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川教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第一单元“资本主义的兴起”第13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欧洲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上承中世纪西欧的黑暗统治以及资本主义的产生等知识,下启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在知识结构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知道但丁与《神曲》、达·芬奇与《蒙娜丽莎》、莎士比亚的戏剧;简述文艺复兴的含义、性质;理解人文主义的实质及其与文艺复兴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探讨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知道文艺复兴的重大意义。
2.培养根据文字或图表等索材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基本赏析能力,探讨相关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史实的能力;培养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典型作品的分析,归纳文艺复兴的含义、性质和人文主义的实质。
2.分析但丁《神曲》片段节选,初步理解这部作品的内容和价值;以《蒙娜丽莎》为代表,加深对达·芬奇绘画作品所表达的深刻思想的了解;分组展示对这两位文艺巨匠的代表作品的理解,从而概括出这一阶段文艺作品的共性,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对文艺复兴运动中典型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的了解,理解反封建、反神学思想的积极作用,初步了解文艺复兴对人的思想解放具有重大意义;认识文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需要杰出人物的不懈努力与探索;培养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开拓的精神。
2.通过掌握文艺复兴运动的含义、性质,特别是人文主义的实质,感悟并理解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赏析《神曲》《蒙娜丽莎》以及莎士比亚的作品。
2.文艺复兴的含义、实质和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1.文艺复兴的先驱。
2.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3.人文主义的含义及其与文艺复兴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内容,收集有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当中世纪的西欧还笼罩着浓浓的神学迷雾时,一批思想文化巨人勇敢地向愚昧和无知发起了坚决的挑战。先让我们通过一个简表看看他们都有谁?而同学们又能从表格中发现什么细节呢?
(学生翻到课本87页,进入第一部分:触摸文艺巨人。)
新课教学:
一、触摸文艺巨人
学生活动:根据课本基础知识填写表格,并分组讨论、比较探究。
(课件展示基础知识简表。)
姓名
国籍
时代
代表作
但丁
意大利
1265一1321
长诗《神曲》
达·芬奇
意大利
1452一1519
绘画《蒙娜丽莎》等
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
1475一1564
雕塑《大卫》等、绘画《创世纪》等
拉斐尔
意大利
1483一1520
绘画《西斯廷圣母》
莎士比亚
英国
1564一1616
戏剧《哈姆雷特》等
【设计意图】表格的方式归纳本课内容,帮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以起到引领作用。
(根据此活动难易程度设置两级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探究。目标一:学生快速识记本课所涉及的五位文艺巨人的姓名、国籍和主要代表作品的名称。目标二:以表格的每组纵向内容为单位,学生找出五位文艺巨人的共性,如国籍、生卒年代、代表作品属于哪一领域等。)
目标一由学生先根据教材填写完成。目标二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师生共同得出结论:(1)这些赫赫有名的文艺巨人都出现在12-16世纪的欧洲,集中在意大利。(2)这个阶段的文化成就除体现在艺术领域之外,在诗歌和戏剧领域也成绩斐然。
教师:12-16世纪是西欧一个伟大的时代,就连恩格斯都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表达了对此时代的赞扬:“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其中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三位大师的作品完全体现出了15世纪末意大利绘画和雕塑的兴盛,故历史上又把他们三位合称为“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接下来,就让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作品,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文艺巨人,以及其作品背后的深意吧!
二、感悟文艺作品
(一)《神曲》是歌颂神的曲子吗?
教师:《神曲》是意大利文学家但丁创作的长诗。全诗分为三个部分,采用象征隐喻的笔法,用三行一段、连锁押韵的形式,分别讲述了作者“幻游三界”的“所见所闻”。请阅读教材88页小字部分对诗歌内容的介绍。
(学生集体阅读课文。)
教师:为了更好地了解但丁的《神曲》,我们先来看看这部作品出现的时代大背景吧!同学们可以联系世界古代史部分大家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展开思考。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过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作绝对的权威。不但文学、艺术、哲学得遵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就连人们的喜怒哀乐都不可违背宗教信条,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其予以制裁,甚至处以死刑。直到但丁生活的时代,宗教和世俗的双重压迫让人不得不完全听命于神的旨意,不能有自身情感意愿表露。
作为诞生于这样一种宗教高强度压制下的黑暗时代的作品,《神曲》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内容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神曲》这部长诗不但揭露了教士的贪婪和荒淫,甚至敢于把死去的和在世的教皇倒吊在“地狱”的火炉上备受煎熬。同时,整部作品叙述了主人公在恋人的指引下展开幻游,在“天堂”见到了美好,感受到了幸福。作者还根据自己的判断,把令人崇敬而基督教禁止上天堂的人送入“天堂”。所以,《神曲》在讽刺和抨击教会的黑暗、教皇的阴谋、封建统治的无序以及人类的贪婪、淫乱和利己的同时,塑造出真善美的象征,是对人本身的赞美和对现世生活的关注。这才是但丁作品的最大价值所在,也是他被誉为“由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的原因。当然,但丁还有一个更响亮的称号—文艺复兴的先驱。
到这里,结合前面我们得到的各方面信息,终于可以给文艺复兴下个定义了:文艺复兴是在12-16世纪的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掀起的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从字面意思看,文艺复兴似乎想从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作为反对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使得古典文化得以“再生”。可是,实际情况是这样吗?让我们再从两部代表作品中发现真相吧!
(二)体现人之本性是这阶段代表作品的共性吗?
