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逐渐融入工业文明大潮的重要事件。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洋务派的活动( )
A. 创办汉阳铁厂
B. 创办北洋海军
C. 创办大生纱厂
D. 派遣幼童赴美留学
2.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中国在国门洞开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首先是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是( )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奕?
D. 左宗棠
3.19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当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主流的时候,处于内外交困的清政府,仅仅从“器物”层面进行了一场“师夷长技”的“自强”运动。下列关于这一“自强”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B.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C.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D. 主观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起来
4.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过程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 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B.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
C.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
D. 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
5.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筹建的三支海军是 ( )
①北洋海军 ② 南洋海军 ③东洋海军 ④福建海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鲁迅回顾历史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鞭,使中国开始认识到要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于是开始了( )
A. 编写《海国图志》
B. 洋务运动
C. 维新变法
D. 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7.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
①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②开办新式学堂 ③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④训练新式军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①③④
8.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某一历史事件:几个幼稚的秀才和一个少不更事的皇帝,用他们的前程和脑袋,验证了保守势力的强大。下列事件中符合这一说法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9.“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这是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是在哪一次不平等条约中被割占的( )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10.有人说:“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份“礼物”是指(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1.下列对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②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③为了创办新式学堂 ④以维护清朝的统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2.洋务运动后期的口号是( )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求富
C. 自强
D. 师夷长技
13.“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以上文字出自( )
A. 《南京条约》
B. 《虎门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4.“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该条款出自(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5.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兄弟聊天,甲说:“我看过谭嗣同赴法场。”乙说:“我参加过义和团。”丙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丁说:“我目睹过八国联军的烧杀抢掠。”这四人中肯定在说谎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6.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 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B. 公车上书
C. 创办《万国公报》
D. 同盟会的成立
17.最早强迫清政府开设工厂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8.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引发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场改革的积极作用在于( )
A. 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C. 增强了近代国防力量
D. 摧毁了顽固派的力量
19.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 维护封建经济
B. 发展资本主义
C. 维护封建统治
D. 抵抗外国侵略
20.下列各项,标志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是( )
A. 建立强学会
B. 公车上书
C. 创办《万国公报》
D. 颁布《定国是诏》
21.“巨额赔款为前所未有,给广大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严禁民众任何形式的反帝活动,为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提供了‘合法’依据。”材料所述应是( )
A. 《南京条约》
B. 《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北京条约》
22.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
A. 俄国
B. 日本
C. 德国
D. 美国
23.从下图中能够直接提取到的历史信息是( )
A.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路线
B. 清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
C. 《辛丑条约》屈辱签订
D. 八国联军从中国沿海侵入内陆
24.“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A. 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 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C. 清政府腐朽统治
D. 《马关条约》的签订
25.洋务派创办的国内最大的军工企业是( )
A. 安庆军械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福州船政局
D. 天津机器局
二、非选择题
26.读图回答。
请回答:
(1)此人是谁?
(2)用一句话概述此人的事迹。
(3)我们应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8年爱国人士謝缵泰创制的《时局图》
( 3 )根据材料,说出该图反映了什么样的情况。其中图片中“狗”具体指哪个国家?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师夷长技以自强”。
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两个政治派别的主张?
(2)请举出两个政治派别代表人物各一位。
2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清政府忙于庆祝活动。1894~1895年,外敌入侵,清军在战争中惨败。针对此事,有人在北京城门上题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1)“三军败绩”指中国在哪一场战争中的失败?
(2)此联中的“求和”指的是什么条约?
(3)请你说出它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们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材料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请回答:
(1)材料一指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次事件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是谁在什么事件失败后说的?
(3)“贼”指“谁”?为什么“无力回天”?
