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有关盐类水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溶液呈中性的盐一定是强酸、强碱生成的盐
B. 含有弱酸根盐的水溶液一定呈碱性
C. 盐溶液的酸碱性主要决定于形成盐的酸和碱的相对强弱
D. 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一定呈中性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Mg(OH)2固体在溶液中存在平衡:Mg(OH)2(s)Mg2+(aq)+2OH-(aq),该固体可溶于NH4Cl溶液
B. 向ZnS沉淀上滴加CuSO4溶液沉淀变为黑色,可推知同温下Ksp(ZnS)C. 向AgCl悬浊液中滴加Na2S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黑色,反应方程式为2AgCl(s)+S2-(aq)===Ag2S(s)+2Cl-(aq)
D. 向2 mL浓度均为1.2 mol·L-1的KCl、KI混合溶液中滴加1~2滴0.01 mol·L-1的AgNO3溶液,振荡沉淀呈黄色,说明Ksp(AgCl)>Ksp(AgI)
3.溴酸银(AgBrO3)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溴酸银的溶解时放热过程
B. 温度升高时溴酸银溶解速度加快
C. 60 ℃时溴酸银的Ksp约等于6×10-4
D. 若硝酸钾中含有少量溴酸银,可用重结晶方法提纯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的溶解性为难溶,则该物质不溶于水
B. 不溶于水的物质溶解度为0
C. 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D. 某离子被沉淀完全是指该离子在溶液中的浓度为0
5.已知25 ℃下,醋酸溶液中存在下述关系:K==1.75×10-5,其中K的数值是该温度下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有关K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当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时,K值增大
B. 升高温度,K值增大
C. 向醋酸溶液中加水,K值增大
D. 向醋酸溶液中加氢氧化钠,K值增大
6.25 ℃ 时,用0.01 mol·L-1H2SO4溶液滴定0.01 mol·L-1NaOH溶液,中和后加水至100 mL。若在滴定时终点判断有误差:①多加了1滴H2SO4溶液;②少加了1滴H2SO4溶液(设1滴为0.05 mL),则①和②的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的比值是( )
A. 1 B. 50 C. 2.5×103 D. 104
7.在一定条件下,Na2CO3溶液存在水解平衡:+H2O+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稀释溶液,水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水解程度减小
B. 通入CO2,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升高温度,c()/c()减小
D. 加入NaOH固体,溶液pH减小
8.如图是向100 mL的盐酸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时,混合溶液的pH变化图像。根据图像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 原盐酸溶液的浓度为0.01 mol·L-1
B. 加入的NaOH溶液的浓度为0.1 mol·L-1
C. 至滴定终点用去NaOH为0.01 mol
D. pH=12时,共加入NaOH溶液100 mL
9.关于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HCO3溶液和Na2CO3溶液,所含离子种类( )
A. 相同 B. 前者多于后者
C. 前者小于后者 D. 无法判断
10.氢氟酸是弱酸,电离方程式为HFH++F-,达到电离平衡的标志是( )
A.c(H+)=c(F-)
B.v(电离)=v(形成分子)
C. 溶液显酸性
D. 单位时间内,电离的HF分子数与生成的F-数相等
11.将适量AgBr固体加入水中,存在平衡:AgBr(s)Ag+(aq)+Br-(aq)。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此体系中滴加足量浓NaCl溶液,发现淡黄色固体转化为白色,说明Ksp(AgCl)B. 向此体系中加入少量AgBr固体平衡正向移动,当再次平衡时c(Ag+)、c(Br-)均增大
C. 此体系中一定存在c(Ag+)=c(Br-)=
D. 某溶液中c(Ag+)·c(Br-)=Ksp(AgBr),说明此时c(Ag+)=c(Br-)
12.①已知t℃时AgCl的Ksp=2×10-10;②在t℃时,Ag2CrO4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t℃时,反应Ag2CrO4(s)+2Cl-2AgCl(s)+(aq)的平衡常数K=2.5×107
B. 在t℃时,Ag2CrO4的Ksp为1×10-9
C. 在饱和Ag2CrO4溶液中加入K2CrO4可使溶液由Y点到X点
D. 在t℃时,以0.01 mol·L-1AgNO3溶液滴定20 mL 0.01 mol·L-1KCl和0.01 mol·L-1的K2CrO4的混合溶液,先沉淀
