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写作指导第三讲:飞跃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写作指导第三讲:飞跃课堂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02 19:3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讲 飞跃课堂
导  写
课堂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因为:
课堂是文化承传的圣地,
课堂是知识播种的殿堂,
课堂是才能生长的沃土,
课堂是托起太阳的海洋。
总之,课堂是梦的故乡。学子在老师的培育下,生梦—践梦—圆梦。国家在一代代学子的梦中强大,人类在文化的接力梦中进步。
所以:
未能进入课堂者,无论是因为年幼,还是因为耽误,或是因为错过,都会在梦中向往课堂,羡慕从课堂出来的人。终生不入者,则会为之抱憾终生。
正在亲历课堂者,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或是大学,在享受课堂的同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知足,会憧憬更美好的课程、课堂。
已经走出课堂者,无论是平凡,还是伟大,也不管是短暂,还是久长,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起课堂,想起老师,并为之魂牵梦绕。
经营课堂者,无论是初上讲台,还是将别讲台,或是半路上讲台,都会在越教越不会教的自励中思考着变革,有着做不完的课堂梦。
管理课堂者,无论是校长,还是各级领导,或是专家学者,凡是负责任的,无论哪朝哪代哪国哪邦,无不立足科教兴国,擘画课堂,寻求教育的理念、制度、科目乃至方式、方法的整体适应性,延续着教育强国之梦。
由此,围绕着教育这个大话题,“飞越课堂”就有了广阔空间,你可以尽情驰骋你的梦想,挥洒你的笔墨,施展你的才情。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要把握好。
一、立足“课堂”,突出“飞越”
综上所述,“课堂”是一个集合概念,实为教育的代名词,或者说是教育的视窗、教育的落脚点、教育的着力点、教育的生长点。写作时一定要注意落在与课堂相关的教育上,但又不能仅仅局限在狭义的“课堂”学习上。“课堂”只是表象,个中透出的理想信念、理念价值、智慧情趣、文化艺术等精神性的东西,才是课堂的灵魂、课堂的真谛。停留在现象描述上,那不是本文要写的课堂。课堂是时代的标杆,与时俱进,使课堂永远流淌着鲜活之水,这是本文构思时必须突出的东西。“飞越”是一个文学化的描述,其真谛在于超越课堂现实,放飞自己的畅想(包括想象、联想)与情怀(包括理想、企盼),以梦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独特视角、独到发现、独立思考、独创情景,展示自己的才情。也就是说,本文重在考查我们身在课堂,有无观察教育、思考教育、设计教育的意识和独立智慧、独立精神,亦即综合素质。梦的超现实色彩,其实是理想色彩,其根在现实,文章须立足现实的某一缺憾,以自己的理想愿景,呈现出自己的创造弥补。拘泥于现实的记录,或是感受,再充实生动,那也没有“飞越”,重心自然不当,主题当然不明。实切虚出,以虚(梦想)写实(期盼),应是本文的一个特色。
二、小入大出,生活化呈现
“课堂”又是具体的,尤其是课堂风景线的呈现、课堂人物的素描、课堂情怀的寄托,须靠点滴的事实说话,须用细微的形象表达。比如,课堂情境的一起一落、课程教材的一环一节、课堂人物的一颦一笑、课堂点拨的一招一式、课堂问题的一得一见、科目设置的一点一滴、体制改革的一计一策、教育理想的一叶一花等等。涉及新课改的一些核心价值观,更需细微。例如以生为本,只有归位于学生的本色、本能、本性三个落脚点,才能真正落实。也就是说,梦是具体的。梦的尽头虽然宏大,但呈现必须是具体的画面。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的思路:
梦的目标宏大缥缈:
追求自由、平等的伟大理想。
梦的呈现由远及近,细微生活化地展现:
为什么要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因为宪法虽赋予了,却一直没有兑现,再拖延,有大患。
怎样去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要用理性的姿态、文明的方式,摒弃鲁莽乱来。
自由、平等的愿景就在眼前:
地位平等——奴隶主的儿子与奴隶的儿子在一起。
地域平等——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都展现笑颜。
种族平等——黑人与白人和睦相处共携手。
生活化的再现,细微温馨,容易入情入理,写出诗情画意,富有梦的魅力。切忌停留在喊口号、贴标签的空洞表达上。
三、形式多样,扬长避短
飞越课堂形式多样。
就取材而言,可从教育体制上放飞梦想,可从科目设置上放飞梦想,可从课堂魅力上放飞梦想,可从课堂问题思考上放飞梦想……古今中外任飞翔。
就体裁而言,可以用议论形式建构你的梦想,可以用小小说形式描摹你的梦想,可以用散文形式呈现你的梦想……多种文体任选择。
就表现而言,可层层说理,借严密的逻辑力量服人;可融情于叙,借情感的力量动人;可描绘画面,借助排比、比拟、反复等修辞手法和短句的力量,汪洋恣肆,尽情挥洒。
无论选择什么形式,都要扬长避短。选最熟悉的写,选最有感触的发;选最擅长的文体,选最娴熟的技法,选最清新的语言。切不可盲从他人,贪大求高。
飞越课堂贵在飞动,包括思维的飞动、文采的飞动、激情的飞动。梦是斑斓的、狂放的,年轻人要敢做大梦,敢表达。做大梦,其实是担大任;敢表达,梦才能飞起来。
年轻的朋友们,你们长期沉浸课堂,对教育最有感受,最有发言权。请调动你们独立发现的慧眼,展开你们理想飞翔的翅膀,大胆抒写你们的课堂梦想吧!
或许,你们今日的梦想,就是共和国明日教育的蓝图,抑或就是你献身教育的牵引、谱写辉煌的发端。
经  典
