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提升
【知识网络】
重点知识突破
一、三大宗教
创立时间 产生地点 创始人 主要教义
佛教 公元前 6世纪 古印度 乔达摩· 悉达多 主张“众生平等”
基督 教 1世纪 巴勒斯坦 地区 传说中的耶稣 提倡平等、博爱和互助
伊斯 兰教 7世纪 阿拉伯 半岛麦加 穆罕默德 信仰唯一的神安拉
典例1 传说他是释迦族的王子。青少年时期,他因深感人世无常,充满苦难,决心寻求解脱的出路。29岁时他出家修行,后在一棵菩提树下顿悟得道并创立了一个宗教。下列对这段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这一宗教是指伊斯兰教
B.他属于第一等级婆罗门
C.这一宗教主张“众生平等”
D.这一宗教号召人们信仰“上帝”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他是释迦族的王子”“菩提树下顿悟得道”,可知这一宗教是佛教,排除A、D两项;他的身份是王子,他应该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排除B项;佛教主张“众生平等”,故选C项。
【答案】C
二、中古欧洲和亚洲
欧洲 拜占庭帝国 《查士丁尼法典》对当时欧洲其他地区以及后世的立法都有深远影响
查理曼帝国 《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日后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庄园 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
西欧城市 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大学 以法国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为代表
亚洲 阿拉伯帝国 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
日本 大化改新,幕府政治
典例2 7世纪,日本效仿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的改革,史称 ()
A.孝文帝改革 B.商鞅变法
C.伯里克利改革 D.大化改新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7世纪,日本效仿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进行了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故选D项。
【答案】D
针对强化训练
1.800年,加冕法兰克国王查理为皇帝的人是 (C)
A.幕府将军 B.法兰克王国国王
C.罗马教皇 D.罗马帝国皇帝
2.在中古欧洲社会发展过程中,加速了国家统一的是 (B)
A.大学的诞生 B.西欧城市的兴起
C.西欧庄园繁荣 D.拜占庭帝国灭亡
【解析】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加速了国家统一。
3.穆罕默德宣称,世界上只有一个神——安拉。穆罕默德创立的宗教是 (D)
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4.以下属于阿拉伯人文化成就的是 (B)
①《天方夜谭》 ②麦加清真寺 ③儒略历 ④传播阿拉伯数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诏书主要内容包括: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关于租税,效法唐朝租庸调制,获得班田的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根据你的推断,颁发该诏书的是 (A)
A.孝德天皇 B.查理大帝
C.圣德太子 D.德川家康
6.有人说,拜占庭文明就像是一只同乌龟赛跑而半路停下来睡觉的兔子,不仅被乌龟超越,而且为时代所抛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帝国的繁盛】
材料一 由于拜占庭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商业贸易发达,经济繁荣。因此,帝国不但渡过了危机,而且国库充实,军力强大,能成功地抵御蛮族的入侵。
(1)根据上述材料,谈谈拜占庭帝国繁盛一时的原因。
地理位置优越,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军力强大。
【帝国的衰亡】
材料二 帝国的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剧了帝国的政治危机。从此,帝国经济凋敝,领土不断被周边的“蛮族”势力蚕食。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仅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盛极一时的拜占庭帝国湮灭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
(2)拜占庭帝国衰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帝国的西征,“蛮族”的入侵,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保守、狭隘的观念。
【深刻的启示】
材料三 拜占庭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所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具有创造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从拜占庭帝国的命运中你得到了什么教训?这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教训:开放、宽容带来文明的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故步自封是国家衰落的重要原因。启示: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我国的发展和创新。
第二单元 中古亚欧世界
第5课 中古欧洲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千年帝国拜占庭
1.建国: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东罗马帝国 也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2.立法:529年颁布的《 查士丁尼法典 》对当时欧洲其他地区以及后世的立法都有深远影响。?
3.影响
(1)拜占庭帝国作为 古代希腊罗马 文明的继承者,保存了它们的文化遗产,并且兼容并包了基督教和古代东方的诸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体系。?
(2)拜占庭文化对 阿拉伯 文明、斯拉夫文明和西欧的文艺复兴都有重要影响。?
