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三元里抗英
(1)背景: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中国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
(2)概况:1841年5月,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劫的英国侵略军;随后又两度包围被英军占据的广州四方炮台。
(3)意义: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1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俄力图在新疆扩张
?英俄两国支持阿古柏,侵略新疆
?俄国直接出兵强占伊利
?(2)经过
?75年,任命左宗棠收复新疆,78年收复了除伊犁外新疆全部地区
?81年,中俄《改定条约》收回伊犁
?84年,在新疆设行省
?(3)意义:
?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新疆阴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祖国领土完整
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
1、黄海海战
(1)爆发:1894年9月,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在返航途中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日本舰队的偷袭,黄海海战
(2)战况:北洋舰队官兵英勇奋战,海军提督丁汝昌身受重伤,“致远”舰、“经远”舰沉没,全舰官兵壮烈殉国。“定远”舰使日旗舰“松岛”号丧失作战能力
(3)结果: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命令舰队避入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而日军则海陆并进,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没。
2、反割台斗争
(1)原因: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2)经过: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
(3)意义:充分体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后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义和团反帝运动
1、原因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宗教侵略,文化信仰冲突,仇外心理等,山东人民反洋教案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慈禧太后仇外心理,利用义和团)
2、特点:自发性、分散性、宗教色彩浓厚
3、口号:扶清灭洋(爱国性、落后性)
4、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5、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6、 评价
①积极
?具有鲜明爱国主义色彩,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企图
?标志近代意义上的在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近代民族主义滥觞
②消极
?口号易丧失了对清政府警惕性,且带有笼统排外的落后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练习题
1.1850年,上海英商林塞洋行的走私规模不如别家大,该行老板上书英国领事说:“(我行)要和任何人一样大肆走私了。”英国领事答复道:“……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这说明中国
A.海关职权逐渐丧失
B.清政府成为列强傀儡
C.已抛弃天朝上国观念
D.外交上处于弱势地位
2.《剑桥中国晚清史》叙述道:“1861年以后,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最能佐证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
A.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
B.翻译并出版《万国公法》
C.主动撤销对越南和朝鲜的藩属制度
D.涉外公文改“夷务”为“洋务”
3.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A.与戊戌变法的目标完全一致
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D.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
4.1871年,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约,双方均开放通商口岸,对方军舰可自由驶入;1881年,李鸿章代表中国与巴西签约,互给最惠国待遇而取消协定关税等内容。这表明晚清政府
A.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意在改变外交屈辱地位
C.初步具备近代主权国家意识
D.推动弱势国家走向联合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的《波兰灭亡记》、康有为的《波兰分灭记》为典型代表,亡国史研究持续不衰,仅1901--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1915年5月9日,因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问题,5月9日被定为国耻纪念日,由此导致又一波国耻史著作出版的高潮。这反映了研究者的( )
A.创新精神B.求真意识C.时代情怀D.全球视野
6.下列抗击我国侵略的斗争中,属于人民群众自发进行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抗争是
①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②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抵抗
③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④卢沟桥守军奋起抗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③
7.列强的侵略给中国近代的发展之路带来诸多影响,主要包括
①使中国丧失了主权的独立与完整②使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于外人之手
③使中国彻底沦为殖民地国家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8.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则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可见当时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
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9.下图为八国联军在廊坊遇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后,被迫退回距天津30多千米的杨村车站筑垒防守的画面。你认为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是
A.打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们觉醒
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D.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10.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新疆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最终收复新疆。下列相关史实,正确的是
A.左宗棠制定了“先南后北,急进缓战”的策略
B.1876年,清军攻克喀什噶尔
C.1881年,中俄签订条约后,中国收回伊犁
D.1885年,清政府建立新疆行省
11.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
12.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 )
A.与太平天国斗争目标一致 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 D.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
13.“(义和团)那种举动,就是当时中国人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对于他们物质进步之抵抗,伤亡枕籍,还是前赴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人民还是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在这里称赞义和团运动
A.反对欧美文化 B.强烈的爱国精神
C.抵制近代技术 D.打败了侵华列强
14.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这里的“某一时期”是指
A.太平天国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15.当时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各地督抚等官员却称皇帝敕令是“矫诏、乱命”,以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材料中的“这场战争”使
