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伟大的抗日战争 练习题
1.下表为抗战期间我国部分地区新设高校分布情况,其主要作用是
所属地区 四川 西康 贵州 云南 广西 陕西 甘肃 新疆
增设数量 17 1 3 2 3 10 1 1
A.提升西部科研水平B.保存国内教育资源
C.防止教育质量下滑D.发展少数民族教育
2.1943年春节,有记者报道太行根据地乡村民众过年的情况:旧历元旦,驻在各村的团体机关与驻地民众一同举行团拜,机关领导还和村代表携带礼物,慰问村中抗战烈属;演新戏、开晚会等是最常见的娱乐;有些村的民众不辞远途去凭吊左权将军的陵墓。据此可知
A.根据地村民的文化素养普遍提开B.传统节日受重视的程度有所下降
C.根据地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D.民俗节日呈现出革命动员的特征
3.《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作曲家麦新1937年7月创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当时的副标题是: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2015年被评为“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之一。该歌曲创作的原型事件是
A.安德馨全营力战殉国B.蔡廷锴、蒋光鼐率军坚守淞沪
C.宋哲元率军血战长城D.吉鸿昌、冯玉祥率军收复多伦
4.1938年4月上旬,日本大本营陆军部在制订武汉会战计划时,原准备由日本华北方面军一部沿平汉线南下,与华中第十一军相呼应夹击武汉,后来考虑到华北地区“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而放弃了这一计划。日军改变计划的原因是
A.世界战局变动的影响B.日军进攻重点的改变
C.日军侵华准备不充分D.敌后战场力量的牵制
5.1931年10月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此次对日作战,其关系不在战斗之胜负,而在民族精神之消长,与夫国家人格之存亡也。余固深知我国民固有之勇气与决心早已丧失殆尽,徒凭一时之兴奋,不具长期之坚持,非惟于国无益,而且反速其亡"。材料反映了蒋介石
A.注重激发民众抗日的民族精神
B.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找借口
C.顺应人民抗战要求并积极备战.
D.认为当时中国不具备持久抗战的条件
6.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A.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
C.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
D.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7.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这些改动的前提是
A.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8.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为了提高边区政府的参选率
C.开创了新型民主政治模式
D.提升了中国政府的民主程度
9.1939年底,中共告示全国:我们的“根本主张,是要真正实现新式代议制的民主共和国”。当时中共的“根本主张”是
A.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成立多党合作联合政府
C.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D.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1941年,蒋介石在其著作中写道“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蒋这一论述的真实目的是
A.批判新文化运动的弊端
B.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巩固统治
C.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抵制民主科学,厉行文化专制
11.下面表格是日本统计的在某一战场中的日军伤亡数字。以下对表中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项目和时间 上海方向 华北方向
死 伤 计 死 伤 计
1937年8月 234 1112 1346 615 2367 2982
同年9月29日前 2528 9806 12334 2300 6262 8562
同年10月14日前 3908 15843 19351 不明
同年11月8日前 9115 31259 40374 不明
A.表明中国抗战减轻盟军压力B.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计划
C.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结果D.中共持久抗战日军伤亡巨大
12.下图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中关于第1军的部分内容(选自张正隆著作《雪冷血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磐石游击队时期 以上总计七名,不知姓名者共二十余名
东北人民革命军时期 以上总计二十二名,不知姓名者共约百九十余名,共合二百一十二(名)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时期 以上共计二十九名,不知姓名者共约二百五十余名,合共二百八十余名
A.体现了东北地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B.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已经开始
C.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13.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根据地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当时这一规定旨在
A.动员一切力量反蒋抗日B.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实力
C.加强各阶层的抗日联合D.铲除根据地的不稳定因素
14.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规定在根据地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当时这一规定旨在
A.动员一切力量反蒋抗日B.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实力
C.加强各阶层的抗日联合D.铲除根据地的不稳定因素
15.1941年,中国政府即与美英政府交涉废除现有不平等条约,美方承诺“迅速地做到取消一切有特殊性质的权利”。1943年中美中英新约签字,其他一些享有在华特权的国家,也相继与中国政府互换照会。这主要反映了
A.中国完全废除不平等条约
B.中国在外交领域逐渐自强
C.美国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
D.战争冲击美英的国际地位
16.【历史一一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42年,为了打破困局,发展农业生产,党和边区政府再次将目光集中在农业互助合作上。毛泽东把土地改革和减租减息称为边区的第一次政革,把发展互助合作组织称为第二次改革。为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边区先后颁布了《保证边区合作社联合社章程》《生产合作社组织办法纲要》等文件,对合作社的选举组织方式、民主运行方式等作了详尽的规定。1943年全边区各种劳动互助组织比过去至少有了四五倍的发展,手工业合作社、运输合作社、以南区合作社为典型的综合性合作社等,都在这一时期迅速建立,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农民自愿参加并实际起作用的。围绕合作社,村民们积极参与乡村社区的各种公共建设,高自立在《合作社联席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到:“现在合作社的业务,除了农业、工业三产、供销、信用、医药外,还办黑板报、冬学、夜校等;办婚丧、修道路、救济移难民等、”通过互助合作运动加强了群众之间的社会联系,拓展了群众的公共生活空间,增强了群众的合作、参与和互助意识。
——摘编自王晓荣《陕甘宁边区互助合作运动的社会治理功能论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陕甘宁边区农业互助合作发展进程中呈现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边区农业互助合作发展的作用。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的形式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中得到了最大的促进。它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即“中央的或国家的语言”,来代替许多地区方言。它建立了公立小学网,来教授法语和灌输对国家的热爱。法国革命也促进了报纸、小册子和期刊的出版;这些读物写得粗浅、通俗,因而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应该注意到民族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过的消极作用和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主要内容是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实现社会进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近代推动民族主义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法民族主义的差异,并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原因。
