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18 13:5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习题
一、阅读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回答问题。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根据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2、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3、《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4、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无题》 李商隐 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创设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2.颔联通过哪些意象的创设,表达了什么情感?现在人们赋予它怎样的新意?
3、“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
三、阅读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回答问题。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请对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
3、?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回答问题。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
2、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侧重回忆作者“少年”时的“愁”,词的下片侧重抒发作者“而今”的“愁”。
B.上片中“不识”描绘了年轻时的纯真无知,下片中“识尽”概括了作者艰辛的历程。
C.词的上片作者把不谙世事的闲愁当作了愁,词的下片作者感慨“欲说还休”的愁绪。
D.词的上片作者的情绪悲壮豪放,词的下片作者的情绪哀婉凄绝,全词形成鲜明对比。
附答案:
一、许浑的《咸阳城东楼》答案:
1、答案: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2、答案: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3、答案:“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自然界变化特点。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也是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所以作者才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所以这种比喻的含义就比较容易理解,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的征兆。
4、答案: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二、李商隐 的《无题》答案:
1、答案:无力的东风,残败凋零的百花.两意象既交待了离别的时间(暮春).也为诗歌渲染了一层凄凉无奈的意境。抒发了男女主人公在离别即将来临时心情的痛苦难堪。
2、答案:春蚕丝尽,蜡炬成灰。通过运用比喻、双关、对偶的手法,写出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才流尽,表达了对对方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著追求,无私奉献。
3、答案:(1)两人见面很难(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三、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的答案:
1、答案:《行乡子》一词,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2、答案:
示例一:动静结合。通篇全是写景,但上下片的安排与采取的视角各不相同。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时有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示例二:白描手法;例如“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据实写来,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在客观的再观中,营造—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画图。
示例三:寓情于景。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自然流露出词人愉快的心境,宇里行间贮满盎然的意兴。
3、答案: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1分);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四、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答案:
1、答案: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日非,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因此作者不便直说。有愁而不能直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意味深长。(意对即可)
2、答案C。写年轻时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和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
3、答案D。试题分析:上片的情调并非“悲壮豪放”,而是指青春少年本天真浪漫,并不知道人生真正的愁滋味却表现出多愁善感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