4.衰落:12世纪末,拜占庭帝国开始衰落,领土不断缩小。15世纪时,被 奥斯曼帝国 所灭。?
知识点2 查理大帝
5.帝国建立
(1)481年,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建立了 法兰克王国 。768年,查理成为法兰克的国王,他经过多场大战,终于控制了西欧大部分地区。?
(2)800年,查理被 罗马教皇 加冕为皇帝,由此被后人称作查理大帝或查理曼。?
6.帝国分裂:查理去世后,他的帝国趋于分裂。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签订《 凡尔登条约 》。三人分别获得帝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由此奠定了日后法兰西、 德意志 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知识点3 中古西欧基督教会的发展
7.国教:392年, 基督教 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建立的诸多王国都不约而同地开始接受基督教为国教。?
8.发展:西欧教会则以 罗马主教 为核心,逐渐形成教皇体制。?
9.斗争:教皇不断干涉西欧各国 世俗君主 的政治事务,夺取他们的利益,由此引发了激烈的冲突与斗争。?
10.缓解:14世纪后,教权与王权对峙的局面随着王权的增强与教皇势力的相对衰落而缓解。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千年帝国拜占庭
1.公元4世纪,东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拜占庭这一旧址上营建的帝国新都是 (B)
A.罗马 B.君士坦丁堡 C.伦敦 D.巴比伦
2.《查士丁尼法典》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这一著名法典诞生于 (A)
A.529年 B.395年 C.476年 D.843年
知识点2 查理大帝
3.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最大的日耳曼人国家是 (C)
A.拜占庭帝国 B.罗马共和国 C.法兰克王国 D.波斯帝国
4.扑克牌中的K是英语King(国王)的缩写,4张K分别代表了历史上四个人物。其中代表查理大帝的是 (B)
知识点3 中古西欧基督教会的发展
5.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在与罗马教皇的斗争失利后,被迫前往卡诺莎城堡向出身低微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忏悔罪过”。在等待三天三夜后,他才最终获得了格里高利七世恩赐的一个赦罪的吻。这一事件充分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D)
A.教皇是救世主 B.国王软弱无能
C.王权一度高于教权 D.教权一度高于王权
课后巩固提升
1.至今仍屹立在土耳其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原名君士坦丁堡)城内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冷眼旁观着历史的沧桑。它曾见证了下列哪一个国家的兴衰(C)
A.雅典 B.亚历山大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西罗马帝国
2.下列关于罗马帝国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D)
①罗马帝国的建立者是凯撒 ②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 ③西罗马帝国灭亡于476年 ④东罗马帝国被法兰克王国所灭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下列现代国家同古代日耳曼人建立的国家有关的是 (B)
①希腊 ②法国 ③德国 ④意大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因反对教会,批判神学而被捕入狱,最后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火刑柱上。在西欧封建时代,经常有人因思想或学术上的创新而被视为“异端”,受到宗教裁判所的审判。这种现象说明了 (B)
A.教会成为欧洲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B.西欧教会严格控制思想文化
C.西欧国家大兴文字狱
D.西欧国家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5.婴儿出生后要到教堂受洗、起教名、指定教父教母。长大后要定期到教堂做礼拜,聆听牧师讲解《圣经》,向牧师忏悔过错。结婚时要到教堂举行婚礼,在上帝面前表示对婚姻的忠诚。死前请牧师做弥撒,死后则安葬在教堂旁边的墓地中。上述材料反映的是(A)
A.基督教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B.基督教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C.基督教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D.基督教对战争的影响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拜占庭帝国】
材料一
(1)上图中的哪个字母代表的帝国被称为“千年帝国”?拜占庭帝国对欧亚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B 拜占庭帝国作为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继承者,保存了它们的文化遗产。对阿拉伯文明、斯拉夫文明和西欧的文艺复兴都有重要影响。
【查理曼帝国】
材料二 公元5世纪末,一个个日耳曼国家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法兰克王国是其中之一。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建立查理曼帝国。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分裂。
(2)材料二中的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是谁?查理曼帝国分裂时签订的条约是什么?
