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寓言二则 鹬蚌相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寓言二则 鹬蚌相争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14 21:5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阐明了一个深刻道理:双方争持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重点是通过对寓言故事的解读,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进一步体会寓言的学习方法。体会文中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鹬蚌相争”的意思及寓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鹬的嘴巴又尖又长)
(4)师简介鹬的生活习性。
2.出示蚌的图片。
(1)指导观察,说说蚌有什么特点。(蚌有坚硬的外壳儿)
(2)板书:蚌。
【设计意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鹬和蚌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鹬和蚌的外形基本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助于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揭示课题,猜想质疑。
1.揭示课题,齐读。
2.根据课题猜想,你了解到什么?(鹬和蚌相互争吵)
3.再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预设:鹬和蚌为什么会争吵?它们是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题目着手,质疑问难,引起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夹 豪 示
(二)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切实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鹬去啄蚌的肉,蚌把鹬的嘴巴牢牢地夹住了,后来互相争吵,谁也不让谁,结果被渔夫一齐捉住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读书,让他们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检查了学生的读书情况,又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省时高效。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分别画出鹬和蚌说的话。
1.品读鹬说的话。
(1)通过指名读、学生评议、老师的示范朗读 。
(2)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鹬当时说话的语气。
2.指名读蚌说的话。
(1)指导学生体会蚌当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
(2).理解“毫不示弱”的意思。
3.指导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鹬蚌相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争吵的激烈场面,培养语感,领悟故事蕴涵的深刻道理。
四、揭示寓意。
小结:鹬和蚌就这样相持着,谁也不让谁,直到彼此都筋疲力尽,最后都被渔夫捉住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品读理解课文、分角色朗读体验鹬和蚌相争的激烈场面这几个环节,揭示寓意已经水道渠成。
五、总结升华
你们看,这就是寓言,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说说你曾经读过的寓言故事。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寓言的特点,让他们谈谈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激活他们的阅读积累,给学生推荐课外的阅读篇目,让他们的目光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做有智慧的人。
六、作业设置
1.引导学生议一议:鹬蚌怎样做才不会被打鱼人捉走?
2.布置作业:和邻居的小朋友说一说《鹬蚌相争》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 蚌 互不相让
渔翁得利
教学反思:
我设置了鹬与蚌的对话自由练读——师生合作——分组朗读环节,用读达到了精讲之目的。我进行分组比赛,让学生充当主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同时,也让孩子们掌握了知识与能力,体验了过程与方法,激发了兴趣,升华了情感,懂得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