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15 19:4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 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1.掌握七国争雄、商鞅(yāng)变法、
都江堰(yàn)水利工程等基本史实。
2.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学习目标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一.七国争雄







战国形势图







西







兼并战争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 故 结 果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vs齐
魏vs齐
秦vs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魏国实力大减
战国

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到了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

如果你是战国时期的百姓,面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最渴望的是什么?
战国形势图





1.背景(经济、政治、军事)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二.商鞅变法
求贤令
宾客群臣
有能出奇计强秦者
吾且尊官
与之分土
……



秦孝公(前381-前338)
我的心愿…

本名:商鞅
别称:公孙鞅、卫鞅
身份:改革家、政治家
所处时代:战国时期
主要成就:推行商鞅变法
人物档案

秦国变法舌战图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制造舆论
政治



经济


军事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内容
地主
农民
士兵
贵族
商鞅变法后……
角色体验


3.作用
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太子驷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故意唆使太子犯法,以阻止新法的推行。商鞅毫不手软,采取果断措施,严厉执法。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孙贾脸上被刺了字。

历史故事
从商鞅的做法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推行改革的呢?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驷即位。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商鞅被车裂而死。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
合作探究
(提示: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原因是什么?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都江堰景区导游XX,现在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一水利工程的概况。都江堰水利工程是 年, 国蜀郡郡守 主持,在 附近的 上修建的。它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发挥着 、 、
等作用。建成后, 成为沃野,被称为“ ”。2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我来当导游
公元前256

李冰
成都
岷江
防洪
灌溉
水运
成都平原
天府之国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体验成功
1.某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2.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秦国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秦孝公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  )
A.实行分封制 B.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C.推进大一统 D.推行汉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