建立者:克洛维。条约:《凡尔登条约》。
【基督教教皇】
材料三 9—11世纪,教皇和皇帝(指封建君主)通常是携手合作的。教皇帮助皇帝制服日耳曼的世俗封建主,而皇帝则支持教皇对付公开对抗罗马教皇的权威的拜占庭对手。1073年,随着格里高利七世继位为教皇,开始了教皇权力至高无上的时期。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世纪时教皇是如何取得至高无上的地位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欧洲教皇与封建君主之间的矛盾是什么。
方式:教皇利用宗教的权威帮助皇帝制服世俗封建主,又在皇帝的支持下确立教皇在教会中的权威。矛盾:教皇干涉君主的政治事务,夺取他们的利益,引发了教权与王权的激烈斗争。
第6课 中古的西欧庄园与城市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领主与庄园
1.时间:9—13世纪是 庄园经济 兴盛时期。?
2.概况:庄园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此外还有公共使用的草地、池塘等。 农奴 是庄园中的劳动者,他们没有人身自由,要向领主缴纳各种苛捐杂税。?
3.剥削方式:早期的庄园大都采用 劳役地租 的剥削方式,农奴除耕种自己的份地外,还须无偿地为领主耕种自营地。?
4.特点: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体 ,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品。?
知识点2 中古的西欧城市
5.兴起:10世纪前后,一批新兴的城市首先在地中海地区的 意大利 发展起来,如威尼斯、热那亚、米兰和佛罗伦萨等。此外,在西欧其他地区也形成了一些新的城市。?
6.自治:西欧中古的城市为取得自由或者自治,一般以 赎买 为手段,向封建主或国王购买自治特许状。法国的琅城起义是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典型。?
7.居民
(1)来源:逃亡农奴是城市最初居民来源之一。
(2)分化:随着城市发展,城市居民也逐渐分化,出现了以富商和富有手工业者为代表的城市上层和由帮工、学徒及破产手工业者等组成的城市 贫民 阶层。?
8.意义
(1)经济上,城市的发展导致 商品经济 加强,使西欧单一的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
(2)政治上,城市成为西欧封建社会中新的政治力量。城市往往与 国王 结盟,共同对付国内的封建大贵族,从而加速了国家的统一。?
(3)文化上,随着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文化应运而生,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3 知识的殿堂
9.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城市中逐渐出现了各种学校。
10.地位:由各种学校逐渐演变而成的 大学 成为当时培养人才的摇篮和传播知识的基地。?
11.代表: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 牛津大学 。?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领主与庄园
1.中古时期,在西欧一些地区盛行庄园经济,庄园中的劳动者是 (A)
A.农奴 B.平民 C.奴隶主 D.教士
2.早期西欧庄园的主要剥削形式是 (C)
A.货币地租 B.实物地租 C.劳役地租 D.庄园法庭
知识点2 中古的西欧城市
3.中古时代的欧洲,新兴城市市民不堪忍受封建主的束缚和盘剥,不断进行争取城市自由的斗争。其中典型的斗争发生在法国的 (A)
A.琅城 B.伦敦 C.巴黎 D.柏林
4.欧洲中古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下列表述与这句话的主旨符合的是 (B)
A.城市的自然条件优越
B.逃亡农奴可以在城市取得自由人身份
C.城市的空气比较清新
D.城市不受教会管辖
知识点3 知识的殿堂
5.在西欧古老的大学中,最为著名的有 (D)
①巴黎大学 ②哈佛大学 ③牛津大学 ④柏林大学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课后巩固提升
1.下列关于中古西欧庄园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有 (B)
①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所有物品都可在庄园内取得 ②庄园里的领主拥有行政权力 ③庄园的农奴不得随意离开庄园 ④庄园是西欧中古社会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对中古西欧庄园里的农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农奴须无偿地为领主耕种自营地
B.农奴要向领主缴纳各种苛捐杂税
C.农奴终年劳累
D.农奴没有自己的份地
3.在法国有一个城市叫琅城,它被视为英雄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十一二世纪琅城市民 (D)
A.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B.进行了反侵略斗争
C.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D.赢得了城市自治权
4.“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下列有关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城市多与国王结盟,加速了国家的统一
B.它的商品经济对西欧封建经济具有瓦解作用
C.为基督教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D.拥有自治权的城市成为当时自由的乐土
5.中世纪时,巴黎大学设置了四个学科,这四个学科是 (A)
A.文艺、医学、法律和神学
B.几何、医学、音乐和神学
C.逻辑、医学、法律和算术
D.文艺、修辞、天文和神学
6.庄园、城市、学校的兴起对古代中西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庄园对比】
材料一 东汉后期,豪强势力膨胀,建立起拥有一定政治、经济、军事权势的坞堡庄园,破产流亡的农民被迫依附在庄园中,“父子低首,奴事富人”,世代相袭,受到残酷的剥削。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东汉豪强地主庄园与西欧中世纪庄园的相同之处。
庄园的统治者都对劳动者进行剥削。
【城市对比】
材料二
(2)你认为他们俩谁说得更有道理?
