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件(8份打包)语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课件(8份打包)语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17 18:02:29

文档简介

写作 话题作文
1.创设良好的作文情境,努力挖掘身边的生活素材并使之转化为写作的题材。
2.学会敞开自己的心扉,抒写自己的真情,倾吐自己的心声。
3.在交流讨论中学会选取写作素材、运用适当的抒情方式进行创意性写作。
请以“平等”或“和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
1.围绕话题深入思考,弄清话题的含义,形成对话题的认识,选择写作的角度。
2.文章立意要积极向上,内容健康。
3.无论选择哪一种文体,都要符合这种文体的要求。
4.在写作过程中要紧扣话题,不能偏离、转移话题。
5.写诗歌,不少于8行。写其他文体,不少于700字。
“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进行选材而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它是一种开放的作文形式。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只提供一个话题,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同学们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
1.选好文体。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同学们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同学们有选择文体的自由。
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后,就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摘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
2.缩小范围。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的限制,给了同学们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同学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
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种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
3.拟好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话题作文需要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让人“过目不忘”。
4.善于联想。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同学们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多方位地展开联想,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比如话题“风”,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你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你可以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金庸热”、“韩寒热”等等;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等。
5.写出新意。写话题作文时,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独特的感悟,不人云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选陈题旧话;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平铺直叙,波澜不惊,语言上要有独到的魅力,不平淡无味。
和谐之美,美在友善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①
①引用荀子的话作为题记,内容贴切,形式新颖。
在加拿大,野兔经常到居民的家门口观光,却不怕人们接近;野鸭大摇大摆地横穿马路,汽车都要停下来让着它;松鼠窜到人的跟前,没有人
会伤害;天鹅、野鸭飞到游人跟前,游人会耐心地给它们喂食,天真活泼的儿童与之一起玩耍……看到此情此景,你一定会惊叹人类与野生动物友善共处的和谐之美!②
②开篇由加拿大人与野生动物友善和谐共处的事例,鲜明地揭示出文章的主题。
其实,和谐无处不在。大到宇宙中的星球,小至万物都以不同的风姿勾勒出和谐的画面,让每个生
生灵都不会感到孤独。
③过渡句,承接上文物的和谐,启示下文人的和谐。
物犹如此,何况人呢?③
历史上,蔺相如以友善对待廉颇的傲慢无礼,最终感化廉颇“负荆请罪”,使赵国虽小而无人敢犯;清代宰相张英对邻居“再让三尺又何妨” 的友善,成就了“六尺巷”的美谈……友善,让人们胸襟开阔,气度
非凡。
④列举历史上有关和谐的故事,论证“和谐之美,美在友善”的观点。
友善是事业成功的阶梯。曹操厚待关羽,换取了华容道上关羽的舍命相送;华盛顿主动原谅政敌的拳脚之仇,换来了佩恩对自己的狂热崇拜……这些友善之举,这些包容之习,将障碍化为了依托,成就了伟业!④
生活中的友善,萌发于伸手之间,绽放于微笑之中。一句关爱的话语,一次不经意的让座,一次随手关闭水龙头……美好的善意,博大的爱心,构筑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板凳妈妈”许月华、17年茶楼“卖唱”养育6名孤儿的老艺术家王宽、邓州“编外雷锋团”等一批批助人为乐的模范个人及群体,让友善美德发扬光大。他们的
⑤罗列生活中的友善之举,证明友善之美。
爱与付出,让贫病幼弱者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在全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⑤
当然,我们身边也总会存在一些不和谐因子:随地吐痰,乱闯红灯,撞车后逃逸,甚至仗势欺人,违法犯罪。他们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为世人所不齿。我们
要用友善去熨平不和谐的褶皱,让善行垒成和谐社会的长城!⑥
⑥列举生活中的不和谐现象,从反面论证友善对于和谐的重要作用。
和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小到人与人,大到国与国,只有构建和谐才能求得发展。
用友善打开一扇窗吧!善待生命,才能与万物共存!⑦
⑦由小及大,重申和谐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倡导友善。
文章内容充实,眼光独特:作者善于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捕捉生活中打动人心的细节,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掘其中蕴含的“和谐之美”,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主题——和谐之美,美在友善。而且文章语言优美灵动、简洁凝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另外,文章取材广泛,内容充实,从而使文章具有丰富的底蕴。
词二首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毛泽东还是一位史学家,诗人,书法家。
注意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
莽莽( mǎng )
分外妖娆( fèn )( ráo )
成吉思汗( hán )
数风流人物( shǔ )
稍逊风骚( xùn )
沁 ( qìn )
今朝 ( zhāo )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2、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描写北国雪景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议论历史人物。
歌颂当今英雄,表达了作者作为人民革命领袖的自信。
哪些句子总写北方的雪景?你能用成语来概括北方的雪景吗?写景时,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分别用了哪两个字?
前三句总写北方的壮丽雪景。
壮阔雄奇、玉砌银妆 、冰天雪地。