A.晚清“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B.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清政府统治面临土崩瓦解D.中国半殖民地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表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并简析其影响。
17.史料分析、问题探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贵国皇帝树立友谊,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亲和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则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对于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张海鹏教授说:“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而袁伟时教授却说:“义和团毁电线、拆铁路、烧洋货……凡沾点洋气的物和人,必彻底消灭而后快。即使义和团真的立下了“扶清灭洋”的伟大功勋,也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
(1)研读材料一,与英国平等的通商建交请求相比,两总督上呈的译文体现了怎样的外交理念?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从解读材料视角的不同,简析两位教授对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看法不同的主要原因。
18.今年是甲午战争结束12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有必要理性地反思这两次中日战争,发掘它的现代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以避免重蹈历史覆辙。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绪年间,官吏“唯知耗民财,殚民力……其能实心为民者无有也”。……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唯此,它对人民没有爱心,对国家亦缺乏忠心。……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元气”大比拼。日本,几乎从明治维新开始即全面展开的对华调查和情报收集工作……对清朝内部的一切情况了若
指掌。
甲午战争之际,基督教信徒内村鉴三,曾把当时的“日、支两国关系”解释为“代表新文明之小国”与“代表旧文明之大国”的关系,于是,这场战争便不但不是什么“侵略”与“被侵略”,而是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实际上,日本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明治以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根本性
的改变。
﹣﹣韩东育《甲午战前清朝内治环节的阙失与战后中日落差分析》
(1)材料一中认为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以内村鉴三为代表的日本人对侵略中国的态度什么?
材料二
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刺激了它向外扩张的贪欲,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加速了民主革命的进程,为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王晓秋《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甜头”是通过近代哪一不平等条约获得的?结合材料,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谈谈你对两次中日战争的认识。
试卷答案
1.D
海关职权逐渐丧失,并非材料主旨意思,故A项错误;清政府成为列强的傀儡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故B项错误;C项不选,题干中没有体现中国的抛弃天朝
上国的观念;由“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可以看出中国在外交上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要抓住有效信息“他们(清朝官员)对海外强国,不敢有任何公开冲突”,可知中国不敢公开与列强冲突,说明中国弱国无外交。
2.A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学知识的能力。题干中的信息表明中国在外交领域逐步打破了天朝上国的传统外交观念,用平等的眼光来处理对外关系,而清政府主动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这一实际行动最能说明材料中的观点,同时也体现了外交的近代化,故A答案符合题意;B答案知识反映了清政府了解西方,与题意无关;C答案“主动”表述有误,排除;D答案只是名称的变化,其实质并未发生变化,排除。故该题正确答案为A。
3.C
根据材料“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可知,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根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具有爱国性质,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扶清灭洋,而戊戌变法则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A。B项因果倒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之一,排除。D项是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但与材料强调爱国主义不符,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需要掌握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目标、性质、影响等知识,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进行分析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4.C
“双方均开放通商口岸、取消协定关税”等字眼体现的是近代主权国家意识,所以材料也就表明了晚清政府初步具备了近代主权国家意识,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晚清政府不会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也不改变外交屈辱地位,选项A、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清政府也没有推动弱势国家走向联合,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5.C
康梁的关于波兰灭亡的记录以及国耻纪念日的出现都体现出国人对当时的时事的关心,体现出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精神,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对事物探索求真的内容;D选项看似没错,但是没有突出后面“国耻纪念日”的内容。
6.D
试题分析:
①项正确,是人民群众自发的维护自己国家主权的斗争,是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②项是清政府组织的抗战,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军队后来全军覆没;③项是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运动,虽然失败,但是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不屈的意志;④项是国民政府军队进行的抵抗。因此答案为D。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表现
7.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列强的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割地,从而主权丧失了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但只是部分丧失主权而逐渐沦为半殖民,所以①正确但③表述不当,列强攫取特权,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一方面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从而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列强侵略的影响
【名师点睛】列强侵略从革命史观来看是一场灾难,如:使中华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巨额赔款使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我国遭到空前的民族浩劫和文化艺术财富破坏。就近代化史观来看,西方武力的侵略使得中国的大门被打开,封建经济解体,近代化的工业、教育、科学、交通传入中国,中国被强迫卷入近代社会的大潮。
8.A
