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课件(22张)】(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一第四单元 第16课《抗日战争》【教案+课件(22张)】(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17 15:04:22

文档简介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涉及日本侵华、中国全民抗战及抗战胜利等史实,在中国反对外来侵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单元中,这第二次国共合作,上承国共对峙,下启解放战争,起着重要连接;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历史唯物主义、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将抗日战争的理解不仅限于种种罪行,而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培养爱国情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日军侵华的原因,知道其侵华过程及所犯下的罪行;
2.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及全民族抗战的史实,理解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不同作用,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探究抗战胜利在历史上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材料,理解日军侵华原因,学习分析史料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讲述、图片、图表、比较,了解全民族的抗战,学习用图表分析历史事件、比较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抗战初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国共合作抗日,使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感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培养起学生对和平、生命的热爱和对战争的厌恶,同时学会理性爱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日军侵华的原因;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教学难点】
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原因、意义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打开ppt,简单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加深学生对上节课的理解和记忆。
二、讲授新课
(一)全民族的抗战
展示材料
材料一:一九二七年四月,田中义一任日本内阁首相,他在给日本天皇的秘密奏折中说:“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中国现代史稿》上册第386页
材料二: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材料四: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什么会发动侵华战争?
◆学生回答:①蓄谋已久,既定国策(历史原因);
②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现实原因);
③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侵略野心膨胀(推动力量);
④国共内战,国际绥靖政策(有利时机)。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进行归纳,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
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展示图片,介绍中国的局部抗日。展示材料,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从“九一八”事变以来蒋介石抗日态度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主要矛盾。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国共合作抗战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正面战场”:指日军侵华推进线上中日两国交战的战场,作战的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武装力量;
“敌后战场”: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指日军 正面推进线后方的战场。
◆提出问题:结合教材P74-76相关内容,找出中共和国民党分别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及海外战场的抗日行动,了解国共合作抗日的基本史实。
◆学生回答:
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敌后战场:1940年百团大战
海外战场:远征军赴缅作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有助于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展示图片,详细讲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总结归纳: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主要区别和相互关系
正面战场
敌后战场
领导
国民政府
中国共产党
抗战路线
片面抗战路线
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
全面抗战路线
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
战场范围
在国统区划分若干战区
在敌占区开辟敌后战场
作战方式
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游击战
战略地位
在防御阶段是主战场
相持阶段开始后,逐渐成为主战场
两者根本区别:是否依靠和发动民众。
形成区别的根本原因: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互相依存、互相配合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更有利于学生去区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更加清晰、直观。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日军罪行录:南京大屠杀和平居民;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
展示相关图片讲解日军在侵华期间犯下的累累罪行。
(三)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
2.开辟国外战场
3.日军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
4.抗战胜利的意义
国内意义:①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②大大增强全国人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国际意义: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提出问题:讨论探究 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时的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则灯谜:谜面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请同学们思考谜底是什么?
◆学生回答:
①屈原(屈服于美国原子弹的巨大威力)
②苏武(苏联百万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击败日本关东军)
③蒋干(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干”出来的)
④毛遂(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导致的)
⑤共工(各方面力量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结果)
【设计意图】以讨论的形式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
归纳总结: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
原因:①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
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根本保证)
③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重要原因)
④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⑤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配合(美国、苏联), 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本课总结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相关知识点,从整体上把握书本内容。
教学反思
由于本课内容较多,叙述整个抗日战争的过程,语言注意精练、科学、准确、同时由于本课重要的教学目的在于升华学生的情感,因此语言也要生动、富于感情,让学生受到感染。对于学生相对较熟悉的侵华日军暴行内容,选择先由学生来讲述,然后再用多媒体课件来补充,学生讲完后,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对日军的暴行有何感受。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情感被调动起来后,再由教师强调,我们学习这部分内容不是要“血债血还”,而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珍惜今天和平美好的局面。教学中我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避免在学生中出现盲目的民族复仇情绪。
课件22张PPT。 材料一:一九二七年四月,田中义一任日本内阁首相,他在给日本天皇的秘密奏折中说:“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中国现代史稿》上册第386页
  材料二: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蓄谋已久,既定国策(历史原因)摆脱经济危机的冲击(现实原因)一、全民族的抗战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什
么会发动侵华战争?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侵略野心膨胀(推动力量) 材料三:“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肃清内匪,则决不能御外侮。”
——蒋介石对国民党将领的训话
材料四:一九三一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国际联盟尽管派李顿调查团进行了调查,但并没有对日本采取严厉制裁措施。 国共内战,国际绥靖政策(有利时机)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件1937年七七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
“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战事的解决。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
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蒋介石抗战态度的变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国共合作抗战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正面战场”:指日军侵华推进线上中日两国交战的战场,作战的
中国军队主要是国民党武装力量;
“敌后战场”: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指日军
正面推进线后方的战场。3.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百团大战(1940年)远征军赴缅作战问题:结合教材P74-76相关内容,找出中共和国民党分别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及海外战场的抗日行动,了解国共合作抗日的基本史实。(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共赴国难——正面战场抗战以来首次大捷抗战以来最大胜利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共赴国难——敌后战场问题:抗战时期两个战场的主要区别和相互关系国民政府 中国共产党 片面抗战路线
(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 全面抗战路线
(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 在国统区划分若干战区 在敌占区开辟敌后战场 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游击战 在防御阶段是主战场 相持阶段开始后,逐渐成为主战场 两者根本区别:
是否依靠和发动民众。
形成区别的根本原因:
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
都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日军罪行录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和平居民—杀!拒不合作—杀!用于实验—杀!二、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中,中国 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三、抗战的胜利1.百团大战 中国远征军是中国政府于1941年底成立的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1940年英国希望中国支援它在远东殖民地特别是缅甸、印度、马来西亚方面的军事战局,挽救远东大后方的危机。同时,当时必须确保滇缅路这条最后国际交通运输线。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2.开辟国外战场问题:阅读书本P77内容,归纳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国内意义:?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全国人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国际意义:?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
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时的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则灯谜:
谜面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代历史人物)
请同学们思考谜底是什么? 中国人民为什么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谜语参考答案:①屈原(屈服于美国原子弹的巨大威力) ②苏武(苏联百万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击败日本关东军) ③蒋干(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干”出来的) ④毛遂(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导致的) ⑤共工(各方面力量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结果) 这些谜底准确地反映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吗?你最认可的是哪一个谜底?说出理由。 ①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
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根本保证)
③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重要原因)
④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
⑤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配合(美国、苏联), 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原因一对矛盾: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三个阶段中日矛盾中 共——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中 共:敌后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战略防御阶段(1937.7——1938.10)战略相持阶段(1938.10——1945.8)战略反攻阶段(1945.8——194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