封、飘。静中有动,由下至上,由地面到空中,意境非常开阔,气魄宏大。
下面的内容由哪一个字领起?
“望”
思考:(1)望到了什么?
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望”,有登高远眺之意,但所见内容既是实在的视觉感受,又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
(2)由此可见,上阕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3)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
“惟余”体现白雪覆盖的范围之广,“顿失”表现冰封速度之快,用了夸张的修辞。
1.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改写:山如银蛇,原似蜡象
“舞”、“驰”,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美丽形象,且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动传神。
2. 欲与天公试比高。
“欲”和“比”,把群山和高原人格化了,不仅突出了它们之高,更显示了其无畏气概和斗争精神。言近意远,富有强烈的感彩和丰富的思想内涵。
3、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
末尾三句是虚景。从"须"这个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借助想象来写雪后景象的。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只识弯弓射大雕
短于“文治”

今朝风流人物
文韬武略
1、比赛背诵诗词。
2、收集背诵毛泽东的诗词。
忆秦娥 娄山关
1.反复诵读,领略词的意境。
2.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3.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其中多 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4.感悟毛泽东宏大气魄的精神境界。
名人故事会
文天祥
班超
诸葛亮
范仲淹
邓稼先
先天下之忧而忧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两弹元勋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投笔从戎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主要作品】《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等。
  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
  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岭,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朗 诵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时间:拂晓时刻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上阕:
——环境:西风凛冽,天空辽阔,雁声嘹
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雁:一是比喻信函。“鸿雁传书”“雁足传书”“雁尽书难寄”。一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月:在古典文学中是故乡和团圆的代名词。
体会“碎”“咽”字的传神之处:
“碎”写出了娄山关地势凹凸不平,马蹄杂沓,步伐零乱,突出了当时红军行军的艰难。
“咽”本指声音哽塞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的西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
诗人从听觉的角度对风声、雁声、马蹄声、军号声进行描写,表现了红军行军的急切和战斗的激烈。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1.以景写人。
2.以动写静。
3.意象苍凉凝重,透露出作者沉郁的心情。
作者自注:“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这首词正是诗人这种心境形象的反映。
上阕特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真如铁”:代用杜甫的《潼关吏》“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比喻娄山关的险固。
“漫道”:莫道,不要说。表现红军对自然险阻的藐视,对顽抗之敌的鄙视。
“从头”:隐喻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开始了新的征程。
下阕:
表现了诗人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和跨越一切艰险的雄放胸襟。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写景:(比喻)显示出磅礴的气势,悲壮奇丽的意境。
抒情:表达了亦喜(胜利)亦悲(道路还漫长),亦忧亦欢的复杂感情。
富有象征意味: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但还有许多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流血牺牲。
与上阕的“霜晨月”照应,说明一天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主题更突出。
上阙从听觉角度着重写霜晨行军的情景,写红军进逼娄山关的军事行动。它描写了行军途中的艰苦环境,渲染出苍凉沉郁的气氛。
下阙从视觉角度写过娄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攻克娄山关之后的军事行动。略去了中间的战斗过程,写出了胜利越关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抒发诗人胜利的豪情。
结构:
1.风格上,这首词把上片的悲凉沉郁与下片的雄劲豪放融为一体。
2.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明写自然景物,暗写红军的革命精神;实写行军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虚写娄山关的激战。
3.以景传情,情景并茂。
4.既炼字又炼句,以此构成意境,深化主题——词中的“碎”“咽”是炼字的范例,“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是炼句的典型。
通过对娄山关军事行动的描写,歌颂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预示着道路的曲折和前途的光明。
  这首诗的上阕以它沉郁刚劲的庄严与肃穆撞击着读者的心扉,但词的下阕更以波澜壮阔、色彩浓烈、气魄雄浑的图景震撼了世界。
  毛泽东的诗词,具有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大手笔,具有一种俯视中国历史、雄视世界风云的人格和胆魄。
2 致橡树
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林黛玉含恨焚了诗稿;
祝英台忍悲赴了黄泉。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许。
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
一、感受朦胧诗的意象,学会有感
情地朗诵诗歌。
二、体悟诗人的价值观和爱情观。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Q1:《致橡树》一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它们各指代什么?
Q2:《致橡树》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作用是?
Q3: “不,这些都还不够!”中“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的是什么?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是与北岛、顾城一起并立诗坛朦胧诗的三巨头之一。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她的诗被译成多国的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有:食指、北岛、顾城、梁小斌。
《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
Q1:《致橡树》一诗中出现了三个人称代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并指出它们各指代什么?
A1:“我”指木棉,“你”指橡树,”我们”指木棉和橡树在一起。
攀 附
痴 情
慰 藉
衬 托
奉 献
解读第一层
Q:诗人在这一层中运用了哪些意象来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并大体说说这些意象的意义。
A: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世俗的爱情观
凌霄花
极力攀附
鸟儿
只知依恋
泉源、险峰
日光、春雨
一味奉献
缺乏独立、平等、自强的精神
Q2:《致橡树》阐述的是一种新型的爱情观,诗歌从什么地方开始阐述的?作用是?
A2:“不,这些都还不够!”。 引出下文
Q3:“不”是个否定词,它否定什么?
A3:否定旧的、传统的爱情观,有否定就得提出肯定的东西,从这里引入崭新的爱情观。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Q1、找出木棉和橡树关系亲密的句子?
Q2、分析木棉和橡树形象及象征意义?
Q3、橡树和木棉应当怎样面对生活?
Q4、诗人向往的是一种怎样的爱情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独立平等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相互依存,互相紧密结合。
每一阵风过……但没人能听懂我们的语言
精神默契、心心相印、感情交融。
1、找出木棉和橡树关系亲密的句子?
2、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橡树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阳刚
阳刚之美 的男性
木棉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阴柔
阴柔之美的女性
3、如何面对生活
分担