学生活动:分组学习。借助课本内容,探讨达·芬奇绘画作品《蒙娜丽莎》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分别是怎样体现对人本身的赞美和对现世生活的关注的。任意阐述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细节,去发现作品背后想要传递的重要思想,找到作品的共性和历史的真相。
教师:《蒙娜丽莎》把绘画对象定为一位普通的妇女,表现了对人本身的关注。而画作表现的是她安详的神态,淡淡的微笑,身体的健康与活力等,这都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性的赞美和肯定,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
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人们主张自由,赞美爱情,追求真善美,抨击封建制度的腐朽等特点。
由此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对人本身的赞美和对现世生活的关注。这就是常说的人文主义。
究竟什么是人文主义呢?下面的图一和图二都称为“圣母子像”,你能判断出哪一幅是文艺复兴之前的作品,哪一幅是文艺复兴以后的作品吗?并请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图一的圣母表情呆板僵硬,这是文艺复兴之前提倡神性时期的圣母。图二的圣母亲切平和、温柔和蔼,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性的体现。
接下来,请翻看教材88页正文部分的文字和91页“史海拾贝”《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进一步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及其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人文主义的实质是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出现的思想背景,又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同宗教神学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推动文艺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所以,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各种成果的共性。因此可以说,文艺复兴运动不仅是古典文化的“再生”运动,更是新兴资产阶级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哲学、文学和艺术为口号,反对封建统治与神学禁锢而掀起的一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意义的思想文化运动。因此可以说:文艺复兴不是复古,而是创新!
三、探究文艺复兴
教师:通过今天的触摸和感悟,我们已经初步领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名著与绘画精品的无穷魅力,也感受到了新的思想文化的蓬勃朝气。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从12世纪开始,在意大利,开始这么一场旷日持久的突破重重障碍的思想文化运动呢?文艺复兴“垂青”于此地,“选择”此时开始,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呢?
(一)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
教师:根据下列两幅地图提供的信息,请大家大胆推测文艺复兴率先在12世纪的意大利兴起的背景。
(学生对比观看,思考回答。)
教师:正如大家观察猜想的那样,首先,我们知道意大利位于地中海沿岸,是罗马帝国的中心,又靠近爱琴海的古代希腊文明地区。古代辉煌的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使意大利汇集了一批文学、艺术、哲学甚至是科学领域的优秀人才。
其次,早在12世纪,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的衰落,意大利就率先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城市经济发达,手工工场涌现。特别是在佛罗伦萨、威尼斯等新兴城市中,新兴资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反封建、反神学的意愿也与日俱增。这使得文艺复兴运动有了财力支持和动力源泉。因此,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出现并发展,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经济基础。
那么,文艺复兴运动对意大利、世界有怎样的重大意义呢?
(二)文艺复兴运动的重大意义
(学生阅读教科书,并思考回答。)
教师:文艺复兴运动从12世纪的意大利开始,扩展到了西欧其他国家,并一直持续到16世纪。客观地说,它在文学、艺术、哲学以及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文主义的思想文化巨人。它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突出学生体验学习和掌握学习的过程,体现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一理解一运用的过程。课堂上通过由易到难的层层设问,及时追问,恰当引导,带领学生在有限的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得出正确结论。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了详略得当的原则,对初中生理解难度较大的但丁和《神曲》,采用教师重点讲述的方法;对初中生容易理解的《蒙娜丽莎》和莎士比亚戏剧,则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
本课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尽量做到对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渗透。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地图等建立时空观念;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典型细节的剖析,让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
本教学设计不但充分利用和挖掘川教版历史教科书大小文字、插图地图、辅栏问题、注释解析、史海拾贝、学习测评以及课后心得疑问等各种资源,而且还恰当设计了小组活动,在轻松互助的氛围里让学生有所体验与收获。
课件16张PPT。一、触摸文艺巨人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文艺复兴美术三杰”阿利盖利·但丁但丁《神曲》封面二、感悟文艺作品但丁与《神曲》幻游《地狱》 长诗《神曲》无情地揭露教会的黑暗,热情地歌颂现世的生活,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批判。《神曲》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的赞美,这也是人文主义的典型特征。幻游《炼狱》幻游《天堂》诗人但丁在注视弗洛伦斯(画中右侧城堡),该画创作于1465。 (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恩格斯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达·芬奇和他的绘画列奥纳多·迪·瑟皮耶罗·达芬奇达·芬奇《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有时又译为蒙娜丽莎的微笑,对人和人性作了生动的刻画,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最后的晚餐》 耶稣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犹大出卖,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饭,而是当众揭露叛徒。现藏于米兰圣玛利亚·德拉·格拉齐耶修道院。威廉·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17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 “时代的灵魂”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仲夏夜之梦》书影喜剧《威尼斯商人》书影
大约作于1596~1597年体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道德, 反映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 资本主义兴起时期的社会面貌。 这些作品情节生动、 语言精练, 人物性格鲜明,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悲剧《哈姆雷特》演出场景
哈姆雷特误杀大臣波洛涅斯
莎士比亚名著《哈姆雷特》
(1611年珍本)中世纪的圣母子像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圣母子》你能判断出哪一幅是文艺复兴之前的作品,哪一幅是文艺复兴以后的作品吗?并请说明理由。文艺复兴中世纪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愚昧迷信压抑人性禁欲苦行神权至上人性至上科学理性追求现实生活发扬个性宗教神学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文艺复兴的原意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有好一段时间,被认为是简单地恢复了古典文化。其实,文艺复兴并不是真正要“恢复”古典的文化,而是借此抨击当时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的文化,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体系制造舆论。
文艺复兴不是重复,而是创新!
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 !
-----恩格斯实质:反封建、反神权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实质三、探究文艺复兴(一)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根据两幅地图提供的信息,推测文艺复兴率先在12世纪的意大利兴起的背景。(二)文艺复兴运动的重大意义 文艺复兴运动从12世纪的意大利开始,扩展到了西欧其他国家,并一直持续到16世纪。客观地说,它在文学、艺术、哲学以及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人文主义的思想文化巨人。它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条件,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