13.在相同温度下,100 mL 0.01 mol·L-1醋酸溶液与10 mL 0.1 mol·L-1醋酸溶液相比,下列数值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
A. 中和时所需NaOH的量
B. CH3COOH的电离程度
C. H+的物质的量浓度
D. CH3COOH的物质的量
14.在10 mL 0.1 mol·L-1NaOH溶液中加入同体积、同浓度CH3COOH溶液,反应后溶液中各微粒的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 )
A.c(Na+)>c(CH3COO-)>c(H+)>c(OH-)
B.c(OH-)=c(H+)+c(CH3COOH)
C.c(Na+)=c(CH3COO-)+c(CH3COOH)
D.c(Na+)+c(H+)=c(CH3COO-)+c(OH-)
15.已知25 ℃时,电离常数Ka(HF)=3.6×10-4mol·L-1,溶度积常数Ksp(CaF2)=1.46×
10-10。现向1 L 0.2 mol·L-1HF溶液中加入1 L 0.2 mol·L-1CaCl2溶液,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25 ℃时,0.1 mol·L-1HF溶液中pH=1
B.Ksp(CaF2)随温度和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C. 该体系中没有沉淀产生
D. 该体系中HF与CaCl2反应产生沉淀
二、填空题
16.已知在25 ℃时,醋酸、次氯酸、碳酸和亚硫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分别为:
醋酸K=1.75×10-5
次氯酸K=2.95×10-8
碳酸K1=4.30×10-7 K2=5.61×10-11
亚硫酸K1=1.54×10-2 K2=1.02×10-7
(1)写出碳酸的第一级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K1=________。
(2)若保持温度不变,在醋酸溶液中通入少量HCl,下列量会变小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a.c(CH3COO-) b.c(H+) c.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3)下列离子方程式中错误的是________。
a.少量CO2通入次氯酸钠溶液中:CO2+H2O+ClO-===+HClO
b.少量SO2通入次氯酸钙溶液中:Ca2++2ClO-+SO2+H2O===CaSO3↓+2HClO
c.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O2+OH-===
17.已知某溶液只存在OH-、H+、、Cl-四种离子,某同学推测其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有如下四种关系:
①c(Cl-)>c()>c(H+)>c(OH-),②c(Cl-)>c()>c(OH-)>c(H+),
③c()>c(Cl-)>c(OH-)>c(H+),④c(Cl-)>c(H+)>c()>c(OH-)。
(1)若溶液中只溶解了一种溶质,则该溶质是________;
(2)上述四种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填序号)。
18.现有电解质溶液:①Na2CO3、②NaHCO3、③NaAlO2、④CH3COONa、⑤NaOH,且已知:CO2+3H2O+2===2Al(OH)3↓+。
(1)在上述五种电解质溶液中,分别加入AlCl3溶液,无气体产生的是________(填编号)。
(2)将上述①②③④四种电解质溶液混合,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1)浓度均为0.01 mol·L-1的8种溶液:
①HNO3 ②H2SO4 ③CH3COOH ④Ba(OH)2 ⑤NaOH ⑥CH3COONa ⑦KCl ⑧NH4Cl,这些溶液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填编号)________________。
(2)pH=2的某酸HnA(An-为酸根)与pH=12的某碱B(OH)m等体积混合,恰好反应生成正盐,混合液pH=8。
①反应生成的正盐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
②该盐中________离子一定能水解,其第一步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实验表明,液态时,纯硫酸的电离能力强于纯硝酸,纯硫酸的导电性也显著强于纯水;液态纯酸都能像水那样进行自身电离(H2O+H2OH3O++OH-)而建立平衡,且在一定温度下都有各自的离子积常数。据此回答:
(1)纯硫酸在液态时自身电离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纯的硝酸并不表现出酸性,但也可以发生自偶电离,请补充完整:2HNO3________++ H2O。在纯硫酸与纯硝酸的液态混合酸中,存在的阴离子主要是____,这是因为混合酸中不仅存在硫酸和硝酸各自电离的两个电离平衡,而且还因硫酸的酸度大于硝酸,又在无水条件下,混合酸中必然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离子方程式)反应。
三、实验题
21.酸、碱指示剂本身就是弱酸或弱碱,滴定操作时,酸(碱)首先和被滴定的碱(酸)反应,而后过量酸(碱)和指示剂作用变色,显然指示剂的酸碱性较弱。
