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第三节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知识梳理+习题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四第三节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知识梳理+习题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17 08:56:4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节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练习题
1.以下为某论文的摘要提纲。据此判断该论文的标题为

A.论述两岸关系问题形成的原因
B.浅谈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
C.试述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历程
D.探讨影响两岸关系的国际因素
2.下面为1971年基辛格在北京与周恩来总理会谈主要内容概要。这表明当时

A.美国坚持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美国继续坚持世界上有“两个中国”
D.台湾问题是中美外交谈判的核心问题
3.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说明
A.“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已经出现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
C.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D.“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提出
4.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B.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D.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
5.2005年12月24日,原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逝世。中国国民党领导人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1993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的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领导人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汪辜会谈”促使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B.“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C.“九二会谈”使海峡两岸对“一国两制”形成广泛认同
D.“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通邮、通商、通航的实现
6.2015年11月7日下午3点,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面,这是两岸领导人66年来首次直接会面。早在1992年10月,海峡两岸的民间团体“海协会”和“海基会”就达成了“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
A.停止对金门等地方的炮击
B.用“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台湾
C.两岸实行通商、通邮、通航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7.2015年11月7日15:00,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进行了“世纪之握”。(见下图)下列有关这次“世纪之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开启两岸关系新时代
B.有利于坚持九二共识,有利于两岸和平繁荣
C.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会面
D.海峡两岸最高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会面
8.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双方就能开展对话……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这说明“九二共识”的实质是
A.回答了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性问题B.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
C.两岸开展对话的前提坚持九二共识D.“一国两制”是因家统的唯一选择
9.下图两枚邮票中涉及的地区,在相关法律的规定下()

A.都享有独立的外交权力
B.都需维护国家统一为前提
C.都享有高度的地方自治权
D.都能加入地区性国际组织
10.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说明
A.蒋介石带有强烈的好战情绪
B.蒋介石有着可贵的民族主义思想
C.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理由
D.蒋介石企图借机使台湾问题国际化
11.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12.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歌手王少峰在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乡愁”的背景是海峡两岸的分离B.“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都渴望统一D.“太美”表明两岸都接受“一国两制”
13.1986年4月,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做些调整。”上文中大陆对台政策调整体现在()
A.确立了“和平统一”的方针B.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C.大陆放弃武力统一D.大陆成立了“海协会”
14.对下图四个地方发生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A.1927年中共在②召开土地革命的会议
B.1931年在①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C.1978年中美在④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D.1997年我国正式对③恢复行使主权
15.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表中数据表明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年份 企业(个) 年增长率(%) 合同金额(亿美元) 年增长率(%)
1991 1735 57.30 13.90 54.60
1992 6430 270.60 55.43 298.70
1993 10945 70.20 99.03 79.90
A.“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B.“一个中国”共识达成
C.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D.海峡两岸“三通”实现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摘编自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
——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践其思想的表现。
17.【统一与治理】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这种行政管理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该朝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什么措施?它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节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下教材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边疆地区加强管辖设置的机构(两例)。
材料四:香港回归祖国,是件值得全体炎黄子孙热烈庆祝的大事,它是迈向祖国全面统一的重要步骤,又是用新思维以和平方式圆满解决领土问题的一个范例。
(4)材料中“以和平方式圆满解决领土问题”的“新思维”指什么政策?香港回归有何意义?




试卷答案
1.A
由题干中的“国共内战的残留问题”“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台独分裂分子的煽动破环”可以看出这篇论文主要是分析两岸关系形成的原因,故本题答案选A项;题干中没有讲述两岸关系发展,B项不选;C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C项不选;D项是对题干的片面理解,除了国际因素还有国内因素。
2.D
图片显示中美谈判的焦点仍然是台湾问题,D正确;A中抵制不符合当时事实;B是1971年;C中“两个中国”不符合事实。
3.A
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台湾如果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变为一个地方政府回到祖国怀抱,则容许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由台湾人民决定自己的社会制度问题;这说明以毛泽东在处理台湾问题上更趋灵活,由以前的武力统一,又开启了和平商谈解决的途径,“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故A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排除B。材料只是提到新中国1961年这个时段处理台湾问题的态度,而且还只是一种政治承诺,反映不出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排除C。“一国两制”的方针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来的,排除D。
4.C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对抗清朝政权,不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故A错误;台湾两次移民与对外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故B错误;两次移民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故C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西方殖民者残余势力,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台湾被清朝收复两个事件的限制和特点,紧扣材料关键词“这两次移民高潮”,从共同点出发,学生再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即可排除干扰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5.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台海关系。“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是错误,两岸三通是2008年实现的,故D项错误;“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是错误的,达成了“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AC项错误;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九二会谈”主要是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故B项正确。故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汪辜会谈”
【名师点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①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停火;
②80年代以来,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增加;
③1992年在“海峡两岸坚持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
④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文件;
⑤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6.D


