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3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0-12-11 19:4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第四章 第4节 光的折射
科目 物理 教学对象 8年级 提供者 伍银金
课时 1课时 日期 2010.12.4 学校 古田中学
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2).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4).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5).能举出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的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对整个实验的探究和对实验结论的总结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信心和决心。(2).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相互合作的精神。(3).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是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3节 光的折射的内容。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之后,本节课学习光的折射。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规律,是为学习凸透镜的知识打基础,所以本节既是光的传播三种情况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理解凸透镜知识的铺垫。教材中用大量的图片呈现了折射现象,留有充裕的探究时间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及其应用,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领略物理的美妙,体会成功的快乐,体现了学生自主性探究的新课程标准。我充分领会这一教学意图,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进而鼓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用类比法分析和归纳结论,最后按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归纳的结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激发和保持学生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的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得出光的折射规律。教学难点:(1)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2)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光的折射现象造成的水中的笔看起来是折断的、水底看起来要比实际的浅等现象比较熟悉,但对它的产生是陌生的,同时也是他们容易产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动手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光的折射探究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相比,学生对光的折射的生活积累和感性认识要少得多,“叉鱼”、“看彩虹”城镇学生和乡村学生真实见过的也不多,“折射断筷”在小学看见老师做过,“海市蜃楼”少数学生从一些媒体上有所耳闻,因此在折射现象的呈现环节必需充分、直观,因此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以引发学生的疑惑,激发探究的欲望来引入课题。 由于学生学习物理的时间不长,动手实验有一定的模仿性,在这一阶段需作必要的互动引导。有光的反射探究的经验,只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光路的可视化问题,学生对折射规律的自主探究操作就不困难。由于学生的视角远不同于老师,在实验归纳环节可能会纠缠于某些枝节或偏重某一方面得不出完整的结论,所以在这里采用了类比法,以光的反射规律为比照来归纳光的折射规律,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台加强交流和评估,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正确完整的实验方案和结论,以利于规律运用环节的教学和后续学习。光折射的可逆性探究是本节的难点之一,学生对可逆的概念理解不到位,逆向思维能力有待培养,影响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实验既要探究可逆性,又要促进学生对可逆性的理解)有必要引导学生用两点定线法标注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位置逆向入射,观察新折射光线是否沿原入射光线射出。改变角度反复做几次,这样可以实现实验的双重目的,又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多媒体资源:海市蜃楼等图片;PPT辅助课件。2.实验器材:教师:玩具激光枪、水槽、圆表盘、纸板光屏(白漆粗糙表面)、木筷、厚玻璃砖、大口瓷碗、硬币、透明玻璃杯、空气清新剂、牛奶学生:光的折射实验器材一组/2人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效果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引入折射现象3分钟 演示魔术:空碗出财宝(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硬币,加上水后又会看得见。)平静的海面上怎么会突然出现这高大的城廓呢?鸟无人烟的沙漠怎么看会上去有驼、人和城堡的影像呢?同学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现象的出现呢? 多媒体展示:播放视频片段、观看图片、演示实验 观看、讨论 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
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演示5分钟 1.原来这些是光的折射现象。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光有关的现象。(打开激光笔,喷射空气清新剂)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观察回答)请同学们猜猜,如果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是否还是沿原来的光路直线传播?(看不到明显的光路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牛奶)2.激光枪发出粗束红色激光从空气沿着白屏表面斜射(便于观察光路)到水里,水中显示出偏折的折射光的径迹。 演示实验引导得出光的折射的概念 观看课件对照自己动手做的实验。从这些现象中,可以总结出什么叫光的折射?学生回答光的折射概念。 1.直观感受光的折射现象;2.领略光的折射的美妙。
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20分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归纳总结交流与评估 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光的反射规律,同学们回忆一下反射规律内容。那我们今天学习的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呢?我们能不能通过类比的方法来探究折射规律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仪器按要求进行实验,并且把光线画下来。引导学生设计、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展示共同确定的实验方案,提示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实验现象或数据;巡视、指导。将水槽换成玻璃砖在做一次实验抽取部分小组回答光的折射规律1、根据“逆向思维法”请同学们猜测,如果光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是否发生折射现象?射到空气中的光线将向那个方向偏折 提示引导:我们可以先在白纸上画一条边界线,和一条入射光线,然后将玻璃砖平放在边界线上,用激光笔对着入射光线的方向照射,再把折射光线画下来。将激光沿折射光线入射,观察此时折射光线的位置。2、同学们,在光的折射实验中,还发现其他的现象吗?收集学生的实验成果,表扬优秀的小组,补充某些不足之处。点出: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取决于光线所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速度大的角度大速度小的角度小。妙招巧计:光折射时,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不等,快大慢小,同增同减;光路可逆。 类比光的反射规律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多媒体技术、引导式教学 1. 学生回忆光的反射规律,并讨论光的折射需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2.设计实验:(1)三线的位置关系(2)三线是否共面(3)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4)改变入射角时折射角的变化(5)水换成玻璃砖情况又如何?3.进行分组实验探究,边做实验边归纳光的折射规律。学生回答:学生回答:(1)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2)当光垂直射入玻璃中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零。(3)当光从玻璃斜入射到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1.引发探究冲动,进入猜想和设计环节;2.学习发现问题、科学猜想的物理思维方法。
1.优选方案,便于探究;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生活中的相关光的折射现象5分钟 解释海市蜃楼和沙漠的蜃景等。解释魔术“空碗出财宝”(配合光路图)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回答,最后强调看见的硬币是硬币的像。 展示PPT图片(折射光路图)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揭秘“空碗出财宝”的魔术。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感受物理这门学科的魅力之一所在。
反馈练习与巩固提高10分钟 1.下列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海市蜃楼 B.影子 C.水中的倒影 D.小孔成像2. 下列各个光路图中,能反映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的是( )空气水3. 渔民叉鱼时,总是对准看到的鱼的下方叉才能叉到鱼,为什么?(画出简单的光路图说明)4.语文课本中的《后羿射日》,后羿看到的太阳是真实的太阳吗? 利用多媒体展示 学生思考回答 检查掌握光的折射现象考察光的折射规律基本运用运用折射规律作图提升学生的能力拓展巩固
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 2分钟 第四章 第三节 光的折射1、什么叫光的折射:两种介质 斜射 偏折2、光线的偏折规律:光折射时,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不等,快大慢小,同增同减。3、光路的可逆性:4、生活中的光折射现象: 海市蜃楼、水底变浅、水中快似断 朝阳早上天、硬币缸底现作业:P63 1.2 练习册P44-56
教学流程图
教学反思
讨论总结
分析归纳
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
课堂小结
练习
反馈
折射规律运用
猜想假设
提出问题
观察
现象
探究折射规律
认识折射现象
物理情
景展示
PAGE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