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课件(共17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课件(共17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15 11:36:53

文档简介

《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第23课的内容,阐述了俄国彼得一世改革与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从单元知识安排看,本课与第22课、24课共同诠释第五单元课题——《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扩大》。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在全球范围内扩大。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彼得一世改革”为俄国农奴制改革打下来基础,第二个子目“农奴制的危机”重点论述了农奴制的消极作用,其对俄国发展的不利影响。第三子目“1861年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影响和性质说明了这次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掌握相关知识,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的分析问题和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俄国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顺应历史潮流,适时作出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使国家变得更为和谐有力。改革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理解改革促进了俄国历史的进步
【教学难点】
理解1861年改革的性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打开ppt,查看图片《修铁路》
【设计意图】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俄国改革时期。
◆提出问题:俄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情况,锻炼学生提取信息能力。
二、讲授新课
彼得一世改革
1.17世纪的俄国:沙皇专制国家(落后)
1694年 彼得一世执政
2.彼得一世改革(阅读课本)
内容(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完成)
【设计意图】以小组学习的形式展出,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影响:促进了俄国的进步,使得俄国在摆脱极端落后状态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始纵横于争夺欧洲霸权的国际舞台上。但是也有其局限性。
农奴制的危机
农奴制(图片展示)
材料:?依附于封建地主。
?使用地主的土地(称为份地),只有使用权,可以世代相传,地主可以没收农奴的份地。
?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要向地主缴纳人头税、结婚税、财产继承税,服劳役和交纳一定数额的实物作为地租。
?地主不能任意杀死农奴,但可以买卖或转赠。
归纳农奴的性质:简单地说,农奴就是人身权利受到限制的人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1861年改革的直接原因
1861年改革
改革根本原因
  1855年秋,尼古拉一世在克里米亚战争行将战败时突然去世。也有服毒自杀的传说。在俄国内外危机的冲击中,其长子亚历山大二世继位。
亚历山大二世于1855~1881年在位。在位期间,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废除农奴制已势在必行。为了阻止革命的爆发,亚历山大二世在尽量维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于1861年3月5日签署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从此,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引导学生:农奴制废除的根本原因是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2.改革的内容:材料展示,得出结论
3.改革的性质:性质:沙皇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图片展示)
4.改革的评价:①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
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局限性)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相关知识点,让学生认识到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锻炼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入文字、图片等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俄国两次改革的影响,同时再借助教学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到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认识俄国改革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性。从1861年改革的内容中认识俄国改革的不彻底性,分析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影响,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课件17张PPT。《修铁路》 (俄)萨维茨基 1874年沙皇俄国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却仍然封闭保守,民穷国弱,远远落后于欧美诸国。野蛮的封建农奴制度阻碍着俄国社会的进步。19世纪中叶,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促使沙俄进行改革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672.5.30~1725.2.8
俄国沙皇  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俄国沙皇(1682~1725)。他在位期间,积极向西方学习,兴办工场,振兴贸易;改革军制,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中央集权,同时积极对外扩张,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营建新都圣彼得堡。他的统治为近代俄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721年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
  彼得一世改革
内容影响  此图描绘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前,地主向农奴收欠租的情景。从图中可以看到,农民破旧的茅草房间;一位交不起租的妇女正跪在地上,乞求地主稍微宽限些时日。冷酷的地主毫不理睬她的乞求,指着农妇身后的那头耕牛,准备让人将牛拉走。二、农奴制的危机←俄国在庄园作坊中劳动的农奴地主监督农奴在田间劳动
↓?依附于封建地主。
?使用地主的土地(称为份地),只有使用权,可以世代相传,地主可以没收农奴的份地。
?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要向地主缴纳人头税、结婚税、财产继承税,服劳役和交纳一定数额的实物作为地租。
?地主不能任意杀死农奴,但可以买卖或转赠。简单地说,农奴就是人身权利受到限制的人1825年12月(俄历)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
(12月党人起义)  1825 年12月14日清早,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去世之机,3000多名俄国陆海军官兵,列队走向首都彼得堡市中心的元老院广场。他们全副武装,一路高呼“拒绝宣誓”“反对宣誓”“要求宪法”“要求民主”。上午10时,陆海军官兵们在元老院广场彼得一世铜像旁布成战斗方阵,荷枪实弹,直指正在准备登极为皇的尼古拉一世。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  1853年至1856年间,尼古拉一世为扩大在黑海和高加索的统治权而战。一方是俄罗斯,另一方是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俄国失败,暴露农奴制的弊端,加剧国内矛盾。直接原因:“克里米亚战争”失败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维奇
1818.4.17~1881.3.13
1855~1881在位   1855年秋,尼古拉一世在克里米亚战争行将战败时突然去世。也有服毒自杀的传说。在俄国内外危机的冲击中,其长子亚历山大二世继位。
  亚历山大二世于1855~1881年在位。在位期间,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废除农奴制已势在必行。为了阻止革命的爆发,亚历山大二世在尽量维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于1861年3月5日签署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从此,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农奴制废除的根本原因
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三、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3、改革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政治上:第一条 农奴对地主的财产和人身依附永久性地取消......
第二条 农民和解放的农奴享有农村自由等级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第三条 地主具有土地全部所有权,地主须分给农民永久所有的宅旁园地和耕种的份地,以便保障农民的生活和保障其履行对国家和地主的义务。
第四条 农民从地主那里取得土地,必须以劳务或现金方式赎买。经济上:
①土地仍属地主所有,农民可赎买一块份地;
②份地须高价赎买。农奴制改革前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没有自由,缺乏大量自由劳动力
购买力低下,影响国内市场“自由人”赎买份地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巨额赎金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急需的资本  此图描绘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被地主宣布“解放”的农民伏在地上吻自己主人脚的场面。它表现了这次改革是由农奴主实施,而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恩赐”的情况。性质:沙皇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解放”后的农奴 20世纪初俄国的冶金工厂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推进工业化,为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改革后,俄国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改革很不彻底,封建残余依然存在,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的地位。评价俄国农奴制废除①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大量
 的封建残余。没摧毁地主土地所有制
和沙皇专制制度进步性局限性1.19世纪前期俄国资本主义逐步发展起来
2.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障碍
3.工人、士兵、新兴资产阶级的武装起义农奴制的危机1.克里米亚战争暴露农奴制的弊端
2.亚历山大二世被迫废除农奴制
3.俄国废除农奴制的具体措施
4.对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评价农奴制的废除1、美国南北战争和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前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障碍是:
A.资金不足
B.企业设备陈旧
C.缺乏技术人才
D.缺乏自由的劳动力D2、1861年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A.地主不得买卖农民
B.农民享有参加选举等自由权利
C.农民可以无偿得到一块份地
D.农民在法律上是自由人C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