材料反映了面对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改良派、革命派、东南地区的洋务派有不同的态度和应对方式,这说明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故A正确;“东南互保”并不能说明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故B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故C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关键信息“义和团运动、改良派、革命派、东南地区的洋务派”,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各阶级派别应对民族危机的方式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9.C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故C项正确;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故A项错误;“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不属于义和团的直接作用,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设问关键词“义和团运动的直接作用”,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义和团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10.C
1881年,中俄签订条约后,中国是收回了伊犁,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采取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1877年,清军攻克喀什噶尔,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1884年,清政府建立新疆行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解答历史选择题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的限定词语,明确题目的时间、内容和解答限定,进而以此为突破口,排除错误项,是得出正确选项的常用方法。
11.C
试题分析:“倭”是中国对日本的称呼,再由近代前期,可知题中的国土指的是台湾,中日甲午战争后的《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此后台湾人民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割台斗争,因此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反割台斗争
12.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吐温称赞“义和团是爱国者”的主要依据,就是因为义和团运动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故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目标是反封建反侵略,而义和团运动则是反帝,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故B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13.B
根据材料“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人民还是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可知孙中山肯定义和团的反帝爱国精神,B项正确。从材料可知,孙中山不认可义和团破坏西方文明,排除AC。D项说法错误,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嚣张气焰,没有打败侵华列强,排除。
14.C
根据材料 “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可知,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特点, 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没有盲目排外,故A排除。维新变法时期,向日本学习,也没有盲目排外,故B排除。辛亥革命时期,也没有盲目排外,故D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5.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晚清思想观念,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根据“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可知是指带有强烈迷信色彩、盲目排外的义和团运动,与之相关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A项错在“开始形成”的说法;B项对应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C项对应的是武昌起义的影响。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16.(1)特点:①时间长;②具有广泛的参与性;③斗争方式多样;④受国际形势影响;⑤反侵略与追求民主相结合。
(2)内涵:①忧患意识;②反抗精神;③爱国精神;④自强不息。
影响:①促进了民族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②有利维护国家主权减缓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进程;③有利于最终洗雪百年国耻。
(1)特点:根据材料可从时间长、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斗争方式多样、受国际形势影响、反侵略与追求民主相结合等方面分析总结。
(2)内涵:根据“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分析得出忧患意识、反抗精神、爱国精神和自强不息。
影响:根据“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得出促进了民族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根据“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国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减缓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进程;根据“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得出有利于最终洗雪百年国耻。
17.(1)理念: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不平等外交
原因:政治上的封建专制制度;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与落后性;对外交往上的闭关锁国。
(2)两位教授的结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所持的史观不同。张海鹏教授从革命史观出发,认为它是反抗侵略的手段,应该给予肯定;袁伟时教授从文明史观出发,认为它是排斥工业文明,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应予以否定。
(1)理念:根据“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可以得出外交理念是: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不平等外交。原因:根据清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对外政策分析回答。
(2)根据“为反抗西摩尔联军乘火车进京,大规模破坏铁路,完全是作战手段。”,看出张海鹏教授从革命史观出发,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是反抗侵略的手段,应该给予肯定;根据“不能回避它的这些反文明、反人类的错误”表明袁伟时教授从文明史观出发,认为义和团运动中“挖铁路”行为是排斥工业文明,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应予以否定。
18.考点:97: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分析:
(1)考查对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分析理解能力;
(2)考查对《马关条约》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课本知识点的重点识记能力;
解答:
(1)由材料“清朝的军队既不是人民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军队”,可知官吏腐败,清政府失去民心、军心;由材料中“所谓“新文明”战胜“旧文明”的“义战””可知态度为义战;
(2)由材料中“甲午战争使日本军国主义者尝到了侵略战争的甜头”,与甲午中日战争联系密切的是《马关条约》;从辩证法的角度可知甲午的战败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抗战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答案:
(1)原因:官吏腐败,清朝政府失去民心、军心;日本蓄谋已久长期准备.态度:义战(解放中国).
(2)《马关条约》;甲午战败带来了灾难并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