(1)沉淀滴定所用的指示剂本身就是一种沉淀剂,滴定剂和被滴定物的生成物的溶解度比滴定剂和指示剂的生成物的溶解度________(填大、小、相同),否则不能用这种指示剂。
(2)若用AgNO3去滴定NaSCN溶液,可选用为滴定的指示剂的物质为________,达到滴定终点时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aCl B.BaBr2
C.NaSCN D.Na2CrO4
22.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一含有少量Na2SO4的NaOH样品中NaOH的含量进行测定。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运用沉淀法测定样品中NaOH的含量。甲同学选用的药品除样品外,还应用________;实验中应测定的数据有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运用滴定法测定样品中NaOH的含量。
①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该样品5.000 0 g,全部溶于水配制成1 000.0 mL的溶液。用碱式滴定管取其中20.00 mL放在锥形瓶中,滴加几滴指示剂,待测。滴定管在使用前除洗涤外,还应________。
②用浓度为0.100 0 mol·L-1的盐酸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③滴定过程中用pH计测定锥形瓶中溶液的pH,临近滴定终点时测定pH应每滴一滴测一次。
④滴定过程中,锥形瓶中溶液的pH变化如下:
请在如图坐标图中绘制出上述中和滴定的曲线。
⑤下表是几种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根据你作出的中和滴定曲线分析,上述中和滴定中应选用的指示剂是__________,滴定达到终点时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样品中,NaOH的质量百分含量为________。
四、计算题
23.实验室中有一未知浓度的稀盐酸,某学生为测定盐酸的浓度在实验室中进行如下实验:请完成下列填空:
(1)配制100 mL 0.100 0 mol·L-1NaOH标准溶液。
(2)取20.00 mL待测稀盐酸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并滴加2~3滴酚酞作指示剂,用自己配制的标准NaOH溶液进行滴定。重复上述滴定操作2~3次,记录数据如下。
①滴定达到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上述数据,可计算出该盐酸的浓度约为________(保留四位有效数字)。
24.欲测定某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可用物质的量浓度为0.100 0 mol·L-1HCl标准溶液进行中和滴定(用酚酞作指示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甲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滴定前滴定管内液面读数为1.10 mL,滴定后液面如图,则此时消耗HCl标准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
(2)乙学生做了2组平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据此计算出待测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mol·L-1(小数点后保留四位)。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盐的组成可以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一般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可概括为谁强跟谁“性”,同强显中性。如果弱酸、弱碱的电离程度相当,则生成的盐的水溶液呈中性,如CH3COONH4溶液呈中性, A不符合题意;含有弱酸根盐的水溶液不一定呈碱性,如NaHSO3溶液呈酸性,CH3COONH4溶液呈中性,B不符合题意;酸和碱反应生成的盐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酸和碱的相对强弱,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C符合题意;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不一定呈中性,例如NaHSO4溶液显酸性,D不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
3.【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温度升高,该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溴酸银溶解是吸热过程,A项错误;温度升高,溴酸银溶解在水中的微粒运动速度加快,扩散的更快,因此升高温度加速溶解,B项正确;60 ℃溴酸银的溶解度大约是0.6 g,则c(AgBrO3)=(0.6 g÷236 g·mol-1) ÷ 0.1 L=0.025 mol·L-1,Ksp=c(Ag+)·c()=0.025×0.025≈6×10-4,C项正确;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比较大,而溴酸银的溶解度较小,可用重结晶方法提纯,D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难溶物质是指在室温20 ℃时某种物质溶解度在0.01 g以下,A、B项错误;完全沉淀指该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L-1,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