小王说得更有道理。虽然宋代的城市比同时期西欧的城市规模大得多,热闹得多,还有市民阶级;但在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市民阶级,而且一部分人发展为早期资产阶级,城市文化也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小红同学只看到了表面现象。
【文化对比】
材料三
欧洲大学 中国书院
时间 14—16世纪 10—13世纪
课程 教学 主要 内容 文学、历史 (1)基本教材:儒家经典著作 (2)重要读物:理学大师著作、讲义、语录、注疏;史学著作包括《左传》《汉书》等;诗词教材包括《诗经》《楚辞》等 (3)其他:治民、讲武、水利、算数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经地位高
文法
辩证法
算术
几何学、地理学
天文学、力学
音乐
(3)根据上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课程设置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差异:欧洲大学课程突出科学性;中国书院课程内容单一,以儒家经典为主,侧重于伦理道德的教育。原因:西方城市兴起和工商业发展;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士人阶层的兴起。
第7课 阿拉伯帝国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伊斯兰教的创立
1.背景:多重危机使阿拉伯半岛动荡不安。
2.创立: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 麦加 创立。?
3.教义:穆罕默德宣布自己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号召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反对多神崇拜。
4.政权:622年,穆罕默德在 麦地那 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政权。630年他率领支持者占领麦加,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他的权威。次年阿拉伯半岛各部落大多接受伊斯兰教。632年穆罕默德去世,葬于麦地那。?
5.影响
(1)穆罕默德以宗教信仰为纽带,把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统一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完成了传播宗教信仰和建立 统一国家 的双重使命。?
(2)他所建立的国家和由此形成的阿拉伯文明,对以后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点2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6.扩张:穆罕默德去世后,阿拉伯人把原来只局限于阿拉伯半岛的国家扩张为一个地跨 欧、亚、非 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
7.扩张影响
(1)促进了 伊斯兰教 的传播,奠定了伊斯兰哈里发国家的疆域基础,同时导致了中古时代文明格局的改变。?
(2)在扩张过程中,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先进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8.灭亡:1258年,西征的蒙古军队攻陷帝国首都 巴格达 ,阿拉伯帝国灭亡。?
知识点3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成就
9.中心: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中心有巴格达、 开罗 和科尔多瓦。?
10.成就
(1)文学:《 天方夜谭 》(又名《一千零一夜》)。?
