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课件(39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课-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课件(39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少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8-10-15 07:3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科
人物画:表现人与人和人与社会
山水画:表现人与自然
花鸟画:表现与人相处的动植物
抒情与写意
—中国古代花鸟画
虫、
花鸟画就是画花和鸟吗?
鱼、
走兽、蔬果、树石……
什么是花鸟画?
在中国画中,以花草、竹石、鸟兽虫鱼为题材的作品都属于花鸟画范畴。它是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
作者以熟练的技巧,绘一枝芙蓉斜欹,一只华丽的锦鸡紧抓花枝,回首凝视着翩翩起舞的彩蝶。画面的诗情画意,相得益彰,富有文学气息,为典型的北宋徽宗时期倡导的工整写实风格。
赵佶 宋 《芙蓉锦鸡图》
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少有的皇帝画家。
当年金兵大举进犯中原。徽宗得知金兵包围京城汴梁时,他吓的瘫倒在地,随后发出圣旨,传位给儿子赵恒,自称太上皇。金兵攻破京城徽宗父子成了俘虏,这幅《芙蓉锦鸡图》也成了战利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
作为皇帝宋徽宗是一个昏君。他重用奸臣,滥增苛税,弄得民不聊生,葬送了北宋的大好河山,作为画家,他艺术天分极高,凭借天分和好学,创作了不少传世之作,可以说他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书画的皇帝。
色彩:整幅画色彩艳丽,典雅高贵。
构图:锦鸡形体斜穿画面,成为画面的主体。锦鸡的视线又把我们引向了右上角的蝴蝶。左下角斜出几枝菊花,妙趣横生,既破了左下角空白,又渲染出金秋的气氛,还可作为芙蓉花的参照,点出其高下位置,使它的出现不致显得突兀。
寓意:赵佶将自己比作“五德”俱全的锦鸡,想要安逸太平,却怎知会有“靖康之难”!
古人称鸡有“五德”:“头上有冠是文,脚下雄健是武;临敌敢斗是勇;见食呼友是仁;按时报晓是信。”
写生珍禽图是黄筌传世的重要作品。
画家用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了大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
《写生珍禽图》五代 黄筌 绢本设色 41.5厘米×70厘米
《写生珍禽图》五代 黄筌 绢本设色 41.5厘米×70厘米
用笔新细 轻色晕染
在尺幅不大的绢素上画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4只,均以细劲的线条画出轮廓,然后赋以色彩。这些动物造型准确、严谨,特征鲜明。
黄筌对自然的观察,是十分认真仔细的,所以,他的作品富有真实感。题材大都是皇家宫苑中的奇花怪石,珍禽异兽。
此乃供儿子临摹之用的稿本,故没有整体布局,动物之间,大小间杂,互无联系,但每一虫鸟及动物的形态状貌,画得逼真生动。
画家追求的不是线的形式变化,而是对质感的表达。
从《珍禽图》可以看出黄筌的绘画,富丽而不柔媚,精致而不纤弱的艺术造诣。他的这种画风由儿子居宝居寀继承,被人称之为“黄体”,对后代花鸟画有着较深远的影响。
徐黄二体是什么?
在唐人卓越成就的基础上,五代时期花鸟画科逐渐发展壮大,技法也日益成熟。出现了以徐熙、黄筌为代表的两种绘画风格,被后人称为“徐黄二体”。
徐黄二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花鸟画的成熟。
《雪竹图》 五代南唐 徐熙
轴,绢本,墨笔
纵:151.1厘米,横:99.2厘米
此图描写江南雪后严寒中的枯树竹石。以墨色奠定基调,运笔粗细结合,遒劲有力,用墨更是浓淡兼施、华腴滋润。积雪不用白粉,都用墨色留白渲染出。一切围绕雪来作文章。构图新颖,画法别致,富有变化,层次井然。整幅画工整精微而写实。
徐熙是南唐平民画家,擅长的是野外的花鸟。表现手法以水墨钩染,略敷淡彩,不遮轮廓。
《雪竹图》描绘的是竹林积雪的场景。一竿竿细竹拔地而起,倾斜直上,打破环境的平板单调,在平逸安静中产生了动感。竹竿和枝叶都各具姿态,穿插有致,层次分明。
从绘画手法上分类:
工笔:先构图、再勾线、最后填色、染色为主 ;注重细节,用笔细腻;写实,画起来费时

