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书湖阴先生壁》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的内容,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前两行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行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感情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学习第12课的第三首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同学们想学吗?(想)
2、板书诗题:书湖阴先生壁
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诗题可理解为?
师明确: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对旧知的回顾,迁移对新知的理解。设疑导读,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交流资料,简介诗人
1、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对王安石有哪些了解呢?现在,就请大家把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展示出来。让老师也做回小记者采访一下。(师生活动、展示资料)
2、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本环节以交流展示资料、答小记者问等活动形式,更有利于课堂的开放性及创新性。
三、合作探究、感知诗意
1、自读自悟,借助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2、小组讨论、交流、继续研究。
3、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1)词意: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净:干净。畦,读音qí,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排闼:读音tà,推开门,排为推,闼为门。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诗意: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4、师述古诗大意,学生闭眼冥想画面:几间简朴的茅舍由于经常打扫,檐洁壁净,没有苔藓生长的余地;成垄成行的花木,把小小庭院装点得井井有条,这些全出自主人的亲手栽培。一条快活的溪水,环绕着大片碧绿的禾苗,俨然是稻田的守护者;两座多情的山峰,不待邀请就推门而入,把青青的秀色送入眼帘。
5、说说你听后的感受,再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郭末若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把阅读、理解、品味、感悟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教师,让教师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本环节的实践,正是以质疑明确学习方向,以自读自悟感悟文本内涵,以合作交流加深内容理解来体现这些理念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四、诵读诗句,感悟诗境
1、划节奏感情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2、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1)诗人去拜访朋友湖阴先生,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品质高洁?
3、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重点引导:
(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导入: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继续导入: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这两句再读的时候,要注意表达作者心情的愉快。
自读自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
(2)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
教师导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边读边悟,想像画面,感悟诗境。
(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4、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5、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品读,读中感悟,以读促思,帮助学生走进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并被诗歌所蕴涵的情感所熏陶、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五、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1、课堂总结:《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2、升华主题:同学们,本诗通过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内简朴的居室,异常洁净,院外的山水农田,青绿有情,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大自然的赞美,更赞美了湖阴先生高洁的人格品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渗透教育,是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即利用文章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本环节的实践,不仅让学生领悟了诗歌的内涵,更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全诗,感悟古诗内涵。
2、结合诗歌,在想像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给《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
【设计意图】掌握学习诗歌的根本----积累。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七、板书设计
书湖阴先生壁
宋代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图文结合,增强美感。
教学反思:
略。
课件13张PPT。诗歌导入:书湖阴先生壁题写在湖阴先生庭院墙壁上的诗。 背景介绍: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
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
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
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
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
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
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
壁上。研读诗歌: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净:干净。
畦:意为田园中划有界限的长条方块。
排闼:推开门。研读诗歌: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诗意研读诗歌: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研读诗歌:思考:
1.诗人去拜访朋友湖阴先生,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
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
了主人的品质高洁?研读诗歌: 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研读诗歌: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拟人研读诗歌:“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表现了主人的高洁。再读诗歌: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课堂总结: 《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
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
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闲
适心情。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全诗,感悟古诗内涵。
2、结合诗歌,在想像画面,感悟诗境的基础上,给
《书湖阴先生壁》一诗配幅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