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练习题
1、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口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B.改变人才分布南北失衡
C.防止地方选官滥竽充数 D.笼络边远地区百姓人心
2、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这反映了当时
A.专制皇权弱化 B.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 C.地方吏治废弛 D.宗法观念受到冲击
3、著名学者余英时在论及科举时说:无论是东汉“孝廉”还是宋、明、清“进士”,都是在各地区均衡分配的大原则下产生的。而且地区分配的要求来自“士”阶层的内部,也不能归之于皇权的片面操纵。东汉“孝廉”与人口成比例出于“公卿会议”;北宋“逐路取人”则经过南北士大夫长期争论而获致;明代分南、北、中卷也起源于洪武时北方落第举人的抗争。……各地“孝廉”或“进士”往往在政府中为自己地方的利害说话。这当然谈不上是代议制,但不能否认科举制有时也发挥了一点间接的代议功能。这里余英时强调的是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B.没有坚持“取士唯才是择”的标准
C.遵循了地域均衡分配的原则 D.具备近代西方代议制的基本功能
4、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
时期 两宋 明清
比例 51%以上的进士 43%的进士
任官前出身 平民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和公平、公正
5、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分科考试 B.以德治国 C.公平竞争 D.学而优则仕
6、刘海峰先生在《科举学导论》中说:“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宗法制是中国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
B.科举制具有公平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
C.科举制的实施有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考试选才打破了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
7、“凡有司官私役使部民,及监工官私役使夫匠,出百里之外,及久占在家使唤者,一名笞四十,每五名加一等,罪止杖八十。”(《大清律例》)该规定主要反映了当时
A.赋役沉重 B.刑罚严酷 C.社会矛盾尖锐 D.人身控制严格
8、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换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沈既济所评价的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 )
A.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
C.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
D.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精密联系起来
9、“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这是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在引用这一资料研究伏尔泰思想时,需要注意的有( )
①作者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 ②作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
③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 ④秦汉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某校高三文科班同学为了加强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单元的理解和记忆,直观地反映了秦汉以来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绘制了四幅相关朝代中央机构的图表,其中首次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是
皇 帝 皇 帝 皇 帝 皇 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枢密使 参知政事 三司使 门下省 中书省 尚书省 议密院 内书省 军政院
A B C D
11、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 (?http:?/??/?www.ks5u.com?/?"\o"通判"\t"_blank?)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12、《明史纪事本末》卷14记载:“(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这说明( )
①明初仍曾存在过宰相制度 ②朱元璋设科举的目的是实心求贤
③当时的科举以“文词”取士 ④明初曾废除过科举制度
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明朝宋濂的《元史.百官志一》中记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对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元世祖任用老练之人,革新政治
B、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C、地方最高长官为蒙古人,掌实权
D、元朝统治集团重用蒙古人,而排斥汉人
14、“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管兵,内外族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科举制( )
①.有资格限制 ②.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③.反映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④.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A.①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下列对隋朝的历史地位的叙述,表述最正确、最完整的是( )
A.结束了分裂局面,为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B.创立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继续推广和使用
C.隋的经济繁荣,为唐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
D.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
16、(24分)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是中日两国的共同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分权色彩,即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分权目的。
(据赵沛《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二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礼单一(英国):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礼单二(中国):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材料整理)
