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第二节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知识梳理+习题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四第二节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知识梳理+习题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17 08:56:5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练习题
1.2015年全国政协会议召开的时间为3月3日至13日,全国人大召开的时间为3月5日至15日,以往每年的政协和人大会议召开的时间也具有上述特点。这种时间安排最主要是基于
A.政协通过的决议须经过人大审核
B.照顾双重身份代表的需耍
C.人大代表由政协会议选举产生
D.避免重大决策失误的需要
2.下面是1966年3月5日《人民日报》的一段新闻。对这段新闻分析合理的是

A.坚持国家引导体育发展的思想
B.中国举国发展体育事业
C.文化大革命波及报刊事业
D.左倾错误对体育事业的影响
3.某学者指出:世界各国宪法无不是为应对其面临的“麻烦问题”而制定与变迁,美国宪法最为典型,中国宪法亦是如此。中国1982年宪法制定时面临的“麻烦问题”是
A.稳定秩序,推进改革
B.摆脱束缚,实现转折
C.突破瓶颈,体制转型
D.深化改革,全面小康
4.“文革”期间,我国法律机构基本瘫痪。1978年2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重建检察机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人民法院进行了恢复整顿,1979年9月重建司法部。随着行政管理领域单行法律、行政法规相继出台,工商、税务、土地、卫生等行政执法机构恢复运转。这反映了
A.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要恢复B.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
C.民主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前进D.思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
5.1982年,邓小平针对社会法治涣散的局面指出:“盗窃国家财产,贪污受贿,这是现钱买卖,清清楚楚,不容易搞错。所以,现在刹这个风,一定要从快、从严、从重。"邓小平的目的是
A.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中心工作
B.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C.推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效力
6.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B.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官员的有效途径
C.使农民开始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7.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了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8.“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拆掉干群之间墙,架起沟通连心桥。”这种现象是下列哪部法律颁布后的直接结果(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9.《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十年“文革”充分说明
A.脱离党的组织和人民群众必然会招致挫折
B.民主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C.“红卫兵”“四人帮”是罪魁祸首动乱之源
D.遭受迫害的知识分子都是走资派
10.《法制日报》在谈到某部宪法修改时说: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一章之前,意在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和授予。称之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这部宪法应该是
A.《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82宪法
D.1999年宪法
11.近些年来,明星逐渐成为两会召开期间的热点话题。成龙、周星驰、姚明、巩俐等相继当选政协委员,这使得政治协商会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那么,政协委员能够行使的权力有
A.解释宪法、制定法律
B.选举国家主席、决定政府人选
C.修改党章、决定党的重大问题
D.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依法治国”方针并将其写入宪法是在。
A.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3.在中国要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
A.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
B.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C.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D.反对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14.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D.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5.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胜利召开。回顾党的历史,历经90多个春秋,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做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心中之所以伟大,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中共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C.引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繁荣
D.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与时俱进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国语·周语》记载,周襄王时已产生了“父子不得相互告诉”的思想。汉宣帝曾颁布:“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学界认为这是关于亲亲相隐制度最早、最明确的规定。
唐律《名例律》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即漏露其事及鞑语消息,亦不坐。”同时唐律还规定:“若犯谋逆以上者,不用此律……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虽告亦无罪,缘坐同首法”,认为因为“不臣”可以不用容隐制度。到近代,在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历次法律变革中,亲属容隐制度仍得以继承。
——摘编自王新霞、柳萍等《论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特征——以“亲亲相隐原则”为例》
材料二
2012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88条明确规定: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该规定赋予了亲属证人不被强制出庭作证的特权,体现了亲属拒证权的理念。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为了避免自己及其亲属受到追诉,不愿意作证,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法律不应当强制打压。从更深层次来看,亲属拒证权制度维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血脉亲情,在宏观上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益。在刑事诉讼中,法院对被告亲属所作证言持有怀疑态度,其被认可和采纳的机会很小。
——摘编自李旭霞《论我国刑事诉讼亲属拒证权制度之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容隐制度发展的特征及形成的主要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现代“亲属拒证权”与中国古代容隐制度的异同,并结合材料二分析我国构建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社会价值。(13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67年8月J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摘编自《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中的有关图片信息,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在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及其意义。
(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
(3)说明材料三对中国法制建设带来的积极影响。




试卷答案
1.D
政协的职能是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政协的建言献策有利于科学、民主决策。人大的职能是立法、决策。政协先于人大召开,有利于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故D正确;政协通过的决议经过人大审核,其主要目的仍然是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故A排除;双重身份代表不利于民主政治的推行,一般在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中很少有双重身份代表,故B错误;人大代表并不是由政协会议选举产生,故C错误。故选D。
2.D
依据材料“坚持政治挂帅加速体育队伍革命化”可以看出左倾错误对体育事业的影响,故选D;A项,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3.A
根据材料时间“1982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中国正在进行改革开放,故中国1982年宪法制定时面临的“麻烦问题”是稳定秩序,推进改革,故A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逐渐摆脱“左”倾错误的束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C。进入21世纪,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排除D。
4.C
民主集中制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1999宪法修正案使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排除B;材料反映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故选C;材料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无关,排除D。
5.D
材料强调的是邓小平要治理法治涣散的局面,要通过强化司法执行和法律的效力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司法建设而非经济建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1982年还没有提到市场经济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6.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基层自治制度
7.D
材料反映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不是法律意识不断提高而是政府的法制建设在加快,;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简单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而是法治建设在加快,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尚未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8.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村里的事村民管,自己投票选‘村官’”反映的是基层民主选举,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结果,故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没有规定基层民主选举,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问题的法律,故B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是关于物权的法律,故D项错误。
9.B


