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 b p m f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 b p m f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17 11:24: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年级( 上)册(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
备课时间
9.21
主 备 人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9.25
授课教师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 题
汉语拼音b p m f
课 型
新授
课时分配
2
第 1课时
上课时间
项 目
内 容







知 识
能 力
学会声母b p m f ,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过 程
方 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认识声母的方法。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在情境中感受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
b p m f的正确发音
教学难点
区别b p的半圆位置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文图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一、??? 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认识声母。
1) 出示图,图上爸爸带小朋友去干什么了?
2) 对,这就是大佛的f,出示卡片,指着山坡,他们要去看大佛,必须先爬什么?
3) 对,这就是山坡的p,上了山坡,小朋友就想去摸大佛,这就是用手摸的m,(出示卡片),这个时候,大喇叭正在广播:请大家爱护公物,不要随便乱摸.这就是广播的b.
二、??? 教学发音
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口语语音,来体会声母的发音方法。
1)教学声母b,先让学生知道读音是“广播”的“播”;然后老师示范,老师带领大家练习发音;最后要求他们尽量缩短“播”后面的拖音,读得既轻有短,如此发出的音就是b。也可运用教材中的表音表形图教学,读音为“波浪”的“波”。
2)教学声母p,先让学生知道读音是“爬坡”的“坡”;然后老师示范,学生仔细地观察老师发音时的口形变化以及表示口形变化的手势;接着老师带领大家练习发音;最后气流要比发b强很多,如此发出的音就是p。
3)教学声母m,先让学生知道读音是“手摸”的“摸”;然后老师示范,发m时,双唇紧闭,气流从鼻腔流出,声带颤动。如此发出的音就是m。
4) 教学声母f,先让学生知道读音是“大佛”的“佛”;然后老师示范,发f时,上齿挨着下唇内壁,气流从窄缝中摩擦而出,声带不颤动。如此发出的音就是f.
三、读语境歌
指导学生练读语境歌,教学生练读:爸爸带我爬山坡,爬上山坡看大佛。大喇叭里正广播,爱护大佛不要摸
四、教学书写
先学笔顺,在进行书写。
五、作业
1)会读b p m f这四个声母。
2)会正确的书写

?
?
?
?
?
看大佛
?
?
爬山坡
?
?
?
?
?
?
齐读b
?
?
?
?
?
?
学生仔细地观察老师发音时的口形变化以及表示口形变化的手势,学会发音。
?
?
?
?
?
?
?
?
?
?
?
?
?
?
?
?
?
学生齐读语境歌。
?
?
?
?
?
?
学生书写
?
?
?








b p m f

?







书写的重点在于写字习惯的养成,写字过程中,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握笔姿势、写字时观察范字的习惯、按笔顺写的习惯、写完后检查的习惯、簿本的整洁等,这个过程的重要意义远远甚于字写得好与坏。写字的过程要比写的结果来得更重要。所以,我没有过于看重孩子字写得是否又快又好,而是十分重视学生写字过程中的一系列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一入学、初握笔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
?
(一)年级(上)册( 语文 )学科集体备课表
?
备课时间
9.8
主 备 人
主 备 人
所在单位
复备时间
9.12
复 备 人
复 备 人
所在单位
??
课?? 题
bpmf
课??? 型
?新授课
课时分配
2
?第? 2? 课时
上课时间
?
项??? 目
内?????????? 容
修改栏

?

?

?