材料三 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明治维新是东方民族学习西方文明的成功“范例”,日本近代化是第三世界学习西方文明的榜样。如美国历史学家赖肖尔就认为,“日本的现代化对现在的欠发达国家是一个最好的榜样”,并判定如果这些欠发达国家“要走出一条跟日本完全不同的新的发展道路,那却是完全非科学的态度”。赖肖尔还认为,虽然日本近代历史中包含着军国主义等问题,可是日本的现代化却获得了极大地成功,是学习西方文明的榜样。然而,所谓“范例论”在许多方面违背了历史的真实。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以唐朝、明朝为例,说明古代中国权力运行中“也有一定的分权色彩”。(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分权与近代西方分权在目的上的主要差异。(3分)
(2)据材料二提取关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的关键信息,并予以说明。(7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赖肖尔的观点。(11分)
17、历史学家王思治认为:皇权专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体制,但它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宋以前,皇权是强大的,但又受到牵制。……宋代以后,特别是明清,这些牵制皇权的因素逐渐消失,绝对君权才达到最完备的形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汉)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年)更名太守。……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诸侯王,(汉)高帝初置,金玺整绶,掌治其国,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 (唐长庆元年正月)以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门下省官职)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指皇帝诏书不当而被大臣举驳封还),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唐元和十三年,户部侍郎判度支皇甫鏄)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津钱以赡国用。敕下,给事中崔祐封还诏书,其事方罢。
——[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
材料三 (清朝时)每日清晨,军机大臣依次入值,等待皇帝召见,……事先已将奏折贮一黄匣,待“起叫”时,捧入请旨。“见面”后退出,即召军机章京面授旨意。……上谕有“明发”和“廷寄”之别。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臣工有所奏请而降,且以事属机密,不由内阁发抄,令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诸侯王权力演变的过程。
(2)封驳制度是唐代三省制的亮点之一。依据材料二,概括封驳制度的特点。
(3)运用上述材料,论证王思治先生提出的观点。
18、(3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了哪些主要变化。(8分)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材料二 西方国家实行的代议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议会,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由于各国的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法、美、德的政体名称。(8分)
材料三 “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与英国的公民权与君权之争相类似,已成为美国宪政史的要义……结果美国政府也被公正地称为一种妥协的制度,这就是说,一个缺少一致性的制度。它既不像欧洲旧政府那样建立在传统之上,也不像追随法国革命的政府那样建立在原则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相互妥协和晢搁置对立原则的对抗的做法上,这些原则中任何一个都不能居于支配地位。”
——(英)阿克顿《美国革命的政治原因》
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宪政进程中存在哪些争执?(4分)最后在制度建设方面做出怎样的选择(4分)其理论原则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的察举制。材料中汉朝朝廷下诏提出,幽州、并州、凉州边界地区人口稀少、边役繁重、士人进仕途径狭窄,主张“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增加在上述地区举荐孝廉的比例,其目的在于笼络边远地区的百姓人心,故D项正确;材料汉代孝廉察举员额分配的变化,与巩固儒家思想统治地位无关,故A项错误;其目的是应付北方民族的威胁,与改变人才南北分布无关,B项所述在材料中也无体现,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审案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故B正确。当时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吏治废弛,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宗法观念受到冲击,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礼法制度
3、【答案】 B
【解析】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举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材料反应的是古代选官中存在着按照地域来分配名额的现象,察举制和科举制中都存在着相类似的问题,“在政府中为自己地方的利害说话”可见科举制并没有完全按照才能录取,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
5、【答案】C
【解析】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种重视人情的状况与中国古代宗法制重视血缘纽带的影响难以分开,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实施具有公平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可见其涉及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科举制实施考试选拔人才,以考试成绩为依据,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从而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7、【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的大体含义是对官员违规使用下级仆役的各种情况予以严厉的惩处,由此反映出明清时代仆役除了要受到正常的差役之外还要经常受到官员额外的差遣,人身自由遭受极大的限制和约束,即答案选D,A B C三项含义材料无法直接体现。
8、【答案】D
