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四种性质,两种思维――现代文阅读解题思想方法探源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众多,不同考点涉及文章的不同侧面。过去现代文阅读复习的通常作法是按考点一个一个地复习,实践证明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到底还存在着什么问题呢?笔者多年带领学生备考,经过思考,认为有一些高于考点之上的基本的规律和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现代文阅读要读懂题意,在原文中找准信息区间,采用联系的方法得出答案要点,并用直白而不是含蓄的语言写出答案,所以笔者认为高于考点之上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有四点:概念的内涵要准确――内涵的准确性;信息的筛选要全面――信息的全面性;采用联系的方法答题――方法的联系性;答案的语言要直白――语言的直白性。
一、四种性质
1、内涵的准确性
2、方法的联系性
3、信息的全面性
4、语言的直白性
二、两种思维
1、发散思维
2、聚合思维
下面,我们以2005年全国卷Ⅲ《张家界》、2004年北京卷《雁阵》、2004年江苏卷《草堂诗魂》为例详细说明“四种性质”和“两种思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张家界
卞毓方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是晚,我歇宿于山脚的苗寨。客栈贴近寨口,推窗即为古道,道边婆娑着白杨,杨树的背后喧哗着一条小溪,溪的对岸为骈立的峰峦。山高雾大,满世界一片漆黑。我不习惯这黑,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且摘一片枫叶为书签,拣一粒卵石作镇纸,留得这红尘之外的秋波,伴我闯荡茫茫前程。犹记前年拜会画家吴冠中,听他老先生叙述七十年代末去湖南大庸写生,如何无意中撞进张家界林场,又如何发现了漫山诡锦秘绣。欣羡之余,也聊存一丝自慰,因为,我毕竟早他四五年就遥感过张家界,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是日,当我乘缆车登上黄狮寨的峰顶,沐着蒙蒙细雨,凝望位于远方山脊的一处村落,云拂翠涌,忽隐忽现,疑幻疑真,恍若蜃楼,想像它实为张家界内涵的一个短篇。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天机贵在心照,审美总讲究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能拿酒瓶盛装月白,拿油彩捕捉风清?客观一经把握,势必失去部分本真。当然不是说就束手无为,今日既然有缘,咦,为什么不鼓勇试它一试。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
14.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方法的联系性:第一段“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最后一段有“倘要翻译成文学语言”,文章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也采用了“乍读……”、“再读……”、“反复吟味……”的形式。可见,文章首尾呼应,拿文学来比喻山水,写出了张家界山水的“大美”,这道题就应该围绕此意来作答。
语言的直白性:题干中的“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是这篇美文的第一句,也是第一段,它具有奠定语言风格,总领全文内容的作用。题目要求“解释这句话的含意”,那么就只能用直白的语言解释出含意,而不能答成:张家界像诺贝尔奖那样崇高,具有大美。
答案: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15.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6分)
内涵的准确性:考题问“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有的考生答成了:山峰独立、高危,峰巅有植被,气象万千。这显然是没有注意“方面”这一概念的准确性,答成了“特点”,造成答案有误。
信息的全面性:有的考生过分地注重了两处“别处的……惟有张家界……”这样的语篇指示语,只答“山的形态,峰的形态”,造成答案要点遗漏。其实原文不仅通过对比写了张家界的“山”“山峰”,还写了峰巅的松柏,还用最后两句写了“曲壑蟠涧”中的情况,全段都是属于答案范围内的信息。当然,我们也可认为这道题主要考点是“分析结构、把握思路”。
答案:有三个方面:①山峰的形态;②峰顶的松柏;③山壑山涧的气象。
16.作者认为张家界风景的“表现力”“足够惊人”,请以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为例加以说明。(4分)
方法的联系性:对倒金字塔岩峰的描写是这样的:“好,且再随我锁定右侧那一柱倒金字塔状的岩峰,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乍读,犹如一篇激扬青云的散文,再读,又仿佛一集浩气淋漓的史诗,反复吟味,更不啻一部沧海桑田的造化史,——为这片历经情劫的奇山幻水立碑。”解答此题要运用联系的方法,此段上文有一处是这样的:“不过,仅这一个短篇表现力就足够惊人,倘要勉强译成文学语言,怕不是浅薄如我者所能企及。”联系此处分析,题干中所指的“表现力”是指“文学”方面的“表现力”,那么,只能抓住段落中的黑体字(语篇指示语)分析就可以得出答案:
①文章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采用了“乍读……”、“再读……”、“反复吟味……”的形式,反映出张家界风景的百看不厌。②“读”、“吟味”等词语表明张家界风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方法的联系性:很明显,应该联系下文“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答案: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2)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
内涵的准确性:此题的关键是对“灵性”这一概念内涵的把握。“灵性”的词典义是:1.智慧;聪明才智2.指动物经过人的驯养、训练而具有的智慧。文中的“灵性”显然不能照搬词典上的解释,指具有人的外貌神情、动作行为的山容水态,那么,此题的答案就应据此筛选。
答案:①“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或“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或“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等。②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古代传说,吉光是神兽,入水数月不沉,入火不焦。“吉光片羽”指神兽的一小块毛皮,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9—22题
雁阵
狗娃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晃来,双眼就变成两柄利剑。
他来了,他还算是条汉子!
