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卷Ⅰ讲评

文档属性

名称 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卷Ⅰ讲评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9-02 19:5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2张PPT。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卷Ⅰ解析
湖南省炎陵县第一中学 吴洪波
2009年8月4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菁华 (qīng) 宁可(nìng) 冠心病(guān) 翘首回望(qiáo) B.吐蕃(fān) 庇护(bì) 歼击机(jiān) 呱呱坠地(gū) C.请帖(tiě) 梵文(fán) 发横财(hèng) 按捺不住(nà) D.链接(liàn) 创口(chuāng) 倒春寒(dào) 拈花惹草(niān) 【答案】D 【解析】A.菁华(jīng);B.吐蕃(bō);C.梵文(fàn)。【考点】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
【思路分析】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涉及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其中多音字可以通过记少推多(如“呱呱坠地”仅在此处读gū)、区别口语和书面语或区别词性、词义(如“冠心病”,“冠”,帽子(名词)/“冠军”,第一)。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B.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D.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明日黄花。【答案】B
【解析】A.寻根究底:寻找根源,追究底细,弄清来龙去脉。 B.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应用对象应该是人,不能用于修饰“时代”等,这里用错对象。 C.崇论宏议:崇,高;宏,大。指高明宏大的议论或见解。D.明日黄花: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考点】考查成语的选用,能力层级为D级。
【思路分析】成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适用范围和对象(如“明日黄花”、“春秋鼎盛”)是否准确,感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B.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总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为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们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D.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答案】C
【考点】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A项“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暗换主语造成搭配不当,原来的主语是“甲型流感病毒”可在后一分句“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的关联词“如果”前加“我们”。B项缺谓语导致“学”与“活动”不搭配,应该为“开展学雷锋活动”。 D项语序混乱或句式杂揉,将“为期两天”提至“这次”之前作定语,或将“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改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意见交流”。
【思路分析】辨析语病除要掌握《考试大纲》里规定的六种病句类型外,还应注意句中可能出现的标志词:两面词、否定词、数量词、代词、关联词和并列短语等等;考生可采用提取主干法(如B项)、语感审读法(如D项)来初步判别。4. 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 。 , 。 , ,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①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②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③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④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⑤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⑥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③②①⑥⑤④ B.③⑥⑤②④①
C.⑤④①③②⑥ D.⑤②④⑥①③
【答案】B
【考点】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析】首先确定③应该作为首句,可以衔接“狗勇敢而又聪明”,是作为“勇敢而又聪明”的例子。而⑤不能首句的原因是⑤句对全文来说,话题转换太唐突。因此排除C和D,“这种天赋”明显是指狗的听觉与嗅觉,并且“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天赋”应该还有下文,所以④不能做结语,进而排除A。
【思路分析】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如本题也可以这样思考:③⑥照应前文“忠义、勇敢”,⑤②照应前文“聪明”;注意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④中的“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指代的就是前文③⑥⑤②的内容;①照应后文“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做到话题一致、中心一致、色调一致,使句序合理,衔接与呼应自然;注意用排除法。5.下列解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 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形象,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答案】D【考点】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与及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D项“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错。原文在第三段:“‘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另外,前后分句也没有因果关系,并不因为拥有斧钺,所以才用“王”字表示军事首领。该项曲解文意且强加因果。
【思路分析】解题时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认真仔细的通读全文。结合重点词语、重点句子仔细推敲,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观点。6.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的权利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权利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B项信息源在第三段:“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说法过于绝对,属于以偏概全;“最高统治者”不等于“军事首领”,且两处均属于无中生有。