(4)材料二的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决心和精神?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内容包括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创建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因此ABD三项均属于洋务派的活动,大生纱厂是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的企业。故选C。
2.【答案】C
【解析】根据教材叙述,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此题正确答案为C。
3.【答案】D
【解析】洋务运动打出“自强”的口号,其主观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选D。
4.【答案】B
【解析】《南京条约》使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因此题干展现的历程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故选B。
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世纪70—80年年代,洋务派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①②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6.【答案】B
【解析】为了维护清朝统治,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所以答案是B。
7.【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的内容:发展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开放言论,取消多余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废除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创办报刊等。故选A。
8.【答案】C
【解析】资产阶级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同时也验证了他们是群幼稚的书生,在加上封建顽固派的强大,最终导致变法失败,故选C。
9.【答案】B
【解析】根据课本所学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所以该题正确答案是B。
10.【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提到“中国进入20世纪”,四个选项中A、B、C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分别为1842年、1860年和1895年,与题干时间不相符,应排除。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令中国人民不堪忍受。
1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朝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国家坚船厉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洋务运动。而③是洋务运动的内容,不符合题意。由此分析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1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洋务派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创办了民用企业。故B符合题意;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的主张;求富是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师夷长技是洋务派的主张。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3.【答案】C
【解析】从题目中可以看出涉及到了重庆、苏州、杭州,根据所学知识,《马关条约》中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C。
14.【答案】D
【解析】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规定:拆除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故本题选D。
1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谭嗣同赴法场是在1898年;1901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抢掠;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允许中国人居住,1902年丙不可能住在东交民巷。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6.【答案】A
【解析】“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万国公报》的创办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所以B、C两项皆不是开始的标志,而D项发生于1905年,故选A。
17.【答案】C
【解析】《马关条约》新增的内容就是外国人可在华开设工厂,这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到资本输出的阶段,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与上述史实不符。
18.【答案】A
【解析】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启蒙运动,使一部分人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故答案选A。
1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其实是封建统治者对自己封建统治的一种自救,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20.【答案】B
【解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参与科举考试的举人发动了请愿上书运动,即“公车上书”,这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也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所以答案选B,A、C两项是维新变法思想宣传的重要举措,D项是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之后所进行的重要政治运动。
21.【答案】B
【解析】《辛丑条约》是进入新世纪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条约中规定东交民巷为使馆区,不允许中国人居住,惩办参加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大臣。这体现了清政府此刻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选项中B符合题意,故选B。
22.【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使列强认识到清政府的软弱可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23.【答案】A
【解析】根据地图信息可知,通过“八国联军入侵路线”和1900年重要战役地点可提取到八国联军侵华和义和团反抗侵略的路线信息,A项符合题意;从地图中无法体现清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辛丑条约》屈辱签订是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义和团运动失败后第二年,在地图上也无法直接获取该信息,八国联军是从天津大沽登陆到达北京,没有向内陆入侵。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是概括当时中国的整体情况,不是具体事件,只有D项是具体事件,故选D。
25.【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维护清朝统治,19世纪60----90年代以李鸿章、张之洞为首的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国内最大的军工企业是江南制造总局。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26.【答案】(1)邓世昌 (2)在黄海海战英勇作战,为国捐躯 (3)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1)此人是邓世昌,邓世昌是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2)邓世昌是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3)我们应学习他为了我们国家的荣誉和领土完整,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的生命,敢于抗争,不屈服,不认输,坚决抵抗到底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邓世昌是我们国家的伟大的民族英雄。
27.【答案】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与瓜分“势力范围”的情况。虎:英国。
【解析】)依据材料的“时局图”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加紧对中国进行侵略。因此,“时局图”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与瓜分“势力范围”的情况;《时局图》中用虎、熊、蛙、太阳、鹰分别代表英、俄、法、日、美帝国主义国家。故代表英国的是虎。
28.【答案】(1)洋务派,维新派。
(2)洋务派──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解析】(1)根据材料一“师夷长技以自强”可知,这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的口号。根据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可知,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思想主张。
(2)根据课本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中央以奕?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的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29.【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
(2)中日《马关条约》。
(3)①主要内容是: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②影响是: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和民族危机。
【解析】(1)联系材料中“1894~1895年”等关键信息,可以推断出材料中的“三军败绩”的战争指的是发生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3)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的内容有: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4)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和民族危机。
30.【答案】(1)公车上书。影响是:揭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2)谭嗣同。戊戌变法。
(3)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原因:光绪帝无实权,维新派没有实力,不能联系群众。顽固派势力强大。
(4)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不怕流血牺牲的精神,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1)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了全国,成为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结合材料中的诗句和名言判断这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在就义前所说的。
(3)“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非常强大。而维新派依靠的光绪帝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再加上资产阶级维新派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4)前一句诗意思是“我生为变法而生,死为变法而死,一生一死是一副忠肝义胆,像昆仑那样高耸”,表现了他的高风亮节,第二句话表现了他为了变法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