【解析】孝廉属于察举制选官的内容,属于汉代而非唐代,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非唐代,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与材料所述选官制度不符,故C项错误;据材料“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可知自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实现了读书、考试和做官的选官制度的创新,故D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伏尔泰思想主张。作者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赞扬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抨击他所生活的十七十八世纪欧洲的社会情况,故①③正确;因为作者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赞扬显然和实际情况有不相符的情况,故②正确;作者在材料中提到“官员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实际上是指科举制,所以不需要考虑秦汉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10、【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从材料出发,是做历史试题的唯一原则。本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首次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是唐朝时期的事情。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三个宰相,是首次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11、【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必须“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表明通判不以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所以A项错误。材料中的“狱讼听断之事”、“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表明通判掌握司法与都督地方官员的权力,所以B项错误。C项也不全面,通判也掌握地方的行政权,故D项正确。
12、【答案】D
【解析】
13、【答案】D
【解析】
14、【答案】C
【解析】
15、【答案】D
【解析】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说明:唐朝实行集体宰相制,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监督。(1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但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并受到司礼监的太监的牵制。(2分)
差异:古代中国强化专制皇权。(1分)近代西方维护资产阶级民主。(2分)
(2)信息1:中、英两国外交目的不一样。(1分)
说明:英国所处资本主义阶段,目的是试图通过外交打开中国市场;而清政府仍奉行朝贡外交,其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3分)
信息2:英国礼单有天文仪器、工业和军事设备等,中国礼单主要有手工业和农产品。(1分)
说明:英国已进入工业文明阶段,而中国仍是农耕文明。(2分)(其他类似答案也可)
(3)观点:赖肖尔认为,东方贫弱民族和国家学习现代西方工业文明只能走日本道路。(3分)
评价:①明治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一系列改革,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发展成亚洲资本主义强国;(2分)
②但是,明治维新运动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国内民主建设和社会建设滞后,对外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成为区域霸权国家;(2分)“范例论”、“榜样论”将日本军国主义化带给亚洲人民包括日本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加以极端淡化,忽略了日本现代化“扭曲”的另一面,没有看到日本的现代化最终遭到了它自己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毁灭性打击。(2分)
③可见,欠发达国家既要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也要汲取日本“扭曲性”现代化的惨痛教训。(2分)
【解析】(1)第一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朝实行的是集体宰相制,三省宰相分割相权,且互相牵制;明朝是正式体制外另设机构——内阁,但内阁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并受司礼监监督;第二小问分析目的的差异,需要从本质出发,中国古代分权是为皇权服务,西方近代分权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2)此题考察对材料信息的提炼,首先可以从双方的礼单内容中看出差异,中国主要是手工艺品和农产品,西方主要是工业品,体现了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区别;还可以从双方交往的目的比较差异,英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主要是炫耀国威。
(3)此题考察对观点的评价,首先要归纳出赖肖尔的观点,认为只有学习日本才是落后国家学习西方的唯一道路;在评价时,需要通过史实说明日本的近代化的成功,同时也要说明日本近代化存在的问题,从而对赖肖尔的观点进行评价,其观点是淡化日本的问题,没有看到日本最终的失败;最后要对赖肖尔的观点进行总结,注意用一分为二的方法。
17、【答案】(1)制度:郡国并行制。变化:高帝时诸侯王实际上统治其封国;景帝时失去对其封国的统治权,失去官吏的任免权;成帝时诸侯王国成为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
(2)特点:给事中有封驳权;给事中的意见是否被采纳,完全取决于皇帝(或没有否决权)。
(3)评分标准:
第一等:观点方面:观点理解正确,即提及皇权专制在封建社会始终是强大的;宋以前的皇权受到限制;清时绝对君权达到最完备的形态。
论证方面:有机结合材料,按清晰的逻辑关系充分论证。如论证“皇权专制在封建社会始终是强大的”,要提及汉初的诸侯国的势力逐渐消亡,唐代给事中有封驳权,但否决权在于皇帝。表述方面: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第二等:观点方面:观点理解基本正确,如不提及皇权专制在封建社会始终是强大的。
论证方面:结合材料,合理论证观点,逻辑关系明显。表述方面:有层次,详略不当。
第三等:观点方面:观点理解不够准确。如只提及一个观点,其他观点含糊不清。
论证方面:未能或很少结合材料,缺乏逻辑关系。表述方面:缺乏层次,详略不当。
【解析】
18、【答案】(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8分)主要表现:政治方面: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加强皇权等;对外方面:实行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4分)
(2)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议会制共和制;美国:总统制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8分)
(3)争执: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4分)选择:三权分立(受限制的权力)、联邦制、总统制。(4分)原则:制约与平衡。(2分)
【解析】(1)此题的突破点在于“第二帝国”这个概念上。这个概念在材料中有明确的说明,即是隋唐。三省六部制度是隋朝的首创,秦汉时期的中央政治机构是三公九卿制度,所以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秦汉不同就很明显了。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军功爵制度,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科举制度也是隋朝的首创,所以这是在选官制度上的不同。第三帝国指明清时期,所以其“内向”性表现在对内的强化君主专制上。对外的 “非竞争”性,指闭关锁国与外国的积极扩张正好相对。
