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知识梳理+习题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四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知识梳理+习题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17 08:57:4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练习题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入条文。这是由于
A.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目标未实现B.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艰巨D.鼓舞全国人民继续争取独立民主
2.对于现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曾修改了许多城市的名称,下表中城市改名的主要意图是
现名 现名含义 曾用名 曾用名含义

呼和浩特 青色的城 归化 明代建城后被赐名,意为“归顺朝廷”“接受教化”

乌鲁木齐 优美的牧场 迪化 清代平定准葛尔叛乱后定名,意为“启迪教化”

A.建设各民族友爱、平等的大家庭B.推动与各民主党派的互相监督
C.实行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D.形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4.1956年8月1日,中共中央指出:“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这一表态
A.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B.拓展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
C.消除了“左”倾错误思想影响
D.促进了人民教育不断进步
5.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

A.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
B.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
C.社会主义民主的逐步发展
D.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
6.习近平强调的“民主观”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该民主模式被概括为“有事好商量”。如下图是建国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图,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

A.通过协商监督民主
B.确立中共领导地位
C.体现社会主义民主
D.具有广泛民意基础
7.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发布了《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废除了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等。这一做法()
A.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需要
C.巩固祖国统一局面的主要手段D.主要是为了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
8.第二十一届全国政协好新闻评选揭晓,参评主题特色鲜明,政协特色突出,充分展现了各级人民政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材料中“政协特色”理解正确的是()
A.审核并通过宪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的管理
C.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D.充分发挥人民代表的权力与职责
9.某报道称:“……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的政府。”该报道中的政权建立()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B.改变了亚洲地区的政治格局
C.拉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序幕D.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10.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对“新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B.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结束
D.标志着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11.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除中共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这一举措
A.初步确立多党合作制度
B.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12.195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下图为1954年第9期《人民画报》封面,展现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正在讨论宪法草案的场景。由此说明

A.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
C.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13.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B.规定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4.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其主要依据是
A.出席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确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新中国的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朱元璋以复“华夏衣冠”为方针,在洪武二年(1369年)下诏“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禁止蒙古、色目人(元代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在本族内通婚,而听其与汉人为婚姻。
——赵毅、赵秩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美国劳工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0月,白人失业率为7.0%,非洲裔失业率为14.3%,拉丁裔的失业率则为10.0%。……美国人口统计局2012年9月12日的数据显示,2011年非洲裔美国人家庭收入中位数为32229美元,不到非西班牙裔白人收入的60%;非洲裔美国人贫困率为27.6%,约为非西班牙裔白人贫困率的3倍。……跟其他族裔相比,警察更袒护白人。纽约市在2011年68.5万次警察街头拦截检查中,超过85%针对黑人和拉丁裔人群。美国穆斯林人口不到美国总人口的1%,但是联邦政府调查的宗教歧视案件中,14%涉及穆斯林;在职场宗教歧视案件中,25%涉及穆斯林。
——雷振扬裴圣愚《如何看待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出怎样的民族政策?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存在哪些种族歧视现象?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17.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的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10月)
(1)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这部约法的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对你有何启示?




试卷答案
1.B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在中国还未建立,此时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故选B;此时新中国已经基本获得解放战争胜利,排除A;此时社会主义革命还未开始,排除C;1949年中国已经获得民族独立,排除D。
2.B
“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草根”政治家反映了基层群众民主参政的特色,符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故B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制度,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草根”政治家无关,故C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民族平等,共同繁荣,不符合材料,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草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基层群众民主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A
新中国成立后,以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取代具有民族歧视意味的归化、迪化等词,说明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怀,体现了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平等,故选A;材料与党际关系无关,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排除C;材料无关少数民族地区的聚落情况,排除D。
4.A
“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可以发表见解相反的文章”等字眼意在强调这一表态利于发表不同的言论,利于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发挥,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文学创作,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消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人民教育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5.C
表格显示我国五年计划由最初“一言堂”决策、到内部决策以及集思广益决策,说明民主决策方式逐步发展,C正确;我国经济体制是由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市场经济,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决策方式变化,B错误;D中调控减弱是经济控制方式,不符合题意。
6.D
图片反映了建国前筹建新中国的人民政协的人员组成非常广泛,这直接反映出人民政协具有广泛民意基础,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协商监督民主的特点,故A错误;“中共领导地位”不是图片的直接反映,故B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故C错误。故选D。
7.B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目的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民族区域自治,故A错误;废除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并不是巩固祖国统一局面的主要手段,故C错误;废除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地名也不可能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故D错误。故选B。
8.C
全国人大审核并通过宪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故A错误;各民主党派并不是直接参与政府的管理,故B错误;人民政协制度下各民主党派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故C正确;人民政协并不具有人民代表的权力与职责,故D错误。故选C。
9.B
材料“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的政府”反映了新中国成立,这改变了亚洲地区的政治格局,故B正确;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故A错误;国共两党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故C错误;十月革命胜利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故D错误。故选B。
10.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对“新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B。故选B。
11.C


12.C
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说明人民参与的积极性高,反映了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故选C;AB在材料中没法体现,D应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就确立了,故排除ABD。
13.C
《共同纲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因此选C。ABD项是共同的。
14.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故排除A;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选举的国家领导人主要还是毛泽东等,故可排除B;共产党核心地位在建国前就已经确立,故可排除C;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所以具有“里程碑”式的意思,故选D。
15.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还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故B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
16.(1)材料一体现的是一种强制的民族同化政策。评价:一方面在当时有助于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朱元璋的大汉族主义和民族歧视政策,本质上体现了专制主义精神。不利于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
材料二体现了新中国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评价:它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少数民族平等自治、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促进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改善了民族关系,巩固了国防;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
(2)歧视:一是对有色人种的就业歧视,是导致收入差距和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执法和司法领域种族歧视严重;三是宗教歧视明显上升,侮辱和攻击穆斯林的事件增多。
教训:美国的种族歧视导致近年来美国白人和有色族群之间矛盾冲突频发,只有实现各民族之间真正的平等才能促进一个国家持续稳定和繁荣发展。
(1)本题据材料一“其辫发椎髻、胡服、胡名、胡姓,一切禁止……悉命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材料二“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强制的民族同化政策、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等方面回答材料分别体现出怎样的民族政策。再从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大汉族主义和民族歧视政策;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巩固国防、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分别评价两种不同的民族政策。
(2)本题根据材料三“非洲裔失业率为14.3%,拉丁裔的失业率则为10.0%。……跟其他族裔相比,警察更袒护白人……警察街头拦截检查中,超过85%针对黑人和拉丁裔人群……联邦政府调查的宗教歧视案件中,14%涉及穆斯林”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对有色人种的就业歧视、执法和司法领域种族歧视严重、宗教歧视明显上升等方面指出美国存在哪些种族歧视现象。再从种族歧导致族群之间矛盾冲突频发、实现各民族之间真正的平等的重要性等方面回答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
17.(1)三权分立原则。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启示:结合国情;学习借鉴;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问,由材料一关于总统、议会和法院的规定,可以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这部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第(2)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探索的启示有结合国情、学习借鉴、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2.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1.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重点) 2.比较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不同点,认识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难点)

一、政治建设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历史条件
(1)政治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2)思想路线上: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3)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会议内容:
①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新民主主义性质宪法;临时宪法性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国社会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二、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职能转变: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职能转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新的阶段:
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原因: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2)确立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1954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成就: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先后成立;1965 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4)意义
①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②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