7.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峡两岸最高领导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会面习马会有利于开启两岸关系的新时代,也促进了两岸的和平与繁荣,故AB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错在“首次会面”,符合题意。
8.A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结合所学“九二共识”的知识分析解答。
9.B
根据“1997”“一国两制”可知左图反映的是香港回归,右图反映的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两种制度都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前提,B正确;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都没有独立的外交权力,排除A;民族自治区没有高度的地方自治权,不能加入地区性国际组织,排除C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1997”“一国两制”和民族团结的信息,结合所学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的知识分析解答。
10.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连声叫好是因为这样以来就可以减少美国对台湾政治的干预,同时蒋介石也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故B项正确,D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错误,蒋介石借助于毛泽东的炮战有了拒绝美国台湾独立的理由;A项是对材料意思的歪曲理解。所以答案选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台湾问题
【名师点睛】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国家的统一成了重要的目标。在50年代,为了防止台湾在美国的支配下被迫独立,蒋介石和毛泽东在此问题上形成了一定的默契,即通过战争的手段保持二者的联系。今天,海峡两岸关系得到明显的发展,祖国统一已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11.D
试题分析:皇家警察是由英国女皇授予香港警察的。名称的改变体现了香港刚刚回归,原来的部分香港皇家警察变成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警察。
12.D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余光中在《乡愁》的背景是海峡两岸的分离,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由于国共两党的内战多种两岸分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相逢太美分离太痛”说明两岸人民都渴望统一,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台湾当局没有接受“一国两制”,故D称为,符合题意。故选D。
13.A
从题干时间“1986年”以及材料中“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的信息可知中央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故A项符合题意。B选项说法错误,一个中国的共识目前还没有完全达成;C选项说法错误,大陆不放弃武力统一的可能;D选项“海协会”只是民间组织,没有如此大的效力。
14.D
1927年中共在长沙召开土地革命的会议,排除A;1931年在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排除B,1978年《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排除C;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故选D。
15.B
由题干中的表格看,台湾对大陆投资呈快速增长趋势在1992年和1993年都大大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九二共识的达成,故选B;A中的“一国两制”方针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了,故A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开始于1987年,故排除C;海峡两岸“三通”实现于2008年,故D也不符合题意。
16.(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中央集权体制转变(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
(2)思想:军阀割据是国家统一的主要阻力;帝国主义势力破坏着国家统一;坚持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或以武力统一为主、和平统一为辅)。
表现:新中国一直致力于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反对分裂,和平统一,不放弃武力。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从“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到“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从“对共主的认同上”到“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直接概括内涵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地区联系、民族融合、文化传播、法家思想等方面回答说明原因。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祖国统一大业。以“大一统”思想为主线,考查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政治思想。从此题我们可以认识到今后的复习要注意重大历史事件的联系,古今联系,要把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复习性。
17.(1)秦朝。郡县制
(2)颁布推恩令(或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建立较小的候国)加强中央集权
(3)设台湾府;驻藏大臣;伊犁将军
(4)“一国两制”。是迈向祖国全面统一的重要步骤;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有利于香港的繁荣稳定。(任答其中一即可)(如有其它表述,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所给信息“皇帝”、“太尉”、“丞相”等信息可知,这是秦朝的行政管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所给信息“诸侯王”、“侯”等信息可知,这是西汉的推恩令。结合所学知识,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汉武帝时期,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期,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并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4)第一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最先在香港问题上得到了成功实施;材料中“以和平方式圆满解决领土问题”的“新思维”指的是“一国两制”;在“一国两制”的指引下,1997年7月1日我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有利于香港的繁荣稳定;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迈向祖国全面统一的重要步骤。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熟悉我国古代历朝和新时期以来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西汉颁布了推恩令;清朝设立了伊犁将军、驻藏大臣和台湾府;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在“一国两制”政策的指引下,我国成功收回香港和澳门。通过历代王朝和新时期所采取的措施,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趋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节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1.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1.掌握“一国两制”构想形成的过程、内容和意义。(重点) 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有利、不利因素和实现祖国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难点)

“一国两制”的构想
含义: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提出目的: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背景: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心愿。
过程:
(1)1979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2)1981年,叶剑英发表九条声明,提出实现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
(3)20 世纪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4)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构想,并获得了大会通过。
5、意义:“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
二、“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
1.香港回归
(1)条件:“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2)过程
①1982 年9 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与邓小平举行会谈,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
②1984_年12 月,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③1997 年7 月1 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澳门回归
(1)背景: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2)过程
①1987 年4 月,中葡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 月20 日,澳门回归祖国。
3.历史意义
(1)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台湾问题)
1.交流
(1)停火:1979年,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2)民间交流: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2.进展
(1)1992年10月,达成“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2)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3.解决台湾问题的因素
(1)有利形势:结束了长期隔绝的局面,两岸人员往来以及各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初步形成。
(2)不利形势: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破坏中国的统一。
(3)解决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