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课件(33张)】(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第六单元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案+课件(33张)】(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17 11:15:33

文档简介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第四单元的延续,同时是第六单元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方面艰难探索的历程,为中华民族的再度崛起奠定了政治文明的基础和保障,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诸如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基本状况,知道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新中国首都、国旗、国歌等会议内容,理解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简述政治协商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1954年前后政协的作用和职能,区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的不同;
(2)了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基本情况和新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结合日常生活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3)知道五个民族自治区,了解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综合运用新中国成立的一系列历史资料(如:文字、图片等),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大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通过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确立和发展基本脉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前景的信心;进而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内容和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小组合作,自行搜集资料。
(2)教师准备:
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按照教学提前布置任务,并进行必要指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不同时期图片展示: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那么中国人民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呢?
讲授新课: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内容: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概况:
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
参政党
8个
关系
执政参政,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的友党
参政形式
政治协商会议
政协会议的主演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设计意图】基础知识介绍,让学生对政协制度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2、发展历程:
(1)1949: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代表、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662人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1954:不再代行,继续存在——统一战线组织
(3)1956:8字方针——爱国统一战线
(4)1982:16字方针
探究一: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不同?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
【设计意图】对比学习,培养学生横向比较,思考总结能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建立了新一届的国家机构,大会还通过了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影响: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原则: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④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探究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区别?
【设计意图】对比学习,培养学生横向比较,思考总结能力。
发展完善: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1966年—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停顿。
(4)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 完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2、原因: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正式建立:1954年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
4、意义:民族区域自治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并投影显示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健儿奋起的步伐
爱我中华 建设我们的国家
爱我中华 中华雄姿英发
爱我中华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小结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材内容较零碎,细节内容多,处理起来比较困难。学生现实中对这方面有简单的知识积累,有较浓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对现实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还远不成熟。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知识,我着重理清本课教学线索与重难点知识。但因其内容理论性强较难理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难度较大,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难以进行讨论和探究,因此,学生总体参与效果一般。
课件33张PPT。第六单元 ·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昔日中国 腐朽当权 帝国列强 虎视中华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那只是一幕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三个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立与发展 (1949-1966)
2、文革期间的践踏与破坏 (1966-1976)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恢复与完善 (1978-今) 1)执政党:共产党
2)参政党:(8个)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概况: 1)执政党:共产党
2)参政党:(8个)
3)关系: 执政参政,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的友党
4)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5)参政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
2、发展历程:
1949:第一届政协会议初步建立 。
(1)政治协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协商
(2)民主监督:监督国家事务的管理,以及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3)参政议政:民主党派除履行上述职能外,还直接参与政权,参与国家和各级政权的事务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1、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会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隆重召开毛泽东致开幕词1) 参会代表:广泛性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9) 中国
共产党无党派
人士各民主
党派人民
团体各民族海外
华侨各地区人民
解放军代表的广泛性1) 参会代表:广泛性
2)主要内容:通过,选举,3定,任命
3)作用:代行人大职能
重要文献:
《共同纲领》
1)规定:
2)地位:新中国的临时宪法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9) 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国家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标志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执政党:共产党
2)参政党:(8个)
3)关系: 执政参政,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的友党
4)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5)参政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
2、发展历程:1949:第一届政协会议初步建立 。
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1954:不再代行,继续存在(统一战线组织)
1956:8字方针→(爱国统一战线)
1982:16字方针1、概况: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1、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2、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者在野党。3、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探究:以下材料说明了什么?
材料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选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的六个副主席中有三个是民主党派(或无党派):宋庆龄(无党派)、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56人中有16个民主党派,8个无党派……
材料2: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是民建成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是民盟党派
说明:调动了民主人士的政治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鲜明的中国特色 ) 历史原因:在民主革命时期,民主党派的议会斗争失败,救国方案未能实现,民主党派最后选择了与中共并肩战斗,在中共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共同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中共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有着强大的领导与组织力量。
现实原因: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民主建设也还有待完善,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同舟共济,并肩战斗。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兼听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有利于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克服官僚主义;有利于形成对共产党的监督机制和党风廉政建设。 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不同?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 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开国大典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从左起依次是董必武、周恩来、李济深、刘少奇、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张澜、林伯渠。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审议批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图为首都人民抬着宪法模型参加当年的国庆庆典。
①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②影响: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原则: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④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民主人民民主确立的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1、内容: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建立了新一届的国家机构2、意义:(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拓展探究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全国人民资产阶级民主集中制分权与制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完善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66年—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陷于停顿。
新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 完善,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1)含义:1954年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3)正式建立: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原因: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1)含义:1954年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3)正式建立: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原因: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4、意义:民族区域自治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各民族大团结五十六个星座 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 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小结:我国民主政治体系的基本架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根本的政治制度
民主集中制原则基本的政党制度基本的民族制度
少数民族当家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