(2)此题可依据近代英、法、美、德的政体类型的史实来回答,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资本主义政体的掌握情况。英国是在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而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美国则是在独立战争胜利后于1787年通过宪法的形式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法国也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式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经过了八十多年的斗争才最终于1875年确立了共和制度。德国是一个封建主义强,军国主义浓重的国家,所以它确立的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度。
(3)此题难度不大,在材料中有明显的体现,但这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内容,然后从中找出正确的答案。依据材料中的“绝对权力与受限制的权力、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之争,与英国的公民权与君权之争相类似,已成为美国宪政史的要义”即是正确答案。最后的选择可依据美国政体的特点这个史实来回答,即美国选择了“受限制的权力”。这是依据制约与平衡原则而选择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君主专制(君权与相权)——中央官制
秦:三公九卿制
汉:
①汉承秦制
②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频繁更换宰相;从身份低微的人中选用人才
③内外朝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特点:
相权三分;职权分明(按行政程序划分);节制君权
评价:
①三省合作,分工明确,减少决策失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取代三公九卿,中央机构从处理宫廷和朝廷事务发展为只处理朝廷事务
③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标志古代官制的成熟
④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利的监督
宋:二府三司制
特点: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职权分离(官、职、差遣)
元代:一省制(相权反扑)
特点:相权反弹(最初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后期权力过大,左右皇位继承)
二、监察制度
1、演变:
台谏(又称言官):
特点:
谏言者无罪;官卑秩微;密陈其奏;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主要机构:
谏议大夫、门下省、谏院
作用:
不能从根本上制约皇帝权力,但有时对纠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过作用。
监察制度演变特点:
组织独立,自成系统;
以轻制重;
监察机构权力来自于皇权,是皇帝耳目工具;
重奖重罚;
允许风闻言事
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
②加强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③君主专制决定监督效能有限
三、选官制度
世官制(先秦)
贵族的宗法血缘关系;战国军功爵制
察举制(汉)
自下而上,官吏向中央推荐;依据品行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中央择中正官评定,区分等级;依据门第家世
科举制(隋唐——明清)
(1)演变过程
?A创立(隋):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采取分科考试方式;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B完善(唐):唐太宗设进士、明经科;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C发展(宋):放宽录取范围;殿试成为定制,名次由皇帝钦定(天子门生);防止徇私舞弊制度(锁院、弥封、誊录);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进士科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D打击:元科举时办时废
?E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F废除:清1905
?(2)特点:
?选官主体:从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
?选官依据:血缘门第到学识能力
?(3)影响:
?A积极
?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有益于形成读书风尚和中学风气
?④有利于公平公正
?B消极(后期内容方式日益僵化)
?①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工具
?②文人随心功名利禄,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
?③后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思想
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①选官标准:家世门第转向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地方评议推荐到公开考试
③人才选拔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公平公正客观
四、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
秦:郡县制(郡县乡里)
汉:①汉武帝:推恩令②东汉:州-郡-县
唐:①道-州-县②安史之乱后,设节度使(行政、财政、军事)——藩镇割据③④
宋:
①路-州-县
②政治上:削实权,文官任知州,设通判监督知州
经济上:设转运使,运送地方赋税绝大部分到中央(解决了藩镇割据的物质基础)
军事上:收精兵,强干弱枝
③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权力,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④结果:冗官冗兵冗费
元:行省制度
内容:
①行省-路-府-州-县
②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直辖腹里(京畿)
③全国十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受中央监督,省官互迁
④宣政院:佛、藏事务;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特点:
①改变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导,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划分行政区
②双重性。既是朝廷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③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意义: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②这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为我国明清以后行政划分奠定基础。
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特点:地方权利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行政制度的评价:
①便于征收赋役,管理地方治安,管理人民和经济
②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③高度中央集权,地方官员对中央绝对依赖,行政效率低
④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治理,不利于国家和地方整体发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