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
【过程与方法】
制作表格、分析图片、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十六国的相关史实。你知道结束十六国割据局面的是什么政权吗?该政权又进行了怎样的改革?这场伟大的改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淝水之战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淝水之战”部分,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淝水之战
时间 383年
交战双方 前秦和东晋
结果 前秦失败,东晋胜利
特点 东晋以少胜多
成语典故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教师讲解: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教师展示:
建立时间 建立民族 都城 统一北方的时间
北魏 4世纪后期 鲜卑族拓跋部 平城 439年
教师讲述:尽管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北魏政权在发展的道路上仍面临着很多问题。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2.材料展示:
材料一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
材料二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材料三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教师提问: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材料一反映了北魏阶级矛盾激化,材料二表明北魏民族矛盾激化,材料三表明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交融。
3.教师讲解:由此可见,北魏社会危机重重,同时,出现民族交融。那么,为了适应民族交融,解决社会危机,孝文帝是怎样做的呢?
(1)迁都
教师展示:
教师提问:阅读上述材料,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学生回答: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洛阳是历史名都,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实行汉化政策
教师展示:
材料一 北魏教文帝规定,“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材料二
材料三
鲜卑姓 拓跋 贺兰 邱穆陵 步六孤 拔拔 独孤
改为汉姓 元 贺 穆 陆 长孙 刘
材料四 孝文帝自己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教师提问: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什么举措?
学生回答: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教师提问:北魏孝文帝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根据材料二回答,汉服与胡服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胡服狭而短,窄领小袖;汉服宽而长。
教师提问: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的什么措施?此举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改鲜卑姓为汉姓。此举的目的是为了使鲜卑人认同汉族文化,促进民族交融。
教师提问:材料四反映了孝文帝的哪一举措?这一举措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此举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教师讲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师讲解:民族的交融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在我国历史上大量存在。阅读教材第95页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领域 民族交融的表现
生产 内迁的各族人民开始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也学习北方各族人民的畜牧经验
政治制度 北朝政权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也学习少数民族文化
生活 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北方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民族关系 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教师总结:北方地区民族的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课堂总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的史实。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长期的社会动乱中,各族人民杂居相处,相互影响,彼此交融。
◇板书设计◇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