一.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蔡元培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同校。诸君多自预科毕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既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己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营营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堂,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己潜修。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二曰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无虞缺乏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日长,随时再为商榷可也。
  [借鉴]
蔡元培是我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革命家、教育家。他虽脱胎于封建科举制度,是光绪年间的进士,但却彻底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教育,主张教育救国,以新的民主思想和现代科学知识开启民智。蔡元培在本文中对学员提出了三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和敬爱师友。这也是他最早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系统的教育梦想。作为近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和新式教育体制的开创者,蔡元培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而他主管下的北京大学则成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本文虽无“梦想”二字,但在当时来说这些都是梦想。时至今日,有的依然还是梦想,比如“谨严品行”“一己潜修”等。另外,作者在德国的见闻感触,也进一步丰富了他的教育梦想。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二.创造宣言(节选)
陶行知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最高的造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其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笨人借恋爱之名把爱人造成丑恶无耻的荡妇来糟踏,糟踏爱人者不是奉行恋爱无上主义,而是奉行万恶无底主义的魔鬼,因为他把爱人造成魔鬼婆。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它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菲狄亚斯、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Lesseps)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卡尔(Pascal)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割草的也可以一变而成为种树的老农,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幼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着雪亮亮的镰刀天天来,甚至常常来到幼苗的美梦里。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当你看见满山的幼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的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啊!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借鉴]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他于1914年赴美国留学,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回国后致力于教育救国之梦。本文是他教育救国之梦的宣言,即培育创造之梦。他深知,一个缺乏创造精神的人难以自立,一个缺乏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自强,这是育人的核心理念,也是强国的教育战略。对此,人们总是口是心非。陶先生以诗人的激情与想象力,逐一推翻了种种不能创造的借口,得出了“处处”“天天”“人人”都可以创造的结论。他对创造型人才及其培育思路和方法,作了形象而深刻的阐述,并以“幼苗的美梦”为喻,热切呼唤着创造之神“回来”,进而呈现出一派“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美好前景,给人以信心和期待。
习  作
一.梦想教育的伊甸园
华东师大二附中 孙登辉
又到了即将高考和中考的紧张时期,面临考试的同学们较往常更忙碌。我去年经历了中考,两年以后又将面对高考,身为考试大军中的一员,在这个季节感悟颇多。