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不可耐蠢蠢欲动了。驼爷在狗娃面前驻了足。许是走得急了些,额上竟排满了豆大的汗粒。
“好天!” 驼爷歪起头,不无吃力地瞅着蓝空的日头。
狗娃没料到驼爷此刻还有雅兴评论天气的好坏,心就有些发躁。“你果真来了!”狗娃咬牙切齿,恶狠狠地吐出一句。
“哪能不来呢?” 驼爷说,驼爷的厚嘴唇一人劲儿地抿动,“一接到你的信,我的心便踏实了。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
这个老狐狸,嘴倒甜!“行啊你,把我整进大牢里一呆就是五年,我狗娃真该好好报答报答你!”
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你也真够狠的,一夜间毁了那么一大片林子。”
驼爷把目光撒向湖畔,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 驼爷喃喃着。驼爷是个护林员。
“哼!”狗娃重重射出一口浓痰,蓦地从袖管里抽出那把长刀。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
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好歹当过兵,打过仗,啥家伙没见识过?”
狗娃一愣,顿觉眼前这个驼背老人很有些不好对付,但还是大声吼道:“你就不怕我一刀捅死你?”
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
怎么会是这样?其实,狗娃也没打算把驼爷咋样。狗娃只想让驼爷跪在地上求饶,然后狠狠地踢他一脚,再骂一句:“滚吧,爷不跟你一般见识,你这条老狗!”可事情发展得令狗娃不知所措了。
“咦呀!” 驼爷扔掉烟头,又歪起脖子看天。狗娃也扬起了头。
雁阵。一群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徐徐地朝南飞去。太阳赤灿灿,雁阵渐渐地融进那耀眼的光芒里。一首生命的诗,在蓝空中吟唱。他呆了。他也呆了。
手中的刀陡地落到了地上。狗娃拾起刀,看了看,用力抛进湖里。沿着来路,狗娃大步而去。
“狗娃!” 驼爷喊道,“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
狗娃没回头。不混出个人样来,绝不见爹娘!狗娃的双眼溢满浊泪。
19.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狗娃是个报复心极重的人,在监狱中被关五年,仍然不思悔改,出狱后第一件事就是找驼爷报复。
B.刀“急不可耐蠢蠢欲动”,“阳光兴奋地在刀片上一闪,又一闪”,这些描写,渲染了狗娃急于报复的心理。
C.面对“排成人字形”的雁阵,驼爷和狗娃蓦地都“呆了”,这一描写暗示两人间的冲突得到了解决。
D.驼爷及时提醒狗娃莫忘爹娘,终于使狗娃幡然醒悟,认识到生命价值,且决心要混出个人样来。
E.这篇小说反映了护林工作的艰巨,说明在严格执法的同时还必须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20.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信息的全面性:首先在原文中筛选出所有能体现“驼爷”优秀品质的语句,也就是依照标准筛选出全部符合要求的信息,然后整合信息(整合包含归纳、概括、剪裁、整齐等手段)。
答案:①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 ②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 ③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 ④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 ⑤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
21.“雁阵”的含义是什么?它的出现对本文主题的表现和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4分)
方法的联系性:“雁阵”的含义要联系“雁阵”出现前后的信息:前面有狗娃对驼爷的恨意,后文写到“他也呆了”“手中的刀陡地落到了地上。狗娃拾起刀,看了看,用力抛进湖里。”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判断出“雁阵”的含义。另外,“雁阵”是自然景物描写,这时候我们就应运用“发散思维”来思考:该描写与人物的联系,该描写与情节的联系,该描写与主题的联系。(联系示意图)
答案:①“雁阵”象征人的价值无比崇高,是表现人性的主题、促使狗娃人性复苏的重要形象;②它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主题的表现由隐而显;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矛盾冲突。
22.除了“雁阵”,本文还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4分)
①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蓝空的日头。
②A.空阔无人的野地,增加紧张氛围,使矛盾冲突更尖锐。B.晚秋时节,蓝天丽日的描写,突出“雁阵”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 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 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8.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 (不超过30个宇)(4分)
方法的联系性:“草堂的文化意义”是对上文的总结,那么回答此题就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在上文中去寻找答案。
答案: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19.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 ”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内涵的准确性:此题很多学生读题后不知何意,不能将问题与问题所在处的后文联系起来,其关键是不能把握“诉说”的内涵。其实,这里的“诉说”是比拟性说法,是“表明、揭示”的意思。“草堂会‘表明’什么呢?”,稍加思考,后文就是答案所在区间。
信息的全面性:此题考生容易将第二点“杜甫的若寒人生”遗漏,未注意信息的全面性。
答案:⑴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⑵杜甫的苦寒人生 ⑶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20.(6分)
(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信息的全面性:此题鲜明地体现了全面性的要求,必须在原文中抽丝剥茧,一组一组地找出对比。
信息的全面性:此题的答题区间是全文,应在全文中一组一组地搜索筛选。
答案: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方法的联系性:一碰到“写法”“手法”,我们就应自觉地与文章的“主题”“结构”“语言”等联系起来思考,经过思考得到的结果往往是答案的要点或包含答案的要点。
答案: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