【思路分析】解答此题时应先根据选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进行判断。要注意命题者往往不会直接取用文中的某一句话,而是整合相关的几句话。这些内容往往隶属于不同的句子(句群)或段落。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殿王室的遗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利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它的字形结构的。
【答案】D【考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 D项:有效信息在文末和第二段末,注意段末 “这”的指代意义应该是“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这个时代距离许慎太遥远了”,吴其昌的正确解析就是对这一推断的否定。该项偷换概念或强加因果。
【思路分析】推断的前提是要熟知文章的内容,准确地找到文中的已知信息,然后提取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推断时忌混淆已然和未然(已经/将来),可能和必然(大概/一定),部分与整体(个别情况或特例/全部,都)等等,还要注意主客颠倒、强加因果等等。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 堪:忍受
D.动之军法从事?? 动:招致
【答案】D
【考点】主要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D项“动”,总是,常常。
【思路分析】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9.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常为诸县之最??????? ②皆歔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未尝辄敢出门??????? ④诣阙请留德深
⑤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答案】D
【考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析】排除法,①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排除A、B;③ “未尝辄敢出门”是滑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故排除A和C,而④“请阙留德深”显然是表明百姓爱戴,且⑥“乃断从贵乡”的主语是两使,不能说明百姓爱戴。
【思路分析】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时作此类题目较简便快捷的方法。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魏德深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答案】C
【考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析】C项“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
【思路分析】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和“曲解意思”的干扰。此类题目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或两个人物的是混在一起,或把属于这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答案】⑴(赵君实)与群丞元宝藏互相往来,结交密切,先后来到馆陶做令长的人,没有不受他们指挥差遣的。
⑵馆陶境内的老百姓,全都悲伤乃至下泪,于是跟随他到贵乡居住的有几百家。【考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
【解析】本题涉及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
第(1)句的“令长”“ 指麾”“者”各1分;大意2分。
第(2)句“众庶”“合境”和“从”各1分;大意2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4分)
计分细则:答出水乡景象给1分,每答出两处景物给1分,以此类推,给满3分为止。⑵这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括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士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这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4分)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 子曰:“知者不惑, , 。”(《论语·子罕》)尔来四万八千岁, 。西当太白有鸟道,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
(2)屈心而抑志兮, 。 。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羽扇纶巾,谈笑间, 。 , ,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答案】(1)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不与秦塞通人烟 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 (2)忍忧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考点】考查对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层级A。
【解析】考生在日常学习之中加强记忆,不仅对一些必背语段要熟练掌握,而且可外还得适当延伸。(1)句中注意“峨嵋”“巅”“崩”“摧”等字的写法。(2)句中注意“攘诟”“樯橹”“灰”等字的写法。
14. 【答案】(4分)第一问:戈壁滩环境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考点】考查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和归纳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15.(1)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好象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考点】主要考查理解文中主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16.(1)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2)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3)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考点】主要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17.(1)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2)1)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与沙漠地貌之间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2)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3)通过对天然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4)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考点】考查鉴赏文章得表达技巧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能力层级为F级。 18、【答案】③处的“她”改为“小芹”,⑤处的“她”改为“三仙姑”,⑥处的“她”改为“小芹”,⑦处的“小芹”改为“她”。