上学有十年了,有关减负、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的声音不绝于耳,有关部门的文件一张张地下达,但却没感受到什么实质变化。正如所流传的“素质教育越喊越响,应试教育越抓越紧”,现在的小学生身上的课业负担比我当年还要重得多,怎么会这样呢?因为应试选拔这台大机器仍在加速地运转。根本制度得不到改革,其他做法都是徒劳。
应试教育的出现有它的必要性。因为人多,教育资源有限,我们只能用考试这种似乎相对公平的方法去决定由谁先去占有这些资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现有教育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在高考这根大指挥棒下,学校、老师、家长、学生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升学。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考更高的分,上更好的大学。而社会的价值取向也只是单纯地依据文凭,似乎只有考上大学的才是有用的人才,考不上大学甚至重点大学的就没有前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试教育想不生存下去也难了。
学生只为分数而学,完全不知学习的意义,不知自己究竟为什么而学。有很多家长和学生,只追求考个更好的大学,却没有理想;只注重眼前的分数,却从来不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不知道追求的目标。
应试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内容,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个性单一、无创造力的学生。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学生为了考试也只注重吸收现有知识,没有动力去作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这恐怕也是中国出不了诺贝尔奖得主的重要原因之一……
于是,我一直有一个梦想,梦想教育的伊甸园。在那里——
充分尊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每个学校可以有自己的办校特色,可以指定自己的教材和课程,而不是某些教育行政部门垄断教学资源,诸如分配生源,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使用统一的教材,上统一的课程,安排统一的考试,让学校、老师、学生都围着高考、中考、统考团团转。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是成天想着应付什么样的考题,而是知道自己究竟想学什么,自己的特长是什么,有兴趣和动力去学习。摆脱了高考的束缚,老师们也能把目光放得更长远,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从授鱼到授渔,使知识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考试和招生分离,还招生自主权给学校。学校的校长和老师对教育的理解会比行政部门的官员好,他们自己制定招生标准,有利于吸收合适的人才,办出学校自己的特色。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合适的天地里,也能得以充分发挥。
教育选拔价值取向多元化,不以考分论英雄,而是以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为参考条件。这样,社会观念转变了,人们便不再把上大学作为唯一的出路,专业学院乃至技工学校也将被广泛重视,培育的专业人才将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
按教育的规律办教育,让懂教育的人搞教育。教育摆脱了功利的诱惑,而不再是某些人升官发财的抓手;专心育人,而不再是制造考试的机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而不再有地域、户口、地位的不公。每当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官员的孩子与百姓的孩子,都市的孩子与乡村的孩子,凭着同等的条件,享受同等的待遇,手拉手,一同欢笑于校园。那是一幅多么和谐美好的图景啊!
想起邓小平爷爷的一句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于是,我今天就有个梦想:
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既已势在必行,我梦想全社会都朝前看,舍小取大,齐心协力,胆子再大些,步子再快些,让强国惠民的教育伊甸园早日呈现!
 [评点]
  本文从课堂透视教育体制,切中了教育中一直难以解决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应试教育,抒写了梦想中的教育伊甸园。既有必然性的客观认定,又有前瞻性的主观展望,分析较客观,展望很合理,我以为这是可贵的。梦想飞越的层次清晰:为什么梦想—梦想是什么—眼前想的是什么。前后互动互补,层层推进,写得充实。梦的描述与梦因紧密呼应,教育平等的生活画面畅想,尤为动人。引邓小平的话生发作结,突出了一个学子对教育改革的热切期盼,同样可贵。倘若梦想呈现的诗情画意再多些,效果会更好。
二.梦想中的课程与教材
华东师大二附中 岳圣豪
飞越课堂,遥远地,我看见在柏拉图学院的花园里,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指着一朵美丽的花,辩论着这可爱的芳香的存在;我又仿佛看到佛祖与众弟子悟道,佛祖不语,只是拈着一朵花,笑了,众弟子不解,唯有迦叶会心地一笑。恕我驽钝,不能解其中三昧,但让我心动的是,如果能把这两节传说中的完美的课搬到现实里来,那该多好!