共享

同甘共苦,相濡以沫,既独立又相依。
寒潮、风雷、霹雳
雾霭、流岚、虹霓
坚贞表现在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足下土地)
爱他(她)所爱
“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指事业和国家。古人云: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
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和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理想的爱情观
同甘共苦 生死相依








平等、 独立
真谛
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他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诗人所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的最大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该强调自身的尊严和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1、象征手法
橡树
男性
木棉
女性
2、先破后立
3、比喻
4、对偶、反复、对比
我 [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十七岁的爱情
十七岁的爱情
是一抹迷蒙的晨雾
不要碰,让它轻轻的飘着
是一泓清亮的山泉
不要喝,让它轻轻的唱着
是一朵羞涩的小花
不要采,让它静静的开着
是一枚枝头的青果
不要摘,让它涩涩的挂着
十七岁的枝条依然稚弱
扛不起深沉的思考

我们是等待成熟的果园
让我们依然保持沉默
渡过岁月卧成的河流
看我们的生命之树
根根枝桠
将坠满甜蜜的硕果
我爱故我思
面对你心仪的那一颗橡树或木棉,你应思考,这棵树是否已经长成了大树,是否已经拥有了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经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我希望大家努力完善自己,使自己茁壮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让自己的爱情之果充满生命的甘甜。
青年是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要努力使自己长成一棵茂密的参天大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果过早地涉猎这个禁区,那只会品尝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最后祝愿同学们在将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颐和园
水立方
鸟 巢
承德避
暑山庄
北京是迷人的!清晨有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的国旗,白天有醉人的风景,夜晚有璀璨的灯火。那你知道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什么样的吗?
3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诗歌,理清脉络结构。(重点)
2.理解诗歌的主旨;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难点)
3.体会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重点)
食指,1948年生,原名郭路生,山东济宁人。当代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代表作有诗歌《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的诗》等。
本诗选自《诗探索金库·食指卷》(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为题,报道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随后,全国各地出现了“上山下乡”的高潮。20岁的诗人食指
也加入了这个大潮中。诗人回忆这首诗的写作经历时说:“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我就是抓住了几个细节,在到山西之后没几天,写成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骤然( ) 缀扣子( )
绷紧( ) 扯断( )
窗棂( )
zhòu
zhuì
bēnɡ
chě
línɡ
骤然窗棂
声浪告别
窗格子。
指许多人呼喊的声音。
突然,忽然。
离别,分手。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点明特定的时间。
写出了前来送别的人之多,展现了一个阔大的送别场面,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反复:突出了这是特定的历史时刻,因为这是诗人命运的分水岭。
第①节对当时的场景进行了真实记录,这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一片手的海浪翻动”“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阔大的送别场面。混乱哄闹的送别场面里,隐含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情与冲动背后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这就为下面“我”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背景,渲染了气氛,还点明了这个难忘的时间。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列车开动,这种错觉,表现了一个远离家乡、亲人的青年内心的震颤。
神态描写
表达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的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怎样理解这句诗?
本句化用孟郊的《游子吟》,诗人由离别的“痛”联想到母亲以及母亲为孩子缝衣服的针和线,并把它们叠合在了一起。此处让诗人感到疼痛的是眼前的离别,是母亲的不舍和牵挂,这份爱使诗人为离别而痛苦,就如缝扣子的线穿透了心胸一般。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
比喻:把“我”此时的心比作一只风筝,形象而真实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和对前途未卜的迷茫。表达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之情。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此段承接上文,写出了诗人此时强烈的感受:依恋亲人,对未来命运的忧患与恐慌。