(2)建筑: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著名的清真寺有 麦加清真寺 、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和科尔多瓦清真寺等。?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伊斯兰教的创立
1.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政权的地点在 (D)
A.巴比伦 B.麦加
C.巴格达 D.麦地那
2.沙特阿拉伯的国旗上写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如下图)这表明在沙特阿拉伯具有特殊地位的宗教是 (C)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知识点2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3.某历史文献记载:“这个帝国盛行伊斯兰教,商人拥有能在逆风中航行的商船。从非洲运来黑奴,从印度输入米、棉及蔗糖,从唐帝国进口丝绸,首都巴格达因此成为当时世界重要的大都会。”此帝国最可能为 (B)
A.拜占庭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罗马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4.1258年,阿拉伯帝国首都被攻陷,帝国灭亡。灭亡阿拉伯帝国的是 (A)
A.蒙古军队 B.波斯军队
C.罗马军队 D.亚历山大大帝
知识点3 阿拉伯帝国的文化成就
5.古印度创造的计数法,中国发明的指南针都由他传到了欧洲。他为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指 (B)
A.希腊人 B.阿拉伯人
C.罗马人 D.苏美尔人
课后巩固提升
1.穆罕默德利用这个纽带,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这个纽带”是指 (B)
A.政治口号 B.宗教信仰
C.个人魅力 D.经济实力
2.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其中,伊斯兰教诞生于 (C)
A.中国 B.巴勒斯坦地区
C.阿拉伯半岛 D.古印度
3.《阿拉伯通史》中写道:“千余年来,朝觐圣地的制度,对于团结全世界的穆斯林,起了重大的作用……这种制度几乎使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平生都做一次长途旅行。”据所学知识判断,他们“旅行”的目的地是 (D)
A.长安 B.雅典
C.罗马 D.麦加
【解析】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麦加被穆斯林尊奉为圣地,成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朝觐的地方。
4.美国学者迈克·哈特著有《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穆罕默德排名居百位人物之首。下列有关穆罕默德的表述,可以为迈克·哈特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B)
A.他是基督教创始人
B.他把阿拉伯各部落统一为一个民族
C.他废除了种姓制度
D.他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5.脍炙人口的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均出自 (A)
A.《天方夜谭》 B.《西游记》
C.《古兰经》 D.《聊斋志异》
6.6世纪末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矛盾丛生析原因】
材料一 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部落间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和外族入侵……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半岛面临怎样的危机。
部落间矛盾丛生、经济衰落、外族入侵。
【酝酿新生看过程】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阿拉伯半岛力挽狂澜的人物是谁。他的继任者被称为什么?
人物:穆罕默德。继任者:哈里发。
【独特文化展成就】
材料三 阿拉伯帝国在文学、科学、建筑和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阿拉伯帝国在文学、建筑领域的成就。
文学: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建筑:麦加清真寺、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和科尔多瓦清真寺。
第8课 古代日本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大化改新
1.背景:古代日本文明是在吸收借鉴 中国文化 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2.改革: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任用一些从中国学成归来的留学生,宣布实行国制改革,史称“ 大化改新 ”。?
3.改革内容
(1)政治上: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 中央集权 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2)经济上:仿效隋唐均田制,施行“ 班田收授法 ”;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
4.影响: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十分先进的管理体制,促进了日本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武士与将军
5.背景
(1)经济基础: 庄园制 在地方开始形成。?
(2)政治基础:农民和地方长官“ 国司 ”进行斗争,日本国内政治形势逐渐走向动荡。?
6.形成:从9世纪中期开始,地方领主开始组建 武士 集团。?
7.幕府统治
(1)概况:幕府政治,又被称为武家政治。以 将军 为首的武士政权与天皇为首的朝廷并存,但其实际权力要远远超过朝廷。?
(2)开始:始于1192年 镰仓 幕府建立。?
(3)发展:经过室町幕府及分裂的战国时代,到1603年, 德川家康 重新建立了统一的武家政权江户幕府。?
(4)结束:1867年,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时代宣告结束。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大化改新
1.中国古书记载:“沧浪之中有倭人,大小数百国。”“倭”指的是 (A)
A.日本 B.拜占庭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朝鲜
2.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汉化”是其中的一个体现。这里的“汉化”可以指 (D)
A.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B.实行种姓制度
C.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 D.进行大化改新
3.646年元旦,孝德天皇颁布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实行征兵制。此段材料反映的是 (B)
A.大化改新的背景 B.大化改新的内容
C.大化改新的性质 D.大化改新的影响
知识点2 武士与将军
4.1603年,结束分裂,重新建立统一的武家政权江户幕府的是 (C)
A.圣德太子 B.丰臣秀吉
C.德川家康 D.德川庆喜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后来,日本就向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侵略战争,同第一位老师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
材料二 幕府政治始于镰仓幕府建立,中间经过室町幕府及分裂的战国时代,到1603年,再次出现统一的武家政权江户幕府。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向他的“第一位老师”学习而进行的一次重要的改革是什么?有何影响?
