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12 08:2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了解战争过程,提高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
三国鼎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道:“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你知道歌词中的“东汉末年分三国”是怎么回事吗?“三国”是哪三个政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
(一)官渡之战
1.材料展示:
材料 汉献帝虽然是个傀儡,却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谁把汉献帝控制在手里,谁就可以用皇帝的名义来发号施令。于是曹操发兵洛阳,把汉献帝和文武大臣一起迎到许,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教师提问:阅读材料,说说曹操为何要将汉献帝迎到许。
学生回答:因为汉献帝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控制了汉献帝就可以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从而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2.教师提问:为发展势力,曹操在经济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有何重要作用?
学生回答:措施:在农业生产上,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作用:既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又筹集了军粮,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教师补充:通过上述举措,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有了与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大军阀袁绍一较高下的资本。
3.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80页,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官渡之战

时间 200年
作战双方 曹操与袁绍
战术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
特点 曹军以少胜多
结果 曹军歼灭了袁军主力
意义 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4.教师提问: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教师总结: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②经济上,实行屯田制。③军事上,重用人才,发展军事实力。④袁绍骄傲轻敌,治军不严,军队战斗力不强。
(二)赤壁之战
1.教师讲述: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回师途经海边时,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歌《观沧海》。你认为他诗中的“歌以咏志”的“志”是指什么?
学生回答:统一天下。
2.教师提问:曹操要完成统一天下的壮志,当时的主要对手有谁?
学生回答:依附荆州的刘备以及盘踞江东的孙权。
3.教师提问:面对强大的曹操,刘备和孙权是如何应对的?
学生回答: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4.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81~82页内容,结合《赤壁之战形势图》了解赤壁之战的经过。
5.教师提问:归纳战前占据优势的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
师生归纳:①曹军远道奔走,兵士疲惫,军中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又流行疾病。②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③曹操自持兵强,骄傲轻敌。
6.教师展示:

草船借箭 孙刘联军火攻战术
《三国演义》 (文学作品) 《三国志》 (史学著作) 《三国演义》 (文学作品) 《三国志》 (史学著作)
用奇谋 孔明借箭 献密计 黄盖受刑 建安十八年(213年),(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草船借箭后,诸葛亮不谋而合地与周瑜一起提出火攻曹操的作战方案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教师提问:阅读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和史书《三国志》中关于赤壁之战的两个小故事,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
教师总结:文学作品中有真实的历史,但作者为了增强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创作,大多是从表现主题、塑造人物性格出发,在大体不违背历史事实的情况下进行的虚构,所以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和历史事实是有区别的。
(三)三国鼎立
1.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后的政治局势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这样,他们三分天下,但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2.教师引导:阅读教材第82页,制作这三个国家建立情况的表格。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汉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


教师讲述:魏国的建立者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其建立标志着东汉灭亡。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3.教师提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以后,为了积蓄力量完成统一,三个政权都致力于恢复和发展自己的经济。说一说,魏、蜀、吴三国统治者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
学生回答: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教师补充:吴国的造船业发达,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由此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课堂总结
关于本课的内容,我们可以用数字来概括。
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两场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三分天下:魏、蜀、吴。
四个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
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9年。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