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课件(21张PPT)+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2.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课件(21张PPT)+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8-10-17 08:49:06

文档简介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主要内容及地位:
本节内容为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四节。主要内容是通过资料分析活动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前一节基础上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这一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灭绝。
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教学难点
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从知识方面来看,七年级的学生已能说出很多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和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但这些都是一些感性认识,对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认识还不足,同时对科学探究中有关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以及减少误差的方法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训练。
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来看,七年级的学生不喜欢枯燥的语言和文字,不喜欢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但乐于观察、富于想象,喜欢生动有趣的图片资料,更喜欢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和激情。
2、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制作课件,借助大量的丰富精美的图片资料,来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同时通过图片展示及资料分析活动,使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发展。
(2)改变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或学生枯燥做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通过组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小组展示等形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为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与自我表现提供更多的机会,为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条件。
?
三、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制作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课件,重点是收集表现生物适应环境的典型的生动的图片,为学生的资料分析活动提供充分的资料。
2、上课:
(1)从回顾上节所学内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入手,引出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的话题。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及教师通过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先思考再讨论,从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3)练习:思考和交流课后练习,完成实验报告中的实验习题。
(5)课堂小结和评价。
学生汇报自己本节的主要收获;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作小结,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加分鼓励。
?
课件21张PPT。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七年级捕捉蝴蝶适者生存 不适者被淘汰稚鸡北极熊1、利于避敌 2、利于捕食云豹隐藏蚱蜢蚱蜢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保护色迷惑尺蠖枯叶蝶 乌贼 植物的伪装外表形状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相似
作用:利于避敌、捕食 拟态别碰我!我可不好惹!警告:草莓箭毒蛙 珊瑚蛇黄蜂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作用:警告警戒警戒色保护色拟态警戒色这些呢?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的比较小组合作: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小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竹节虫不能完全适应还是不能!适应的相对性:适应—不适应小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同时又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总结: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是相对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