改革:大化改新。影响:促进了日本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日本历史上幕府政治共经历了哪三个历史时期。
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
课后巩固提升
1.下图是9世纪的日本人书写的汉字书法作品。这从一个侧面突出反映了日本民族的哪一特点 (C)
A.凶恶残暴 B.忧患意识
C.善于学习 D.不思进取
2.7世纪中期,通过改革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亚洲国家是 (D)
A.罗马共和国 B.亚历山大帝国
C.法兰克王国 D.日本
3.日本大化改新的改革措施中不包括 (B)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地方实行郡县制
C.中央设二官八省
D.施行“班田收授法”
4.12—19世纪中期的日本政治被称为幕府政治,主要是因为 (A)
A.幕府将军把持国家大权,实行封建军事专政
B.天皇、将军构成日本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
C.天皇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D.统治者在幕府议政
5.下列有关幕府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幕府的最高首领是征夷大将军
B.天皇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实权
C.幕府统治下,地方实行庄园制
D.武士是幕府的统治基础
6.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贞观年间,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科举制,使农民负担转轻,生产时间有保证,社会经济出现繁荣的景象。文化教育事业也迅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人和文艺作品。
材料二 7世纪初日本处在奴隶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世袭贵族占有大量土地、奴隶及部民,权势很大。地方贵族反抗中央贵族,政局十分混乱。日本的改革势在必行。
假如你是7世纪初日本的遣唐使,请对比当时日本与中国唐朝的社会状况,上书天皇提出改革建议。(要求:不少于50个字)
示例:臣是派往大唐的归国使者,与大唐相比,我国十分落后,民困国弱,所以恳请天皇改革朝纲,以强盛国家。第一,加强天皇的权威,将地方贵族集中到京都居住,另选良臣前往各地任职。第二,废除部民制,像大唐那样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由他们向国家缴纳赋税。(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直击中考
1.(广东中考)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社会集团”指的是 (C)
A.农民阶级 B.封建贵族阶层
C.市民阶层 D.工业无产阶级
2.(沈阳中考)12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的一些地区开始出现了“市政官”。1200年前后的几年中,马赛等地一度建立起意大利式的小型城市“共和国”。这些新事物动摇了旧的封建结构,还奠定了新的制度形式——市政体制。以上材料反映了西欧城市的哪一现象 (A)
A.城市自治 B.殖民扩张
C.君权神授 D.三角贸易
3.(临沂中考改编)“伊斯兰历”即伊斯兰教的历法,为世界穆斯林所通用。这种历法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是为了纪念穆罕默德在这一年 (A)
A.建立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政权
B.使麦加成为伊斯兰教圣地
C.使各部落承认了他的独尊地位
D.基本上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4.(安徽中考)下图是某帝国的扩张路线图,伴随其扩张而传播的宗教是 (D)
A.佛教 B.基督教
C.犹太教 D.伊斯兰教
【解析】帝国扩张始于麦地那,可知是阿拉伯帝国,伴随该帝国扩张的是伊斯兰教。
5.(安顺中考)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下列图片中的建筑与三大宗教有关的是 (B)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乌鲁木齐中考)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流和传播。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世界文化传播与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C)
A.印度人 B.希腊人
C.阿拉伯人 D.罗马人
7.(株洲中考)赵成小时候听妈妈给他讲过“芝麻开门”“阿拉丁神灯”的故事。这两则故事出自 (C)
A.《荷马史诗》 B.《伊索寓言》
C.《天方夜谭》 D.《马可·波罗行纪》
8.(黄冈中考)11-12世纪,西欧城市市民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意识强烈,琅城、威尼斯、佛罗伦萨、巴黎、伦敦等争取城市自治和反封建贵族的故事在西欧民间广泛流传,并为市民称颂。这反映出当时 (D)
A.市民浮躁落后的社会心态
B.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市民文化和观念日益消极世俗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9.(吉林中考)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性事件是 (B)
A.大和统一日本 B.大化改新
C.幕府统治建立 D.明治维新
