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浪卡子县中学初一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藏浪卡子县中学初一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16 22:48:50

文档简介

西藏浪卡子县中学初一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奠定西周建立的重要战役是 ( )
A.阪泉之战 B.涿鹿之战 C.牧野之战 D.长平之战
3.商朝在我国历史上又被成为殷商,与这一叫法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盘庚迁殷 D.平王东迁
4.人们长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推恩令 D.行省制
5.文字是一种文化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6.清朝末年,有一个学者买了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发现上面有刻画符号,经研究这是一种古代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 ( )
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甲骨文
7.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出征。商王犹豫不决,通过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率军出征,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 )
A.龟甲或兽骨上 B.竹简或木牍 C.丝帛或麻布上 D.宣纸上
8.下列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铁器的普遍使用 B.秦国由弱变强
C.诸侯国频繁征战 D.周王室日益强大
9.春秋时期,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 ( )
A.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B.周天子的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
C.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 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
10.东周的建立者是 ( )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幽王 D.周平王
11.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称霸春秋的诸侯国,但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了,该诸侯国是 ( )
A.晋国 B.齐国 C.楚国 D.秦国


1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
A.秦国远交近攻策略的实施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C.实行了商鞅变法 D.重视水利设施建设
13.七年级某班正在召开以“诚信”为主题的班会。最可能被用作正面论据的是 ( )
A.大禹治水 B.卧薪尝胆 C.立木取信 D.三令五申
14.使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国的决定性战役是 ( )
A.桂陵之战 B.马陵之战 C.长勺之战 D.长平之战
15.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化水害为水利的跨世纪工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工程中,具有同样性质的一项是 ( )
A.都江堰 B.长城 C.大运河 D.赵州桥
16.下列哪一地方被称之为“天府之国”? ( )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成都平原 D.关中平原
17.商鞅变法中,把乡、邑聚合变成县,这一措施是 ( )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奖励耕战 D.统一度量衡
18.史明智同学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考砸了。爸爸说要“家法伺候”。爷爷慢吞吞的说:“这次考差了不全是坏事,知道差在哪里,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嘛。”其中爷爷的言论与我国古代哪一个学者的思想最为接近 (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19.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我国战国时期,提出“兼爱”“非攻”,反对互相攻伐兼并,残害生命的思想家是 ( )
A.墨子 B.韩非 C.庄子 D.孟子
20.战国时期各学派之间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 )
A.百花齐放 B.百家争鸣 C.罢黜百家 D.诸子百家

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2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__________。
22.东周分为__________ 和__________两个时期。
23.春秋时期经济上的发展体现在__________和牛耕的出现。
24.战国末期实力最为强大的是__________国。
25.孔子的思想后来由弟子整理成《__________》一书。







连线题(每线1分,共4分)
①烽火戏诸侯 A.越王勾践
②国人暴动 B.周幽王
③酒池肉林 C.周厉王
④卧薪尝胆 D.商纣王

列举题(每项2分,共10分)
列举商周时期我国青铜器的代表作品。(两项即可)




列举春秋时期的霸主。(三项即可)




简答题(共10分).
夏、商、西周三朝的亡国之君分别是谁?(3分)他们三朝亡国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分)





29.分析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4分)













材料分析题。(10分)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成汤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及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领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兼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一中的“卫鞅”指得是谁?“孝公”是哪国的国君?(2分)



根据材料二,请说出2—3条变法内容。(3分)






此次变法有什么样的意义?(2分)





32.从商鞅变法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