字,可知是强调全民族抗战。所以答案选B。
1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答案选A。
20.【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毛泽东放弃以城市为中心,转而确立以农村为革命中心和稳固根据地的斗争策略,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内涵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21.【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革命。由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0年”可知,这一文章发表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之后,这说明当时党内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还有分歧,故选D。
2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属于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图二属于中共左倾错误后长征的结果,因此选B。
23.【答案】A
【解析】根据“他们重新回到他们所反对的统治方式上去”,A、D都是要推翻清朝封建的统治。辛亥革命的结果建立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却是封建专制,A符合题意,正确。B、C都是维护清朝政府统治的,可以直接排除。
24.【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镜头反映的应该是五四运动的场景,当时的政府是北洋军阀政府,标语中不可能采用的是“打倒国民党卖国政府”,因此选D。
2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过渡时期的实践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故选C。
26.【答案】(1)材料一把外国人看成是“同家族的兄弟”,根据是宗教信仰相同。材料二主张“把一切外国人全杀尽”,根据是宗教信仰不同
(2)局限性:盲目排外,迷信落后。
(3)根源: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科学理论做指导。
(4)不同。原因: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封建为主,同时肩负起反侵略的任务。义和团运动以反帝为主。
【解析】(1)审题和作答的时候,分别围绕两则材料信息展开,要注意分“判断及依据”两个方面依次展开。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两则材料观点截然相反,材料一把外国人看成是“同家族的兄弟”,材料二主张“把一切外国人全杀尽”。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与(1)问有联系,比较简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问实际上考查对义和团运动局限性的认识,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迷信落后”维度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本问需要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两则材料信息,要注意明确题干“二者局限的根源”要求,避免答非所问。正确解答本问,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两则材料对外国人的认识都具有片面性。从本质(根源)上看,均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所决定的。
(4)本问以“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作为切入点,具体考查对二者革命任务的比较。结合所学知识展开,第一小问,即不同。第二小问,即说明具体理由,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27.【答案】(1)方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
(2)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
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策略”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制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瓦窑堡会议上确定的。
(2)由材料信息“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可知,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由材料“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可知,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答出“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28.【答案】(1)“勾结共匪”,参加“叛乱”,不承认国家“宪法”,企图颠覆政府。
(2)坚持和平、民主、统一、团结。
(3)导致民盟与国民党彻底决裂,与共产党并肩战斗,使国民党在政治上进一步孤立。
【解析】本题的材料阅读量较小,解答较为简单。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勾结共匪”“叛乱宣传”等内容归纳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中对盟员提出的要求回答即可。第(3)问,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并上升到国民党在政治上进一步孤立的高度。
29.【答案】(1)材料一是从人民革命、反封建压迫和民族抗争、反外来侵略的角度肯定太平天国的;材料二、三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意识形态进步的角度否定太平天国的。
(2)材料一的理由:太平天国的斗争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最先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材料二、三的理由:太平天国缺乏科学思想的指导(以宗教为指导思想),定都之后,政权迅速封建化,《天朝田亩制度》的社会经济主张违背历史潮流。
【解析】第(1)问注意材料信息:材料一“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材料二“一点进步意义也没有”,材料三“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分析对太平天国运动不同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太平天国的进步性(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根据《资政新篇》最先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和局限性(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以宗教为指导思想,定都之后,政权迅速封建化,《天朝田亩制度》的社会经济主张违背历史潮流)分别阐述理由。
30.【答案】(1)关系: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说明:政治上,新政倡导君主立宪冲击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文化上,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社会条件,新政的某些举措导致了地方群体不满,如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
(2)区别: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封建王朝更替只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循环。
(3)答案1:同意。清帝和平逊位,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成妥协合作,中华民国建立。
答案2:不同意。《退位诏书》虽然是不流血的政变,但是是情势所迫的结果,作出的政权安排和南北合作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英国“光荣革命”一方面强调是不流血的政变,一方面强调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妥协。同时,“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的是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所以,学生如果能够答出清帝退位包含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可)
(4)史观: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作为研究范式。因素:研究者所处时代对研究者的影响。
【解析】(1)本问以“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涉及到两个小问。解答的时候,要注意紧扣材料一信息,首先回答出“关系”(即第一小问)。其次,结合相关史实展开说明(即第二小问),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答非所问。本问实际上要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展开认识,重点注意围绕“封建专制政体的改变”视角展开比较和认识,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本问属于观点评论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材料中的观点表明态度,此部分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不唯一,即肯定(同意)还是否定(不同意)均可;第二,要结合相关史实对所持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言之成文。
(4)关于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相关信息,重点注意把握到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即可。关于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题型设问,没有标准答案,重点注意围绕“时代背景”“研究者的立场”等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