10.(乐山中考)宗教是对社会现实虚幻的反映,也是一种信仰和文化。下列对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A.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B.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C.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D.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
11.(安徽中考)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7世纪,作为宗教领袖的穆罕默德为巴尔干半岛的统一做出了重大贡献。
改正:“巴尔干半岛”改为“阿拉伯半岛”
专题一 古代东西方文明
【历史坐标】
一、选择题
1.假如你参观法国卢浮宫时,听到解说员指着一黑色的石柱说:“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体系完备的成文法典。”请你判断,此文物应产生于 (A)
A.古巴比伦王国 B.古代中国
C.古代印度 D.古代埃及
2.下列遗址和文物古迹代表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古代文明,其中代表非洲文明成就的是 (B)
A.帕特农神庙遗址 B.狮身人面像
C.罗马斗兽遗址 D.麦加清真寺
3.九年级学生宁宁编写了一部关于印度种姓制度的课本剧。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场景是 (C)
A.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
B.婆罗门主持祭祀活动
C.首陀罗担任官吏在办案
D.吠舍在农田里劳动
【解析】首陀罗是第四等级,地位低下,不能担任官吏。
4.伯里克利说:“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注意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C)
A.雅典没有不参政的男人
B.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雅典人的利益
C.他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D.雅典民主政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
5.雅典的一位雄辩家曾说:“把战争带给亚洲,把财富带回希腊。”不久之后,马其顿王国的一位国王将它变为现实,并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他是 (B)
A.阿育王 B.亚历山大
C.屋大维 D.凯撒
6.某班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开展了以“蓝色的地中海文明”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面是他们搜集的参考书目,符合主题的是 (D)
①《古巴比伦探秘》 ②《雅典政制》 ③《罗马:从共和走向帝制》 ④《阿拉伯帝国》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7.“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是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 (B)
A.基督教的传播 B.手工工场的产生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厂制度的确立
8.当西方为新的文明打下了基础时,拜占庭帝国却一直躺在光辉灿烂、占压倒优势的遗产上,一直无力冲破过去的桎梏,变成了一个陈旧的、与时代不合的存在物,直到遭到耻辱的但却不可避免的灭亡为止。拜占庭帝国是被下列哪个国家灭亡的 (D)
A.阿拉伯帝国 B.古巴比伦王国
C.罗马帝国 D.奥斯曼帝国
9.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某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千手观音》博得了众人的喝彩。与这个舞蹈相关的宗教是 (C)
A.伊斯兰教 B.基督教 C.佛教 D.道教
10.下图所示内容,与哪一宗教有关 (A)
A.基督教 B.佛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11.生动地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民间故事集是 (C)
A.《荷马史诗》 B.《伊索寓言》
C.《天方夜谭》 D.《世说新语》
12.如果你是一名历史老师,有几位学生围绕大化改新的时间产生了争论,你会告诉他们,大化改新的时间是 (C)
A.1世纪前后 B.5世纪中期
C.7世纪中期 D.9世纪中期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图片,探索人类古老文明,回答问题。
材料
(1)图1文字产生于中国哪一朝代?
商朝。
(2)图2所示是哪一宗教的最高经典?
伊斯兰教。
(3)图3中美丽的景观出现在哪一大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4)大河流域的古老文明有哪些共同特征?
都是农业文明,政治上都是奴隶主专制。
14.中世纪的欧洲,常被称作“黑暗时代”,基督教神学在学术上、思想上占据统治地位。但在中世纪后期,“黑暗时代”渐现曙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黑暗时代】
材料一
(1)根据图1、图2,说说教会和宗教裁判所做法的消极影响。
严重阻碍了欧洲文化、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曙光渐现】
材料二
(2)图3反映了西欧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十一二世纪时,琅城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势力的斗争,其斗争的目的是什么?
10世纪西欧城市兴起。争取城市自治权。
(3)图3中众多城市的出现,在经济上有什么意义?
推动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市民阶级形成,其中一部分人发展成为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