6.【答案】A
【解析】酸碱中和刚好反应时,n(OH-)=n(H+),H2SO4溶液滴定NaOH溶液,达到滴定终点时多加1滴H2SO4溶液,多出相应的n(H+),溶液呈酸性;少加1滴H2SO4溶液时,将多出与其n(H+)相等的对应n(OH-),溶液呈碱性。多加1滴H2SO4,溶液中多出c(H+)==10-5mol·L-1,溶液呈酸性,水电离程度可以用溶液中c(OH-)衡量,即c(OH-)=10-9mol·L-1;少加1滴H2SO4,溶液中多出c(OH-)==10-5mol·L-1,溶液呈碱性,水电离程度可以用溶液中c(H+)衡量,即c(H+)=10-9mol·L-1;A正确。
7.【答案】B
【解析】稀释时平衡正移,促进的水解,A错误;通入CO2,生成碳酸中和OH-,c(OH-)降低,平衡正移,B正确;升温促进盐类水解,平衡正移,c()增大,c()减小,c()/c()增大,C错误;加入NaOH固体,c(OH-)增大,pH增大,D错误。
8.【答案】C
【解析】一般先分析图形题的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后由特殊点(起点、交点、终点、转折点等)和曲线变化趋势化学内涵解题。
滴入NaOH溶液之前,盐酸的pH=1,c(HCl)=c(H+)=0.1 mol·L-1,A错误;100 mL该盐酸溶液中n(HCl)=0.1 mol·L-1×0.1 L=0.01 mol,X处NaOH与盐酸恰好反应,根据反应关系式NaOH~HCl可知,n(HCl)=n(NaOH)=0.01 mol,c(NaOH)==0.2 mol·L-1,B错误,C正确;设pH=12时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为V,反应后的溶液中c(OH-)==0.01 mol·L-1,V≈0.057 9 L=57.9 mL,D错误。
9.【答案】A
【解析】NaHCO3溶液:NaHCO3===Na++,+H2OH2CO3+OH-,+H+,H2OH++OH-;Na2CO3溶液:Na2CO3===2Na++,+H2O+OH-,+H2OH2CO3+OH-,H2OH++OH-。二溶液含有微粒种类相同,A正确。
10.【答案】B
【解析】在水中,离子化速率与分子化速率相等,溶液中各粒子浓度不再改变,弱电解质建立电离平衡。溶液呈电中性,任何条件下都有c(H+)=c(F-)+c(OH-),不可能出现c(H+)=c(F-),A错误;v(电离)=v(形成分子),表明达到电离平衡,B正确;氢氟酸在非平衡状态下也显示酸性,不能据此判断平衡状态,C错误;在任何时刻电离的HF分子数与生成的F-数都相等,不能据此判断平衡状态,D错误。
11.【答案】C
【解析】向体系中滴加足量浓NaCl溶液,只要满足c(Ag+)·c(Cl-)>Ksp(AgCl),即会生成AgCl沉淀,但这不能说明Ksp(AgCl)12.【答案】A
【解析】K=c()÷c2(Cl-)=[c()×c2(Ag+)]÷[c2(Cl-)×c2(Ag+)]=1×10-12÷(2×10-10)2=2.5×107,A项正确;Ksp=c2(Ag+)·c()=(10-3)2×10-6=1×10-12,B项错误;在饱和Ag2CrO4溶液中加入K2CrO4仍为饱和溶液,点仍在曲线上,C项错误;依据Ksp计算,c()=0.01 mol·L-1,得到c(Ag+)==10-5mol·L-1,0.01 mol·L-1KCl溶液中,
c(Cl-)=0.01 mol·L-1,c(Ag+)=2×10-10÷0.01=2×10-8mol·L-1,所以先析出氯化银沉淀,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浓度越稀,电离程度越大,B正确;中和两溶液所需NaOH的量相同,A不符合题意;一元弱酸中,c(H+)=cα,同温下醋酸浓度越小,其电离程度越大。前后分别设为甲、乙,则α甲>α乙,c甲(H+)∶c乙(H+)=c甲α甲∶c乙α乙=0.1α甲∶α乙>0.1,C不符合题意。
14.【答案】A
【解析】A项,应为c(Na+)>c(CH3COO-)>c(OH-)>c(H+);B项,符合质子守恒;C项,符合物料守恒;D项,符合电荷守恒。
15.【答案】D
【解析】HF为弱酸,0.1 mol·L-1HF溶液pH>1,A项错误;Ksp只与温度有关,B项错误;混合后变成0.1 mol·L-1HF溶液,设0.1 mol·L-1的HF溶液中c(F-)=c(H+)=xmol·L-1,则=3.6×10-4,x≈6×10-3mol·L-1,混合后c(Ca2+)=0.1 mol·L-1,
0.1 mol·L-1×(6×10-3mol·L-1)2=3.6×10-6>1.46×10-10,应有CaF2沉淀生成,C项错误,D项正确。
16.【答案】(1) (2)a (3)b
【解析】(1) ABA++B-,Ka=。
(2)通入HCl,c(H+)增大,抑制醋酸电离,c(CH3COO-)减小,a符合,b不符合;温度不变,电离平衡常数不变,c错误。
(3)复分解反应中,较强酸可制备较弱酸。酸性:H2CO3>HClO>,少量CO2与NaClO溶液反应生成HClO和NaHCO3,a正确;HClO有较强氧化性,b中应生成CaSO4错误。
17.【答案】(1)NH4Cl (2)①
