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古代印度:
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2、早期文明:
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早期文明遗址:哈拉巴(公元前1750年衰亡)、摩亨佐·达罗等。
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小国家出现:
4、鼎盛时期: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古代印度地图
从材料中,你能看出古印度有哪些等级?你能不能排列一个顺序?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材料: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1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
婆罗门
刹帝利
吠 舍
首陀罗
梵 天
印度的种姓制度
祭司
贵族、武士、
官吏、国王
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
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婆罗门
刹帝利
吠 舍
首陀罗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和奴隶
祭祀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等级名称 社会阶层 从事职业 特点
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种姓制度虽已废除,在当今印度社会仍有影响。
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
1.佛教的创立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据说,他看到走投无路的乞丐、痛苦不堪的病人、暴露于荒郊的尸体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感到人生皆苦,于是下决心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道路。他离家修行,后来创立佛教,被尊为“佛陀”。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释迦牟尼
1.佛教产生的时间、地点、创始人?
2.佛教的教义是什么?
3.佛教宣扬“众生平等”的政治动机
是什么?
时 间:
地 点:
创始人:
公元前6世纪
印度
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
反对婆罗门教提倡的种姓制度
“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2.佛教的发展与统治者当局的关系
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由于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因此,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阿育王
印度佛教历史上最有名的护
法王,又称无忧王
阿育王时代弘法石柱狮子柱头,高2.1米,原柱高12.8米
《羯陵伽诏谕》(第13号岩刻诏谕)“天爱
喜见王灌顶第八年,征服羯陵伽,俘虏15
万人,杀戮10万人,死亡者又数倍于此,
深感悲痛与悔恨。”这使阿育王认识到武力
征服非真正征服,“达摩的征服乃真正征服,
依法胜,是最胜。”
阿育王在位时,大力扶持佛教,把佛教定为国教;组织了佛教的第三次大集结,确定了佛教经典(三藏:经藏、律藏、论藏);
在印度各地广建寺院、立石柱,宣扬佛法;致力于佛教的外传等。不仅使佛教成为印度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而且成为世界性的大宗教。
古代印度(公元前3世纪)
中亚
(公元前1世纪)中国
东南亚
朝鲜
日本
3.佛教的传播
藏传佛教的文化代表——拉萨布达拉宫
供奉在大雄宝殿的三身佛像
佛教文化
佛教经典
《大藏经》
《金刚经》
《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神咒》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华严经》
《佛说阿弥陀佛经》
1.如果你生活在3000多年前的古代印度,最有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
A.刹帝利与首陀罗因通婚受惩罚
B.成年男性公民商讨国家大事
C.国王至高无上,号令天下
D.众生平等,社会和谐
2.宗教的形成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如图信息相关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时间:公元前6世纪
地点:古代印度
人物:乔达摩?悉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