试卷答案
1.B
材料数据反映了抗战期间我国四川和陕西地区新设高校数量较多,这是受到抗日战争形势的影响,国民政府出于保存国内教育资源的目的,将高校资源内迁,故B正确;“提升西部科研水平”不符合抗战的历史背景,故A错误;“防止教育质量下滑”不能解释西部地区新设高校数量较多的现象,故C错误;西部地区并不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故材料数据不能说明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作用,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紧扣关键信息“抗战期间”,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战时期高校资源内迁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D
材料中“机关领导还和村代表携带礼物,慰问村中抗战烈属”显然是中共利用民俗节日进行革命宣传,D正确;A中普遍提升说法绝对;B中民众重视程度材料没有体现;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符合抗战时期经济形势,C错误。
3.C
《大刀进行曲》反映的是宋哲元率军血战长城的历史事件,而和蔡廷错、蒋光鼎率军坚守淞沪、安德馨全营力战殉国、吉鸿昌、冯玉祥率军收复多伦均无关系,故选C。
4.D
根据材料“后考虑到华北地区八路军频繁出击而导致‘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从而放弃了沿平汉线南下参加武汉会战计划”可以知道敌后战场给予正面战场战略支持,故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日军全面侵华初期计划是周密的,故排除C;此时处于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日军的主要进攻方向,故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世界战局的影响,故排除A。
5.D
6.C
材料强调了国共两党其实都是可以开展敌后抗战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相持阶段而非防御阶段,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出共产党在敌后面战场全面开展游击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是一直不一样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7.A
根据所学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以后,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题干中名称的变化,正是这一时代背景的产物,故A项正确;A项决定D项,故D项排除。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是国内阶级矛盾的产物,与题意无关,故B项排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在1936年,时间不符合,故C项排除。
8.A
材料“《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可以分析出,抗战时期中共在边区政治建设上扩大选举和被选举权利,这有利于团结各阶级的力量进行抗战,从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的改变,没有体现出边区政府的参选率,故B项排除;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是民主的基本形式,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的是边区政府的民主制度,故D项错误。
点睛:首先通过材料“《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分析出是抗战时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9.B
1939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主张实现新式代议制的民主共和国,是要成立多党合作联合政府,故B正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A错误;当时中共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故C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也没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D错误。故选B。
10.B
1941年,属于抗战相持阶段,蒋介石论述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是从抗战角度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巩固统治,B正确;A中批判不符合材料主旨;C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符合材料主旨;蒋介石不是抵制民主科学,D错误。
11.B
12.B
材料没有比较东北地区与其他抗日战场的关系,排除A;材料1932~1941年秋三军阵亡将士统计表印证了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战已经开始,故选B;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排除C;材料无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
13.C
1940年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比较困难时期,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各占三分之一,中共主要目的是联合社会的各个阶级进行抗日,故C正确;当时中共的任务主要是抗日,不是反蒋,故A错误;B中消弱显然不符合事实;材料中是联合社会各阶级,不是铲除不稳定因素,故D错误。
14.C
1940年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比较困难时期,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各占三分之一,中共主要目的是联合社会的各个阶级进行抗日,故C正确;当时中共的任务主要是抗日,不是反蒋,故A错误;B中消弱显然不符合事实;材料中是联合社会各阶级,不是铲除不稳定因素,故D错误。
15.B
“中国完全废除不平等条约”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说明抗战时期中国在外交领域逐渐自强,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美国争得在华的外交优势,故C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战争冲击美英的国际地位,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41年、1943年”,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在外交领域逐渐自强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6.(1)政府引导,民众自愿;民主合作;形式多样;内容职能广泛。(学生任意从三个角度作答得,两个角度,一个角度。)
(2)推动边区经济得发展,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推动边区农村社会组织形式得民主化,利于基层民主的发展;加强了群众之间的社会联系,拓展了群众的公共生活空间,增强了群众的合作。参与和互助意识。对后世的借鉴作用。
解析:(1)特点:根据“为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边区先后颁布了《保证边区合作社联合社章程》《生产合作社组织办法纲要》等文件”“绝大多数都是农民自愿参加并实际起作用的”得出政府引导,民众自愿;根据“对合作社的选举组织方式、民主运行方式等作了详尽的规定”得出民主合作;根据“除了农业、工业三产、供销、信用、医药外,还办黑板报、冬学、夜校等;办婚丧、修道路、救济移难民等”得出形式多样,内容职能广泛。
(2)作用:根据“1942年,为了打破困局,发展农业生产”得出推动边区经济得发展,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根据“对合作社的选举组织方式、民主运行方式等作了详尽的规定”得出推动边区农村社会组织形式得民主化,利于基层民主的发展;根据“加强了群众之间的社会联系,拓展了群众的公共生活空间,增强了群众的合作、参与和互助意识”得出加强了群众之间的社会联系,拓展了群众的公共生活空间,增强了群众的合作,参与和互助意识等分析总结。
