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第二节 辛亥革命(知识梳理+习题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三第二节 辛亥革命(知识梳理+习题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17 08:58:5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辛亥革命 练习题
1.《临时约法》开了“因人立法”之风,使国家根本大法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屈从于人的理念与意志,使法随人变,表现出很强的人治色彩。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  )
A.革命党人的软弱性B.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
C.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D.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
2.英国《泰晤士报》在武昌起义后作了大量报道,其中频率比较高的关键词分别是“袁世凯”,“满清”,“武汉”,“叛乱”,“南京”和“孙中山”。而关于孙中山和袁世凯的报道分别是11篇和31篇。由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泰晤士报》存在舆论导向B.《泰晤士报》报道客观公正
C.英国积极寻找中国的代理人D.辛亥革命失败具有历史必然
3.1914年9月《中华小说界》杂志刊出一幅题为“世界将来之伟人”的图片,图案是中心一小圆,外围一大圆。小圆中一中国男孩,外圈12小圆各有一小孩,分别标为英、俄、意、美、法、德、比、日等12国名。出现这幅图片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A.列强瓜分刺激了国人求强之心
B.民主共和的确立提升了民族自信心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解放了思想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找到新发展方向
4.1980年以后,中国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解释从否定一切改良行为、一味拔高农民运动转到“四个阶梯”理论,即认为“在太平天国以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前后相续,一个发展高于一个发展”。这说明
A.历史假设影响着史学家对史实的评价B.历史解释应该立足于解释历史进步性
C.历史解释多元化导致历史叙述的失真D.时代主题的转换往往会影响历史解释
5.马勇在《晚清二十年》中写道:“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义举,也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地通过和平手段改朝换代,移交政权的先例。”材料中的“义举”指
A.清帝颁发诏书,宣布退位B.光绪皇帝亲政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 “《临时约法》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另一重要制度性规定是通过立法来限制行政首脑的职权发挥,但对与之对应的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规划的政体存有重大缺陷B.仿行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
C.确立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D.有效防范袁世凯复辟帝制
7.1906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这一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建立五权分立政府
C.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D.保障普遍平等民权
8. “在‘新政’以前,讲‘立宪’、论‘三权分立’,还只见于民间的舆论,而在‘新政’以后,这类字眼不仅出现在清廷大臣们的奏议中,而且在清廷发布的上谕中也可见到。”这表明
A.维新变法最终得到清政府推行
B.上层接受体现近代法制精神的观念
C.近代法制在理论和政治上得以确立
D.中华民国实践了“新政”方案
9.下图是1912年3月时任中国邮政总办的法国人帛黎主持印制的奇特的邮票。上面有“大清国邮政”“临时中立”和“中华民国”字样。下列关于这组邮票说法正确的是

A.反映法国对中华民国政权的承认
B.说明当时中国内政外交全盘失手
C.迎合了国民对旧政权的怀念心理
D.暗含列强对中国政治变动的观望
10.1894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夕,他则倡导包括满族在内的“五族共和”。这种转变说明
A.孙中山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
B.民权主义内涵发生变化
C.孙中山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D.民族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11.下图为某时期的漫画,在一张“国民政府”的餐桌上,摆放着几个佐料瓶,瓶上分别贴有“苏俄”、“工人”、“学生”、“军人”和“妇女”等标签。从中可知

