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2018部编)语文园地七 课件( 20张PPT )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2018部编)语文园地七 课件( 20张PPT )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16 21:48: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 读一读情景对话,我发现这些都是积累词语和句子的好方法,学会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水平。
概括起来是:①画出来,摘抄②分类摘抄③摘抄新鲜的,旁批感受④注明出处。我交流,我积累。读一读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读一读这些句子,我们可以概括成,“谁做什么,做得怎样”。 “得”前面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少数是形容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等等。直不起腰肩上的担子太重了,压 他喘不过气来练一练,学运用。我拓展,我积累。这样使用“得”的句子,我还采集了很多:
他高兴得手舞足蹈。
太阳光把大地晒得热气腾腾的。小朋友,你还积累了哪些带“得”的句子方法?读一读这些句子,通过加点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要注意句子的结构特点,才能更好地学习它的表达方式。本题的例句,有三个短句组成,后一个短句开头的词语与前一短句的结尾的词语相同,突出小溪、河流、大海之间相互依存的有机联系,语意相连,气势贯通,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叫顶真。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接着往下说。
(1)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晚会的灯光,由红变黄,黄变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色彩缤纷,真是美极了! 弯弯的小桥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河,弯弯的小河里有条弯弯的小船紫变橙练一练,学运用。蓝变紫 小朋友,观察上面的字,说说有什么特点?这里出现的字,都有撇捺。“及”“柔”“雾”“煤”“养”“奏”这六个字中,分别由两撇,又各不相同。这些字中的撇和捺要写的舒展,字形才好看。“奏”中两捺,将第二个变为“点”。我们在观察字形时,要注意笔画的变化,笔画的走势。如何写好“奏”字。 (1)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2)注意握笔和坐姿。
(3)做到撇捺舒展,字形优美。照样子,写一写。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0--756年 ,字少伯,汉族,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官至秘书省校书郎,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代表诗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从军行》等,有《王昌龄集》。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⑦始觉:才知道。注释: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诗意: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描写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的欢乐。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意: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诗意:延展阅读课件PPT谢谢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