【考点】考查正确运用词语(人称代词)及语言的连贯,能力层级为D级。19、【答案示例】①展开的书点明读书月活动,②书页弧度和中间的圆点正好组一只眼睛暗示读书,③两本展开的书正好组成S代表“沈”,④中间的圆点也可象征“阳”字。【答案示例】该标识以“书”和“沈阳”的首写拼音字母为设计元素,体现活动的主题与地域;翻开的书和两书交汇处的眼睛,对“开卷有益”作出微妙表达。
【考点】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和扩展语句。
20【答案示例】技艺是捡不来的,有无水平,看你怎么锻炼;成就是抢不来的,有无功业,看你怎么勤奋;荣耀是是哭不来的,有无地位,看你怎么拼搏。
爱情是买不来的,有无真心,看你怎么灌溉;幸福是购不到的,可否如意,看你怎么呵护;永恒是唤不出的,能否长久,看你如何浇铸【考点】主要考查仿写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思路分析】仿写的三个句子,要前后相联,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内容积极健康。注意例句形式“…是…,有无…,看你…”,要形成排比;内容上有选择的表达意味,“工作”“ 业绩”“ 前途”有递进。
学习是急不来的,有无进步,看你怎么拼搏;成绩是偷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梦想是抢不来的,有无桥梁,看你怎么探究。(黄华丹)
【评析:符合题目要求,较好】问题①三分句不构成层进关系:成绩——梦想——友谊。②照应不当:健康是等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如何安排。③动词谓语重复:机遇是等不来的……成功是等不来的……经验是等不来的。【考点解析】
2009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是材料命意作文。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出的不错,既贴近我们每个学生的实际,又和我们国家社会的实际息息相关,命题的开放性和含蓄性都确保了学生们有话可说,同时又有一定的区分度。类似这类的高考作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读懂材料,画出关键句;
2、联系生活实际,选出最佳角度;
3、运用辩证原理,紧扣关键句立意。 ★从审题上说,我们首先可以区分两个角度:
兔子、小狗、小龟和小松鼠这是一类,培训班教练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 是一类。
兔子 小狗 小龟和小松鼠象征正在成长的生命个体,具体可以说是我们青少年。
培训班教练野鸭 评论家青蛙 思想家仙鹤象征社会,学校,家庭等。培训班教练野鸭说:强调后天的努力。很显然他没有看到,先天条件的制约,没有准确的给受教育者定位,没有因材施教。
评论家青蛙强调的是扬长避短,看到了优胜劣汰的关键。但很显然,他没有意识到,生活中“一招鲜”有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看法也不全面。
思想家仙鹤能够比较全面的看问题,看到了受教育者先天条件的制约,不盲目的模仿,不回避努力的因素,同时强调了兔子广泛的学习,多掌握适合自己的生存本领,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条条大路通罗马。既强调了奔跑的生存本领,同时,又要多创造发现掌握适合自己的本领。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白,你可以站在社会,学校,家庭这个角度谈如何培养年轻人,如何既发挥受教育者的长处,同时又要多了解 发现,孩子的生理特点 个性特点,帮助孩子培养更多的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的技能,因材施教,作智慧的引路人。
总之,审题要全面,立意要周到深刻,从文体上看写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文体应该都可以出彩,但文体必须明晰,结构必须清晰,不能写成四不像作文。说说下列立意切题的程度。
①学得太多也是一种负担
②我的青春谁做主
③唯我独尊
④让我自由
⑤路,不知一条
⑥了解长处和短处,找准位置
①—④偏离题意⑤—⑥基本符合题意⑦了解长处短处,找准位置
⑧应扬长避短

⑨社会需全能型人才
⑩因材施教,发挥特长
⑾既需全面发展,更需个性发展
⑦—⑧符合题意⑨—⑾切合题意记叙文:记发挥强项(数学)补弱项(语文)的甜酸苦辣,表现“在平衡发展的基础上求个性发展”主题,观点与有现实指导意义。
不妥之处:套写改写材料,写乌龟和兔子挖洞比赛,揭示“各有所长”的道理。【满分佳作】 因材施教,发展自我???????????? ??? “因材施教”这是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思想。成功需要汗水需要付出,但更需要对学习主体客观的分析与了解,扬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 兔子是短跑冠军不会游泳,这是由它先天条件决定的。而鸭子教练却逼着兔子、松鼠学游泳,功夫费了不少,但成效却不大!自己却还不明原因地而嚷嚷“成功的90%来自汗水。加油!加油!”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例子,试想,如果那只兔子不但没有学会游泳,反而把跑步的本领也给忘了,那又该怎么办呢 ?
?? 有一篇文章曾写道:“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太嫩的竹子质地过于松软,无法吹出悠扬的笛声来。但他们不是没有用了,它们还可以发挥自己柔性强的特点,还用做编竹席的材料!”倘若非要嫩竹做笛子,那想必是费力不讨好,别说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那样勾起客居者的思想(乡)之情,恐怕是自己自娱自乐也显它声音太艰涩难听了吧!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材施教,辩证客观地看待人和物,而不是一个模板育人办事,这样才能突出每个人的个性,使其成为自己领域中的“爱因斯坦”、“毕加索”,而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人!??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客观地分析我们的潜能,我们才能实现飞跃!最近一段时间,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是否文理分科。我想:作为一个学生当然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望。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个人爱好不同,目标和愿望不同,因此很难实行一个模板的教育方式。让热爱文学、醉心于诗词歌赋的文学少年整天沉浸在物理、化学艰涩难懂的公式中,让精于严密推理的明日科学家整天哼吟着散发着发散性思维气息的散文长诗,这是多么难以想象!就像非得让陈景润写抒情诗,让李白研究数学公式一样,最后只能一心期望,终归要破灭! 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个性。“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扬长避短让我们都成为自己世界的“爱因斯坦”。 [简评]: ??? 这是一篇从2000份试卷中挑出的一份高分作文。属于标杆作文一号卷,内容20分,表达19分,特征19分,总分58分。作文标题旗帜鲜明,符合题意,中心突出,语言流畅,引用恰当,内容充实,结构严密,说理透彻,文面整洁。善于联系实际,在“不是任何竹子都能做成笛子”和“是否文理分科”两段细致分析,强化观点,美中不足把“思乡”错写成“思想”。作文提纲(示例)一、紧扣材料,提出论点:因材施教,发展自我。
二、运用比喻,联系实际,论证论点。
1、突出个性,成为名家(内笛的比喻)
2、发展个性,实现价值(文理分科事例
三、总结全文,强调论点。写提纲存在的问题1、中心论点过长、过散,不简洁,不集中;
2、论点与论据不统一(用男人喜欢夹鱼头给女人吃的事例,证明“学会取舍”的论点,且论据不典型,立意不当)。 学会了阅读和写作,走出校门,就有了时时用得着的工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