10.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根据材料,我们知道这个时期是中国的“新时期”,所以应该是文革之后,因此排除了A、B选项。修改宪法最重要的一次就是1982年,对宪法作出一个全面性的整改,而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D选项时间过晚,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1982年宪法
【名师点睛】1982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部宪法(现行宪法)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正式通过并颁布。第四部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吸收了国际经验,是一部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根本大法。它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范围、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等。其根本特点是,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它规定,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部宪法分为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五个部分。
11.D
试题分析:解释宪法、制定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故A项错误;政协委员并不能选举国家主席、决定政府人选,故B项错误;政协委员也不能修改党章、决定党的重大问题,故C项错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民主党派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权力,故D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
12.D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体现为“依法治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依法治国”方针并将其写入宪法是在1999年3月15日的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属于改革开放时期,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依法治国”方针
13.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造成了一系列悲剧,故要避免“文革”悲剧的重演,就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故本题答案选B项。A、C两项与“文革”悲剧无关;D项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文革
14.C
我国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可以表明我国的法制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快,因此D项正确;法律法规的增多与人民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所以A项错误;法律法规越来越多其实等于什么也没说,所以B项错误;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过于绝对化,因此C项错误。
15.A
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所以说“在中国人民心中之所以伟大”,故A正确;B、C和D都属于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6.(1)特征:根据“周襄王时已产生了‘父子不得相互告诉’的思想”“到近代,在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历次法律变革中,亲属容隐制度仍得以继承”得出容隐思想历史悠久,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得出容隐对象范围不断扩大;根据“若犯谋逆以上者,不用此律……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虽告亦无罪,缘坐同首法”得出对容隐避罪情形限制加强,严厉打击“谋反行为”;根据“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得出亲亲相隐的诉讼原则突显伦理关怀,以儒家“孝道”和法家“忠君”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价值追求。原因:可从宗法思想观念、儒家、法家思想、巩固统治角度分析。
(2)同:根据“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该规定赋予了亲属证人不被强制出庭作证的特权”得出相同点;异:可从性质、主体、适用对象等角度分析得出。价值:根据“该规定赋予了亲属证人不被强制出庭作证的特权”“证人为了避免自己及其亲属受到追诉,不愿意作证,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法律不应当强制打压”“在宏观上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益”“法院对被告亲属所作证言持有怀疑态度,其被认可和采纳的机会很小”分析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社会价值。

(1)特征:容隐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对容隐避罪情形限制加强,严厉打击“谋反行为”;亲亲相隐的诉讼原则突显伦理关怀;容隐思想历史悠久,对后世影响深远;容隐法律制度不断走向完善;以儒家“孝道”和法家“忠君”思想为理论基础,以维护社会秩序为价值追求。(每点2分,答对四点得8分)
原因:宗法血缘观念的浓厚;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法家思想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等等。(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
(2)同:对于人们的犯罪行为,都认为其特定亲属可不用出庭作证。(2分)
异:在性质上,“亲属拒证权”是一种权利性规定,而容隐制度则为一种义务性规定;在主体上,“亲属拒证权”仅适用于被告的父母、配偶、子女三类亲属,而古代容隐制度的适用范围则更广;在适用对象上,“亲属拒证权”无例外规定,任何犯罪皆适用,而容隐制度则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等罪不适用。(每点2分,全部答对得7分)
价值: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是充分尊重人权的表现;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实现诉讼程序的公正。(每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

17.(1)成就;实现了第一次全国普选;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建立起新型的人民民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2)背景;“文革”时期,全国陷入大动荡。问题;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国家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
(3)影响: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了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图片从普选、一届人大以及宪法制定等角度归纳答案;第二小问从民主政治建设作用回答。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1967年可知是文革时期;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从民主法治破坏角度回答。
依据材料三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角度回答。
点睛: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时,一般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也可以从国际环境、国内环境角度回答。无论从何角度回答,都需要结合材料,不要偏离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节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重点) 2.结合历史的经验教训,谈一谈“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重难点)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重难点)

一、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
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1)背景:1956年底,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内容
①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重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③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反对个人崇拜。
(3)意义: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2.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
(1)原因
①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不断发展。
②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已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2)导火线: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3)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
(4)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5)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①造反派冲击党政机关,全国陷入空前的社会大动乱之中。
②各地建立革命委员会,形成党政合一、政企合一的一元化领导体制。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都被破坏。
二、历史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处于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4)经济上: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3.意义:
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法治建设)
1.初步构想: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
2.修订宪法: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依法治国
(1)提出:1997 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2)确立: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