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要点梳理
一、课文内容概说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我国国土日益沦丧,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鼓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这种散播悲观失望情绪、混淆黑白的论调,是极其有害的。鲁迅就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写作本文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揭露。
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信心的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2.《怀疑与学问》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3.《谈创造性思维》由一个选择题入手,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的论证了什么是创造性的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希望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使自己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4.《创造宣言》文章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 错误观点,得出了时时、处处、人人都要创造的 观点,号召我们要用自己的汗,自己的血,自己的热情去创造。
二、单元字词汇总
1.字音字形
搽chá?? ?玄虚xuán? 省悟xǐng 渺茫miǎo? 倘若 tǎng ?
脊梁?jǐ?? 诓骗?kuāng? 慨叹 kǎi 摧残cuī 脂粉zhī
前仆后继 pū 诬蔑 wū miè 诓骗kuāng
程颐yí 譬如pì 腐草为萤yíng 虚妄wàng 盲从máng 停滞zhì
折叠zhé 便装biàn
汲jí 取 根深蒂dì固 锲qiè而不舍 孜zī孜不倦
崇拜chóng 伤痕hén 中伤zhòng 塑像sù 遁词dùn 哑口无言yǎ 鲁钝dùn 自暴自弃qì 走投无路tóu 玄奘zàng 懦夫nuò 屋檐yán 樵夫qiáo 豢养huàn 陡然dǒu 烟囱cōng 繁殖zhí 灌溉guàn
2.重点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省悟: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舍身求法:为了真理和正义而牺牲自己。
光耀:文中指光辉,光大。也可以指光辉照耀(多用比喻)。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就紧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摧残:(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汲 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行之有效:(方法、措施等)实行起来有成效。
持之以恒:长久地坚持下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哑口:像哑巴一样。
道统:是儒家传道系统的一种说法。
自暴自弃: 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暴:糟蹋、损害;弃:鄙弃。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离:离开。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三、文体常识。
驳论文
议论文是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表明作者见解或主张的文章。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伺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驳论文写作思路:(1)列现象,(2)示弊端,(3)探根源,(4)指出路。
四、作者作品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2.《怀疑与学问》选自《宝树园文存》,作者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3.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4.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五、文章主旨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针对当时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信心的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
2.《怀疑与学问》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3.《谈创造性思维》由一个选择题入手,阐述什么是创造性的思维,以及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希望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求,使自己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4.《创造宣言》文章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 错误观点,得出了时时、处处、人人都要创造的 观点,号召我们要用自己的汗,自己的血,自己的热情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