A.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B.国民革命具有广泛的基础
C.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12.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利;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13.辛亥革命“未能深入发动和依靠蕴藏在最广大民众中的革命力量,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造成辛亥革命这一局限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B.帝国主文极力破坏中国革命
C.革命派未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領
D.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4.“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二是革了辫子的命。这说明辛亥革命()
A.推翻封建制度B.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引发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5.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在阅卷中假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案是
A.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
B.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
D.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一点。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后来,同盟会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位共和立宪国体”。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
——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清帝退位诏》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并简析这些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曾作《朋党论》,文中提出。朋党自古就有,但朋党分为“小人之朋”和“君子之朋”。“小人之朋”是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的,这是“伤朋”,而“君子之朋”则是以志向和志趣为纽带的,这是“真朋”。朋党是否会危害政治,关键要看君主是否能正确区分和对待“伪朋”和“真朋”。如果皇帝能“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那么天下就会大治。清朝雍正皇帝对欧阳修的《朋党论》极为不满,亲自写《御制朋党论》,反驳欧阳修的观点。认为欧阳修此文破坏了天尊地卑的君臣之分,“君子无朋,惟小入有之”,朋党培植党羽以营私利不惜损害公义,达到互相扶植、提携,有事相互关照之目的,暗地干扰皇帝决策。
——摘选自《品读国学经典》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欧阳修与雍正皇帝对于“朋党”观点的异同。
材料二1912年12月中旬,中国举行有史以来的首次国会选举。获得登记的选民共有近4300万人,占人口总数1/10左右,这一比例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议会选举相比也不算低。当然,除少数知识分子和热衷政治的人外,许多选民连如何运用选举权都一无所知,政治参与意识也较低。因此,实际参选人数并不很多。在选举中,首次出现了政党竞选国会席位的现象。选举结果,宋教仁改组的国民党在参众两院中均占了绝对优势。1913年3月20日,宋教遭枪击。22日不治身亡。宋教仁一案爆光,引起與论大哗,各界攻市矛头直指袁世凯。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了激烈争斗,先后竞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政治史上的一道奇特景观。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2)很据材料二,指出阻碍中国近代政治比主化的因素。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政党“与古代“朋党”二者的不同


试卷答案
1.B

2.A
材料中《泰晤士报》称辛亥革命为“叛乱”或“反叛”,其舆论导向可见一斑,故A项正确;D项表述错误,辛亥革命主要是反封建。《泰晤士报》并没有对辛亥革命进行客观的报道,故B项错误。C项通过材料无法直接得出,排除。
3.B
结合所学可知,在辛亥革命后推翻了清朝统治,使民族自尊心增强了,故选B;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错误认识,排除C;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排除D;材料中与列强瓜分无关,排除A。
4.D
“否定一切改良行为、一味拔高农民运动”是阶级斗争为特征的革命史观。而1980年,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所以从近代化的角度重新解读历史事件,这说明时代主题的转换往往会影响历史解释,故选D;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属于历史事实而非历史假设,排除A;材料认为历史解释应该立足于解释历史前后相继的发展性,排除B;历史解释多元化会影响历史叙述的角度转化,排除C。
5.A
把“义举”放在材料背景中理解,“义举”指清帝颁发诏书,宣布退位,故A项正确。B项没有体现改朝换代,不符合题意。C项并没有体现移交政权,改朝换代,当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时,清王朝仍旧存在。D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点睛:材料“《晚清二十年》”“义举”“和平手段改朝换代”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6.A
从材料“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中可以看出,《临时约法》针对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所规划的政体存在比较大的缺陷,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议会的地位,故B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有效防范”。
点睛:对材料“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分析;从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7.C
根据材料中的“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说明孙中山所进行的制度设计,主要目的是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对将来新国家的制度设计,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通过五权分立形式保障实行民主共和政体,目的仍然是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排除C项;D项对材料信息认识片面,排除。
8.B
从题干材料“这类字眼不仅出现在清廷大臣们的奏议中,而且在清廷发布的上谕中也可见到”可以看出上层接受体现近代法制精神的观念,故B项正确;维新变法仅仅推行103天就失败了,故A项错误;近代法制在理论和政治上得以确立的标志是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故C项错误;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故选A。
9.D
从材料看出法国对“大清国邮政”“中华民国”保持“临时中立”的态度,暗含列强对中国政治变动的观望,故D正确,A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内政外交全盘失手”,排除B。
10.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五族共和”,反映了孙中山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和进步,说明其民族国家构想逐渐丰富,故A项正确。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其内涵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五族共和”是指五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而不是提倡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D项“最终”的说法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
11.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民革命
12.A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3.C