17.(1)表现:统一法语为国家语言;创立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等民族主义象征。影响: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为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树立了典范。
(2)差异:法国民族主义致力于建立民族国家;而中国的民族主义致力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原因:日本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受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
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可见统一法语为国家语言。由材料“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可归纳为创立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等民族主义象征。第二小问,由“法国革命”可知,法国近代推动民族主义有利于法国大革命的胜利,而且为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树立了典范。
(2)由材料“民族主义的这种近代的形式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中得到了最大的促进”可见法国民族主义致力于建立民族国家。由材料“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最主要内容是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实现社会进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见中国的民族主义致力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由材料“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九一八事变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由此归纳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背景
?根本原因:灭亡中国,称霸西太平洋是日本既定国策
?现实原因:经济危机对日本的冲击,日本想转嫁经济危机
?有利原因:国共对峙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列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于经济危机恐慌,无暇东顾
二、侵华史实
?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局部侵华
?1932年,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19路军淞沪抗战
?1932年,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华北事变,阴谋策动华北自治——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1937年,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日军全面侵华开始
?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
三、侵华罪行
?A野蛮军事进攻,经济侵略(以战养战,三光政策)
?B1937年,南京大屠杀;1941年,河北潘家峪惨案
?C细菌战,毒气战
?D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进行殖民统治,奴化教育:伪满洲国;汪伪国民政府,1940年汪精卫在南京成立
四、全民族抗战
(1)局部抗战(31-36年底)
?中共: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抗日游击队;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见下)
?东北军民:抗日义勇军
?国民党爱国官兵:蔡廷锴、蒋光鼐——19路军
? 宋哲元——29军
? 冯玉祥、吉鸿昌——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 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
?爱国民众: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1935年19月9日,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A原因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决定因素)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
?中国共产党的倡议主导推动
B过程
?1935年,中共“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年12月,中共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1937年8月,根据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西北红军:八路军
?南方八省游击队:新四军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国共两次合作对比
?
D全民族抗战
?①正面战场(国民党)
?a战例:
?淞沪会战(1937年8月至11月):粉碎日本三个月速亡中国计划
?太原会战(1937年9月至11月):国共合作典范;平型关大捷(首胜)
?徐州会战(1938年1月至5月):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最胜)
?武汉会战,广州会战(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枣宜会战:张自忠
?b评价:
?1、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比较积极,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粉碎了日本速亡中国计划,对相持阶段到来起到重要作用
?2、但未能阻止敌人进攻,华北华南华中大片领土丧失
原因:客观上敌强我弱;主观上国民党军队片面抗战路线,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
?3、为敌后战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支援了敌后战场
②?敌后战场(共产党)
?1、战况
?路线:1937年8月,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战术: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
?领导: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
?战役:平型关大捷;1940年百团大战
?2、评价
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在相持阶段到来后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境外战场
为确保滇缅公路畅通,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1945年,在英美同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③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
五、抗战胜利
?(1)过程:
A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B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C1945年春,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抗战胜利奠定政治思想基础
D联合对日作战
?1945年7月,中英美《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
?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东北,击溃关东军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战场、敌后军民反攻
E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签署投降书
?10月25日,台湾光复
(2)原因:
?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有力配合
(3)意义:
A国内
?第一次去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收回了台湾
B国际
?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出来重大贡献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六、抗战特点:
?民族性
?双重性(反法西斯、民族解放)
?复杂性(两个战场、两条路线)
?规模大,持久性,以弱胜强
?世界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