知? 识
能? 力
读准b、p、m、f这四个声母的音,掌握发音方法,认清形,与单韵母组成带调音节拼读
?
过? 程
方? 法
读准b、p、m、f这四个声母的音,掌握发音方法,认清形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
增强汉语拼音形象化,增强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
教学重点
读准b、p、m、f这四个声母的音,掌握发音方法,认清形
教学难点
与单韵母组成带调音节拼读
教学、教具
(课件)
准??? 备
?1.字母卡片、带调音节卡片。(师生)
2.画有四线格的小磁力贴、配有课文插图的课件。(教师)
教 ??? 学 ??? 流??? 程
?
??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1.游戏《花儿朵朵开》,课件出示花朵图,学生认读花苞上的音节,每读对一个,花苞就变成一朵盛开的花。
2.教师引学:这节课我们用上一节课学习b、p的方法认识声母m、f。教师板书课题——m、f,学生齐读。
?
?
二、借助图画,学习m、f
1.学习m的读音。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思考: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游戏?姐姐藏在了哪里?(两个门洞后面。)
(2)课件出示m,认识的学生领读。
(3)教师根据学生认读时口形情况,示范读,重点强调:发m音时,先把双唇闭拢,把气堵住,舌后缩,气流从鼻子里出来,然后张开嘴,声带有些颤动。
2.记忆m的字形。
学生齐读儿歌:两个门洞m m m。
3.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基本笔画:右弯竖,学生跟着老师书空两遍,然后在四线格里仿写三个。
(3)教师范写,强调m占中格,注意左边和右边的门洞要一样大。
?
4.学习声母f的音。
(1)课件出示教材中山顶大佛的插图,学生观察思考:图中有什么?(山顶上有一尊大佛。)
?
(4)教师重点强调:上牙轻轻地放在下唇上,让气流从缝中挤出,摩擦一下发出音。
?
5.学习声母f的形。
(1)同桌之间交流记忆f的方法。
(2)课件出示儿歌:一根拐棍f f f,学生齐读。
6.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基本笔画,学生跟着电脑书空两遍,然后在四线格里仿写三个。
(2)学生观察书中字母f的笔顺,弄清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
(3)教师范写,强调第一笔在上格的三分之一处起笔,写到第三条线停笔,第二笔横写在第二条线下边略低一点的位置上。
(4)学生练习书写两个,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三、同桌合作,学习音节
1.教师课件出示mǎ、mō、mǐ、mù、fā、fó、fǔ七个音节,同桌之间一个同学拼读,另一个同学认真听,把有错误的地方纠正过来。
?
四、看图说话,学习生字
1.教师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了谁?
预设:图上画了爸爸、妈妈,陪着小女孩玩儿。
2.教师出示“爸爸、妈妈”词语卡片,学生个别读,男女生对读,开火车读。
3.识记“爸、妈”两个字。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爸爸”“妈妈”两个词语第二个字读轻声。
4.练习说话:你的爸爸、妈妈在家里喜欢做什么?
五、学习小结,课后激励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四个声母家族的朋友,它们分别是b、p、m、f。同学们学习的可认真了!回家以后读给亲人听,好吗?
2.放学回家以后,把你学会的拼音儿歌说给爸爸妈妈听。爸爸妈妈一定会夸奖你是一个聪明的好孩子。
?
?
设计意图:人的初次记忆,只能在脑海中停留1~2天,再次记忆,也只能停留15天左右,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去看,去记,才能牢牢地把知识记在脑海中。开课伊始,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引导学生复习,可以唤起学生认读音节的兴趣,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加深对旧知的印象,也为进一步习得m、f与单韵母组成音节拼读方法做好铺垫。
?
?
?
?
?
?
?
?
(4)学生根据教师讲解,抓住要领自由练习读m,体会发音方法。
(5)学生开火车读m。
?
?
?
?
(2)学生观察书中字母m的笔顺,弄清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几笔写成,占什么格?
?
(4)学生练习书写两个,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
?
(2)学生借助“佛”的音练习读读f。
(3)指名认读f。
?
(5)学生根据教师讲解,抓住要领自由练习读f。
(6)学生开火车认读f,教师个别指导。
?
?
?
?
?
?
设计意图:拼音字母是抽象的表音符号,缺乏具体的内容,学起来枯燥无味,儿童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教学中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形式如图画、儿歌等,学生在由读到写的学习过程中,轻松自如,使学习过程快乐而富有情趣,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
?
?
?
?
?
?
?
?
2.指2~3名学生领读七个音节。
3.学生赛读、开火车读七个音节。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音节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此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两拼音节拼读方法,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新内容,在说话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
?
?
?
设计意图:色彩丰富的图画,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熟悉的生活情境,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借助图画,降低了汉字的抽象感,增强学生识字的愿望。
?
?
?
?
?

?

?

?

?
?
?
?
?
学习声母b、p、m、f时,因为大部分学生在学前班都学习过汉语拼音,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读准音,但是口形、发音位置不是很标准。课堂上,通过反复示范让学生认识发音方法。多种形式练习让学生体会发音的要领。如用白纸摆在口边发b、p两音,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到b、p发音时气流强弱的对比。在记忆形状时,只有个别学生b和p分不清楚,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区别b和p,学生们兴趣极高,有的说“像个6字bbb,9字反写ppp”,有的根据半圆的方向说“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记住b和p的形状,我引导学生用打手势的方式(用自己的大拇指和食指做出b和p的形状)加强记忆,还有的学生用左手直接表示,左拇指朝上bbb,左拇指朝下ppp。学生的方法比我的更形象,好记,值得我学习,这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左手时就会想到b、p的区别。那几个读错b、p的孩子很快认准了b、p,孩子们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