写意:重水墨,注重意境;用墨用笔,随意性强,一气呵成
本幅描绘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山喜鹊属鸦科鸟类,有卫护领域的习性。一只腾空飞来助阵,一只据枝俯向鸣叫,并向闯入者张翅示威,野兔知道这是威胁性不太大的鸟类,无需像遇到鹰隼那样紧张,故伫足回首张望。三者动态与呼应之关系,恰构成似有「S」型之律动感。还有树木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有倾俯之姿,更增添了活泼生动的声势与神韵。
崔白是开始发挥写生精神的画家,靠前人的观察研究、及描绘能力,探索花木鸟兽的「生」意,摆脱花鸟属装饰图案的遗影,开创新的发展方向。
北宋中期一批著名文学家纷纷参加绘画活动
主张绘画要:
1.文学化;
2.重表达观念和情感;
3.重墨轻色,重笔墨情趣;
4.人格化,以此寄托情感和精神。
《枯木竹石图》 宋 苏轼
文人画——诗的境界
文人画——寄托画家的情感和精神
《墨竹图》 宋 文同 绢本水墨 131.6厘米×105.4厘米
茎多新枝,生机勃勃
横空之势
着叶不多,疏密有致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文人画——多借物寓意
《岁寒三友图》 宋 赵孟坚 ? 纸 32.2厘米 ×53.4厘米? ?
取松、竹、梅都可傲凌风雪,不畏霜寒之性,表现人格品质和气节。
文人画——题跋、印章入画
画面清雅秀美,神足韵高,自有一股劲挺拔俗的清高之气。
圆劲浑厚,具有空间及体积感。
“清秘阁”是倪瓒的斋号
《清密阁墨竹图》 元 柯九思 纸本 132.8厘米× 58.5厘米
中国古代花鸟画——群峰竞秀
《螃蟹》 明 徐渭
泼墨晕渗——壳的质感
廖廖几笔——毛茸茸爪子
中国古代花鸟画——群峰竞秀
《墨葡萄图》 明 徐渭
画中有画家自己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正是画家心境的写照。
中国古代花鸟画——群峰竞秀
《墨葡萄图》 明 徐渭
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表现手法别出心裁,水墨酣畅。风格疏放,不求形似但无处不神似,代表徐渭写意花鸟的风格。
这两张画与前面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朱耷 清 《荷花小鸟》
画家生平:朱耷,寡身孤居,绝交于世。二十三岁时,不甘心明朝的灭亡,抱着愤世嫉俗的心情,装聋作哑,装疯卖傻,出家为僧。朱耷后来蓄发还俗,常游山涉水,七十五岁时,身体健康,登山如飞,年八十而终。其绘画艺术对后世影响巨大,一批大家巨匠,莫不受其熏陶。
朱耷作品多署“八大山人”,笔形似“哭之”或“笑之”。

作品赏析:《荷花小鸟》画中荷叶呈即将衰败之势,荷花也将凋谢,两只小鸟则鼓着一双惑眼,四目对注,流露出几多对未来的惶惑和不解……整个画面,墨荷生动,各有姿态,意趣盎然。八大山人描绘荷塘,多是浅水露泥,荷柄修长,扶摇直上,亭亭玉立,具有君子之风。
《游鱼》 清 朱耷
空白的画面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真正的体现了艺术的“虚实相生”、“有无相生。”

朱耷笔下的动物姿态都十分怪诞,常常使人觉得动物有了人的表情,好像孤独愤怒的人在冷眼看着这个世界。
“白眼向天”:是指清初画家朱耷多将鸟、鱼画成翻白眼状,以此表达画家本人愤世嫉俗的心情。
花卉册(中国画) 清 恽寿平
恽南田:(1633-1690),名格,字惟大,后改字寿平,以字行。南田是他的号。

非常重视写生,在表现对象时,既不用墨线勾轮廓,也不用墨色做底子,而善于用颜色渲染、点簇并用。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他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
没骨法:直接用彩色作画,不用墨笔的技法。清新飘逸、洁净淡雅


《蟹篓图》 齐白石
齐白石: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松龄贺寿图》 陈之佛
画面右侧一株粗壮的虬松拔地而起,盘根错节,一棵灵芝在根节处生发。两只相依的仙鹤立于树下,一只松龄鹤寿曲颈回望,一只单腿站立仰首引吭,目光炯然,灵气毕现。通幅笔力如千钧,透入纸背,设色浓重中见浑朴,白粉、色彩保存如新,品相完好。
松、鹤、灵芝皆寓意长寿,三者组合即为松龄鹤寿,蕴含祝福长寿延年的美好愿望。
隋唐 —— 形成 (韩滉《五牛图》)
五代 —— 风格初定(黄筌《写生珍禽图》)
宋代 —— 注重写生 (苏轼《枯木竹石图》)
元代 —— 清淡自然 (柯九思《清秘阁墨竹图》 )
明代 —— 注重写意 (徐渭《墨葡萄图》)
清代 —— 一派生机 (朱耷《荷花小鸟》)
课堂小结
唐宋——工笔 明清——写意
小结和思考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工笔和写意为主的花鸟画传统。在摹刻客观对象的过程中,画家们移注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所以,花鸟画便成了拟人化的观照,审美化的再现,而花鸟画也有了象征寓意、遣兴抒怀的功能。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笔墨中的自然来源于真实的自然。笔墨中的自然充满着画家的情感和审美理想,体现了画家对艺术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