这又让我想起传说中的另一节著名的课。某晚,月光皎洁无瑕,清风拂面爽人,有两人结伴而行,秉烛夜游,雅兴之余,来到一私塾之外,数童子灯下夜读,书声琅琅。其中一人感慨,少年光阴当珍惜如此。另一人连连摇头说道:“不见得。”此君诧异,问其何出此言?彼君对答:“他们读书那是有口无心,因为看不见有读圣贤之书的逼人的光芒。你看角落里的那位,那才是心无二致。”
先忽略那个认真的童子,纵向比较一下,都是传说中的课堂,怎么“课堂效率”相差这么大?
也许是氛围不同吧!你看柏拉图那里,是一种讨论的互动的方法,诞生了数位闪耀着璀璨光芒的哲学家;佛祖那里,是带有启发性质的方法,让多少凡人修成正果。而在这个私塾里,却是一味地死读书,填鸭式的教育,就像小和尚念经一般,怎么会有效果呢?看来,理想的课堂,应是一种老师带动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感悟的课堂。
 课堂的风景,很大程度上由教材课程决定。因为教材是蓝本,课程是依据,教师与学生必须按教材与课程行事。从长远的角度看,教材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迂腐陈旧的教材包容的内容太少,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急功近利的教材,只能败坏孩子的精气神,让他们从小就接受了作秀功利的熏陶。脱离青少年认知与心理接受实际的繁难教材,诸如竞赛类的艰深内容,类似于折磨人的游戏,简直是浪费学生的时间与天赋。遗憾的是,我们往往以高出欧美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而自豪,而不去真正反思为什么人家的教材那么浅那么少,而人家的创新型人才出得那么多那么精。
那么,在我眼里,理想的教材是什么呢?回到柏拉图的故事里。据传,在柏拉图学院中,学员们阔谈着哲学、美学、神学甚至几何,这里成长出亚氏这样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真正理想的教材,并没有严格的学科界限,没有繁难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身都无用的知识,没有频繁的考试,更没有一切看分数的功利比拼,而是包含着一种可贵的人文科学精神,充满着快乐的探索机遇,凝聚着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在这样一本教材的教学总纲上写着:为了培养有理想、有志向、有道德、有人格的学生!在这样的课程考核标准上写着:做人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永远是第一位的!
忽然回想起了周总理那句荡气回肠的肺腑之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它曾感动了多少国人!我想,理想的教材,理想的课程,就应当能指引学生去找寻一把钥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骄傲地呐喊出周总理的话。
  [评点]
文章穿越时空,紧扣“飞越”,从几千年前的一次令人陶醉的课堂引出,然后对照另一课堂,评析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并以事实证明。接着顺次转入文章的中心——教材与课程的话题,从迂腐不切实际、功利不图久远、繁难不便实用三方面,层层剖析了教材一直存在的弊端。由此深入文章的重心——教材与课程建设的梦想,回扣开头素材,由最理想的课堂引出最理想的教材与课程情景,缺憾与补憾,紧密呼应。结尾落到周总理的名言上,进一步深化了教材与课程的目标指向。
练  笔
1.题目:我的课堂,我的梦
  导引
围绕自己的课堂观,抒写自己的教育梦想。可以魂牵梦绕过去的课堂,写梦中的老师、梦中的情景、梦中的感动;可以畅想未来的课堂,写志在课堂的理想信念、未来课堂的规划设计,包括国内国际支教等志愿梦想;可以写未来教育的变革梦想,包括体制的、管理的、评价的、教材的、教法的、学法的。科教兴国是国家战略,有志于献身教育,理当预先规划自己的人生。
2.题目:未来课堂畅想曲
  导引
立足课堂,展望未来,畅所欲言,抒写你的教育梦想。可以是理念的,可以是操作的,可以是评价的;可以是制度方面的,可以是教材教法方面的,可以是微观互动方面的。具体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要抓住当下教育的缺憾,有的放矢;二要结合国情,研究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具有前瞻性;三要实事求是,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可行性。另外,在语言表达上要有激情,有想象,有描述,有起伏。
w.w.w.k.s.5.u.c.o.m
www. ( http: / / www.21cnjy.com / )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