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七律诗。全诗以豪迈的气势,写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七律诗,在内容的理解上结合注释并不困难。而长征的背景和赞颂红军的精神品质则是重点和难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词语。
2.联系上下文,结合有关资料,知道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3.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4. 指导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2.利用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的含义,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1.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播放宋祖英的《十送红军》音频,学生听后,说说自己有着怎样的感受?
师:这首歌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时老百姓送别红军的情景,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克服重重困难,历经艰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当时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揭题板书:七律?长征)让我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一同走进红军长征的岁月。
2.指名说一说知道的长征故事。
3.简介长征,课件展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以及红军长征的原因,教师适时进行声情并茂的介绍。
4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耳熟能详的歌词,优美婉转的旋律,真实的历史画面的再现,将学生带
到情境之中,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全诗,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课前预习生词的情况。出示生词:逶迤、泥丸、云崖、铁索。指名领读生词,教师随机纠正。注意“铁索”读法,两个读三声的字组成词语的时候,第一个三声变调为二声。全班齐读一遍。
3.过渡:这首诗中有两个词是形容山的。出示“逶迤、磅礴”两个词语,并出示两幅相对应形容此类山的图片,请学生通过山的形状理解什么样的山叫“逶迤”,什么样的山用“磅礴”形容。从而理解“逶迤、磅礴”的含义。
4.学生个别读诗,教师随机纠正读不准确的词语。
【教学意图】检查预习情况可以了解学生在家自学程度,并为下文学习扫清障碍。“逶迤”和“磅礴”这两个词是全诗中形容山的词,词义较难理解,教师采用看图片连线的形式降低难度,让学生迅速理解了这两个词的区别。为下文学习这首诗做好铺垫。
三、细读诗句,领悟方法
1.默读全诗,思考并划出全诗是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
学生指出全诗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句来写。
2.师相机板书:远征难??只等闲。
3.出示“等闲”在字典中有三种含义:(1)随随便便(2)平平常常(3)随心所欲。确定在本文中选择“平平常常”。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5.全班齐读一遍。
【教学意图】提出“全诗是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一总纲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全诗有整体的把握。“等闲”有多种意思,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让学生选择本课中的含义,从而掌握该词。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学习诗句的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深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 师:请同学们默读全诗,思考从诗中的哪些地方能够看出“远征难”?请画下来,并和同桌进行讨论。
????(一)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难在哪里?(生回答。)
教师过渡:是的,五座大山连绵起伏,一座比一座高,长达几百千里。出示五岭山脉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可就是这样的大山,在红军眼里只是?(学生答。)
2.师出示乌蒙山脉的图片和相关资料。乌蒙山全长250公里,海拔高达2000多米,这么一座气势磅礴的高山,在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什么呢?(学生答)
3.指导朗读。指导读出这句诗中大山的气势。
个别学生带着感受读。
师适时指导:红军战士翻越了座座高山,还有更多的艰难困苦在前方,应该怎么读?(反复朗读,一次比一次体味深刻。)
4.全班带着感情齐读。
5.红军面对这样的崇山峻岭,他们身上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学生答。)
师随机板书:乐观、不畏艰难等。
6.如果学生朗读不到位,教师范读,读出“腾细浪”“走泥丸”的轻松愉悦之情。
7.生个别练读。
8.男女生比赛读,体会“远征难”和红军“只等闲”的精神。
同学们,这么陡峭的山在红军眼里只是平平常常的事情,这么多的困难红军怕吗?请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教学意图】通过补充“五岭”和“乌蒙山”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山的气势,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腾细浪”“走泥丸”的轻松愉悦之情并不好理解,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红军的乐观和不畏艰难。诗歌的学习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想象中体会情感,所以通过反复朗读对比,回归全诗第一句,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精神品质。
????(二)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过渡:这句诗中有两个著名的历史事件。出示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请自由读资料,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2.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夺取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他们的心情如何?学生谈。这千言万语就化为了一个字——暖。
3.师生接读:这真是金沙水拍——云崖暖
4.过渡:如此艰险的金沙江,战士们不费一枪一弹就夺取了,但是,并不是每一场战役红军都赢得的如此轻松!出示“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教师旁白加上“飞夺泸定桥”事件的相关介绍。
5.看完之后,你有怎么的感受?学生谈,教师概括:这就是——寒。
6.一个暖字一个寒字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截然不同的心境。谁能带着感受读一读?
7.指导朗读。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夺取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读出他们此刻的心情。泸定桥是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用鲜血换来的,应该怎么读?
8.小组同学比赛读。读出“暖”和“寒”的意味。
9.全班带着感情齐读。
10.深化情感,回归第一句。在长征的途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无法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读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教学意图】“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中有两个著名的历史事件,通过出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等方式,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有了深刻的感受,朗读自然就水到渠成。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一暖一寒,回归全诗第一句,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精神品质。
(三)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此刻的岷山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谈。
2.教师补充岷山资料。海拔4000米,终年积雪。
3.面对这样的雪山,红军怕吗?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个词能看出?学生谈。
4.过渡:是啊,红军能不高兴吗?只要翻过这座山,他们就是胜利会师了啊!让我们看看图片,一起感受红军的喜悦之情。
【教学意图】抓住文中关键词“更喜”“和尽开颜”来感受红军此刻心情,从朗读中读出喜悦。
? 五、回归全诗,深化情感
师:同学们,学完全诗,你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受想和大家分享吧,请把你的感受融入到诗中读给大家听。
1.出示全诗,指名读,读出感情。
2.全班齐读。
3.熟读成诵。
【教学意图】诗句学习完后,回归到全诗,让学生带着情感朗读,体会全诗感情,并试着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七律?长征》,把课后词语书写美观。
2.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故事。
【教学意图】让学生巩固诗歌和词语,并继续走近长征,了解长征。
?
七、板书设计??????????????
? 七律?长征
??????????????????????????????????毛泽东
???????????????????????? ?红军不怕远征难?????乐观
????????????????????????? 万水千山只等闲????大无畏
?
【教学意图】全诗围绕“远征难”“只等闲”来写,表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样的板书设计中心明确,言简意赅。
教学反思:
略。
课件15张PPT。导入课文: 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
克服重重困难,历经艰辛,经过二万五
千里的长途跋涉,于1935年10月到达陕
北根据地。当时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
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
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
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
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七律?长征》。导入课文:简介长征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
财富。毛主席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告
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的失败
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在
党中央占统治地位,抛弃了毛泽东的军
事路线,使红军处处挨打。红军长征的原因学习词语:逶迤 泥丸 云崖 铁索 注意:两个读三声的字组成词语的时候,第一个三声变调为二声。 学习词语:逶迤磅礴整体感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等闲”在字典中有三种含义:(1)随随便便(2)平平常常
(3)随心所欲。在本文中应该是什么意思呢?平平常常整体感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毛泽东 思考:从诗中的哪些地方能够看出“远征难”? 研读诗歌: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乌蒙山研读诗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研读诗歌: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岷山,自中国甘肃省南部延伸至四
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皱山脉,大致呈
南北走向,全长约500公里,主峰
雪宝顶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海
拔5588米。? 研读诗歌: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思考:面对这样的雪山,红军怕吗?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个词能看出? 再读全诗: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毛泽东布置作业:1.背诵《七律?长征》,把课后词语书写美观。
2.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