14.C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地方,请你谈谈理由。
15.D
试题分析:《共同纲领》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责,第一届人大是1954年召开,故A项错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1954年宪法,故B项错误;《共同纲领》是由1949.9.21~9.30号筹备新中国成立的事宜而召开的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故C项错误;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所以这两部法律的颁布推动近现代民主化程,故D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
16.(1)趋势:从对地方政权的认同发展为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从政治上的认同到意识形态的认同;从上层统治者的认同逐渐向社会下层百姓的认同扩展;对本朝的认同逐步强化。
原因: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相应表述可相应给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或“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统治者强化集权统治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因素(如民族对立、政权并存等)的推动等。
(2)发展:突出主权在民;认同共和国,反对封建专制;强调对不同族群利益的尊重;平等对待各民族。
评价:立足于救亡的现实需要;代表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或“推动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强化了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保证我国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国家观的演变。从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近代国家观的变化及其评价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春秋战国时……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华北民间自发组织……抗金武装表现突出。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中可以概括出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从材料“秦统一中国”“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抗金武装”“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治、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第一小问的答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近代资产阶级的利益、救亡图存的需要、国家统一和民主革命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
17.(1)同:抨击为私利勾心斗角的朋党现象。
异:欧阳修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希望皇帝选贤任能,“朋党”反而有利朝政;雍正从巩固皇权角度出发,坚决打击一切为私利抱团,阻碍政令通行的行为。
(2)因素:国民政治素质低;民众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宋教仁遭暗杀,宪政被破坏;内阁更换太过频繁;
不同点:①朋党:共同利益或观念的集团
政党:近代化政党政治下的政治组织
②朋党:植根于专制集权制度
政党:立足于民主选举的代议制 。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欧阳修与雍正皇帝对于“朋党“观点的相同点主要突出都反对都抨击朋党现象,不同点主要突出二者的出发点不一样,即欧阳修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而雍正从巩固皇权角度出发的。
(2)阻碍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因素按照材料二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民众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宋教仁遭暗杀、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民国“政党”与古代“朋党”二者的不同主要突出民国“政党”是政治近代化的产物,是政党政治的产物而朋党:不过是一个利益集团而己,还可以强调朋党根源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政党却属于民主选举的产物。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此类问题就是考查学生分层次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要不断提高从材料字里行间中寻找 “答案”的能力,例如本题的第二问就可以在材料中直接组织答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辛亥革命
一、背景
(1)政治
A《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暴露无遗
B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进行“新政”“预备立宪”,骗局揭穿后,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清末新政:
①背景:
?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失利
?资产阶级立宪派要求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势力蓬勃发展
?清政府上下达成一致,不变革无法继续统治
②内容:
?改革官制,裁撤闲散衙门,添新机构
?改革兵制,扩练新军
?改革学制,废科举(1905),设学堂,奖励留学
?依法保护和奖励工商业
③高潮:立宪
?过程
?1905,清政府被迫预备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了实质性宪政改革。
?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因大权集中于皇亲国戚,“皇族内阁”)
④地位:是清政府自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之后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是使大清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
⑤结果: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汉矛盾,阶级矛盾;使立宪派倾向同情革命;清政府陷入孤立境地,加速了清的灭亡
⑥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也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
(2)经济: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3)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促进)
(4)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1894,兴中会,檀香山
?1905,中国同盟会,东京
(5)军事:?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进程
(6)时机: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湖北新军前往镇压,造成武汉地区防务空虚
二、进程
?(1)武昌起义
?①背景:
?较早开放为通商口岸
?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较早接触西方民主思想
?②时间:1911年10月,新军革命党人起义
?③主力:湖北新军
?⑤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统治土崩瓦解
(2)建立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时间:1912年元旦
?领导人: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国旗:五色旗
?都城:南京
?纪元:民国纪年
?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颁布法令:移风易俗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法令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A目的:实现民主政治,维护共和制度(根本);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直接)
?B内容:
?①国家的性质:主权在民
?②人民的权利和义务:自由平等
?③国家的政治体制:
a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
b民主共和政体
c?责任内阁: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总理可驳回总统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正式生效
?C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D特点:人治(因人设法)
?E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
?(4)结局
?1912年2月12日,宣统退位,清灭亡。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实行专制独裁,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三、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四、评价
?(1)积极
?A政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权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
?B经济:颁布了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C思想:
?①促进了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社会的移风易俗和观念的更新
?③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2)局限性:辛亥革命的失败
?A失败指的是: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实行专制独裁,中华民国名存实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任务,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B失败原因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袁世凯拥有实力,耍弄阴谋;立宪派旧官僚投机取巧
?主观上: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性妥协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五、辛亥革命后的斗争
?宋教仁案---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