【解析】溶剂水一定会产生OH-、H+,、Cl-只能来自于溶质,单一溶质时,只能是NH4Cl。NH4Cl溶液中:NH4Cl===Cl-+,+H2ONH3·H2O +H+,H2OH++OH-,铵盐水解,使c(Cl-)>c();溶液显示酸性,c(H+)>c(OH-);综合可得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Cl-)>c()>c(H+)>c(OH-)。
18.【答案】(1)③④⑤
(2)H2O++===+Al(OH)3↓
【解析】水解显示酸性的阳离子(如Al3+、Fe3+等)与水解显示碱性的阴离子(如、、等),生成容易脱离溶液的沉淀或气体时,可相互促进而不能大量共存。(1)、与Al3+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与二氧化碳,与Al3+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CH3COONa与氯化铝水解虽然能相互促进,但前者水解产物CH3COOH不能脱离溶液,因此水解程度仍微弱,OH-与Al3+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
(2)由已知反应可知CO2+3H2O+2===2Al(OH)3↓+。电离程度H2CO3>>Al(OH)3,能电离出H+,H+和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反应离子方程式为:H2O++===+Al (OH)3↓。
19.【答案】(1)②①③⑧⑦⑥⑤④ (2)①BnAm ②An- An-+H2OHA(n-1)+OH-
【解析】(1)首先分组:溶液呈酸性的有①②③⑧;溶液呈中性的有⑦;溶液呈碱性的有④⑤⑥。
(2)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正盐的溶液呈碱性,说明生成了强碱弱酸盐。
20.【答案】(1)2H2SO4+(2) +HNO3+H2SO4
【解析】(1)2H2OH3O++OH-,水的自偶电离过程本质是氢离子的转移,H+和水分子间依靠配位键结合成水合氢离子,由此推断纯硫酸自身电离方程式:2H2SO4+。
(2)根据电荷守恒和元素守恒得到此反应中缺少的是。“纯硫酸的电离能力强于纯硝酸”说明混合酸中2H2SO4+为主要电离方式,纯硝酸电离受到纯硫酸电离出的(H+)抑制,电离能力进一步减小,存在的阴离子主要是;硫酸可以制备硝酸,在混合酸中必然发生+HNO3+H2SO4的反应。
21.【答案】(1)小 (2) D 混合物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
【解析】(1)当滴定剂和被滴定物的生成物的溶解度比滴定剂和指示剂的生成物的溶解度小时,被滴定物优先反应,当被滴定物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滴定剂,滴定剂才与指示剂反应生成沉淀。
(2)用AgNO3去滴定NaSCN溶液,可选用的滴定指示剂的溶解度应比AgSCN大,且现象明显,可选Na2CrO4,当NaSCN溶液溶液消耗完全后, Na2CrO4与AgNO3反应,出现砖红色沉淀。
22.【答案】(1)氯化钡溶液 样品质量和沉淀的质量
(2)①检漏
④
⑤酚酞或甲基橙 溶液由粉红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不褪色(或溶液由黄色变成橙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⑥96%
【解析】(1)利用沉淀法可将与Ba2+反应生成BaSO4沉淀,过滤洗涤称量沉淀质量,与样品质量一起可得质量分数。
(2)①滴定管在使用前应先检漏、洗涤、用待装液润洗、正式装液,排除气泡并调节液面。
④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绘制出中和滴定的曲线。
⑤依据图像和图表数据分析可知,pH突变范围是4.0~9.9,甲基橙变色范围为3.1~4.4,酚酞变色范围为8.2~10.0,甲基橙和酚酞都可以用作指示剂;由于石蕊变色时不容易判断,一般不选作指示剂。如选用酚酞做指示剂,滴定结束前溶液为碱性,溶液颜色为红色,滴定结束时溶液变成无色,且在半分钟内不回归原色。
⑥c(NaOH)==0.120 0 mol·L-1,n(NaOH)=0.120 0 mol·L-1×1 L=0.12 mol,m(NaOH)=40 g·mol-1×0.12 mol=4.800 g,ω(NaOH)=×100%=96%。
23.【答案】(2)①加入最后一滴NaOH溶液,溶液由无色恰好变成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②0.133 4 mol·-1
【解析】(2)①滴定时最后一滴NaOH溶液加入时,溶液颜色恰好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即为达到滴定终点。
②在定量实验中,往往通过平行多次实验,以减小实验误差,在处理这些实验数据时,如果同一实验值相差过大,误差过大或过小的一组数据要丢弃。三次滴定所需标准液的体积分别为22.62 mL、22.72 mL、24.80 mL,第3次滴定误差较大,应舍弃。V(NaOH)=mL=22.67 mL,则该盐酸的浓度为≈0.133 4 mol·L-1。
24.【答案】(1)23.80 (2)0.080 0
【解析】(1)记录滴定前滴定管内液面读数为1.10 mL,滴定后液面图示为24.90 mL,滴定管中的液面读数为24.90 mL-1.10 mL=23.80 mL。
(2)在定量实验中,往往通过平行多次实验,以减小实验误差,在处理这些实验数据时,如果同一实验值相差过大,误差过大或过小的一组数据要丢弃。
在两次实验中消耗标准液体积相差不大,可用。V(标准)=mL=20.00 mL;根据c(待测)=mol·L-1=0.080 0 mo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