写出了离别伤怀之情已经无法遏制,令人窒息。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写出了送别的声势浩大,与人内心的孤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诗人为什么这样说?
物我颠倒:本来是车已开动,诗人却说“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这种物我颠倒的写法,写出了诗人此时无比的失落感。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写,有何深意?
直接抒发了对北京的依恋之情。在这里,诗人刻画了那个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动荡、惶惑,却不乏深沉的忧患。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指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意思是最后一面。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惜别之情。
想抓住命运,但抓住的只有同样未知的手。
诗人从此将成为漂泊的游子,面对前途,有无奈,有迷惘,甚至还有绝望,至此戛然而止,收束全诗, 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无穷的回味。
1.用衬托的手法写离情。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一片手的海浪翻动”,送别的人如潮涌,挥动的手似翻动的海浪。挥手告别的情景,既是对当时场景的真实记录,也衬托了离乡插队青年的依恋不舍之情。“一阵阵告别的声浪,就要卷走车站”,衬托出诗人强大的失落、恐慌与对亲人、故乡的难以割舍之情。
2.善于抓住特定瞬间的景物、感受,表达内心的强烈震动。
诗人巧妙捕捉住送知青下乡的火车开动这一历史性时刻,敏锐地抓住“我”心中的几个幻觉,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幻觉中“剧烈的抖动”的“北京站”,作为“我”心灵的外化,
强烈地表现了诗人感情的巨大震动,表现了那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茫然与无助。诗人把远离父母、家乡的惜别之情,对命运的忧虑和恐慌,都汇集到“四点零八分”这一瞬间。
3.语言朴实生动,亲切自然。
诗人以极为通俗朴实的语言,倾注了自己的满怀真情,又抓住特定的时代内涵,使本文的主旨有了更深广的历史意义,发人深思。如“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淳朴的语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诗人通过对在“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车站与亲人离别时的撕心裂肺的场面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故乡的难舍难分之情,更反映了一代知青对自己、对未来的迷惘、失落和恐惧。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第一部分
告别场面
迷惘失落
第二部分
离别亲人
依依不舍
第三部分
告别北京
永远铭记
特定时刻
特殊感受
食指,1948年11月21日生于一个革命家庭。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生下了他,故给他起名路生。食指自幼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的诗歌的影响。1967年,19岁的他拜访了当时的诗人何其芳。之后,他经常向何其芳请教。在此期间,食指还写下了被一代人广为传诵的诗歌《鱼儿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等。食指喜欢和年轻人聚会,
走近食指
一起聊天、唱歌、听音乐、讲故事,而每次聚会时必不可少的节目是朗诵诗歌。后来,食指去山西杏花村插队。在杏花村,他除了劳动外,依然不停地创作诗歌。食指的诗,被知青们争相传抄诵读,从邻近山西的陕西、内蒙古,到遥远的黑龙江兵团和云南兵团……全国只要有知青的地方,就有食指的诗歌传诵。
收集阅读有关思念故乡的古诗词,积累下来。
4 外国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创设情景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你是怎样对待的?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 希金(1799-1837)
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
“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俄国文学的始祖”;
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普希金,生于莫斯科一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12岁随父赴彼得堡入贵族子弟学校,以能诗闻名。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其间参加文学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利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
《致大海》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大量利用民间词汇和口语,被认为是俄国文学语言的转变。
他的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和诗作,引起统治者不满和仇恨,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与敌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丑小鸭是安徒生的真实写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作者的经历有关系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
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
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
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
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
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
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瞬息(shùn)
幽寂(jì)
延绵:
荒草萋萋(qī)
忧郁(yōu)
伫立(zhù)
涉足(shè)
向往:

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静寂寞。
延续不断。
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愁闷。
长时间地站着。
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尴尬(gān gà)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诗歌的“四步”阅读法:
一 读
二 品
三 诵
四 背
读题目,读作者,读诗,读创作背景。
品读诗歌(情感,道理和表现手法)
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再读诗歌,理清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节: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耐心等待快乐来临。
第二节: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
解题:
“生活欺骗”:
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问题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问题二、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
“你”指生活中所有不顺利,碰到挫折、困难、身处逆境的人。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问题三、“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一句,语气上有什么特点?
委婉、含蓄的劝说。
说理方式独特
这首诗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诗人以平等的语气娓娓道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1、怎样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2、怎样理解“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3、怎样理解“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面对挫折
不要悲伤
永远向往
美好未来
现实: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态度:不要悲伤心急
须要:镇静对待
永远:向往未来
一切:都将会过去,成为怀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坚信光明未来
正确面对挫折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
不要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彷徨,不要哭泣!
暗淡的生活中需要光明,
坚信吧,黎明的曙光即将来临。
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苦,
不要惊慌,不要沮丧!
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
相信吧,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
4 外国诗两首

一条未走的路
弗罗斯特
我们走过无数的路。回首往事,春风得意时,我们说:“走对了”;迷惘失落时,我们反思:“走错了!”有时,人生中该走哪条路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1、指名朗读诗歌。
2、用自己的话概括
诗的内容。

第一节: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伫立,不能选择。伫立(思索) 第二节:写我最终选择了一条别人很少走过的一条路,然而很诱人,很美丽。决定(选择)
第三节: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景象,使我难以再回返。选择后的惆怅 第四节:由树林之路悟出的人生之路,同样未选择。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1、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2、读了这首诗,你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吗?
1、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
2、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1.如何理解“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怎样选择呢?你是否像诗人一样清醒而理智的知道:“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是的,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条件,有取有舍,有舍才有得。忠孝难两全的时候,你舍什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你舍什么?实惠和良心相对峙的时候,你舍什么?你所舍弃的、你所未选择的或许也是极具诱惑力的,但在你心目中,“更诱人”“更美丽”的是什么?这才是你取舍的原则。
2、如何理解“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步污染”?
在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会遇到类似的麻烦。看起来两者都不错,都很有魅力,正因为有了这种麻烦,人类才会创造出“选择”这个颇有分量的词语。
3、如何理解“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这种选择是理智的,它对后果有清醒的预料和充分的思想准备,有了这样慎重的考虑,才会避免日后的懊悔。
4、如何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自己选择的路,就一定要走到底,无怨无悔,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而有意义的。因此,“选择”除了需要理智的放弃、睿智的选取,更需要意志的延续。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
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几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口语交际 诗歌中的哲理
1.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阅读诗歌的能力。
2.交流对诗歌中哲理的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我们读过不少诗歌,有的以写景抒情见长,有的则富含哲理,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仔细品读、体会,你会发现这些诗句意味深长,表达了诗人的某种人生感悟,启发人们思考。哲理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近哲理诗,去探寻诗歌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吧!
1.从课内或课外读过的诗歌中,挑选一首你认为富有哲理的作品。比如弗罗斯特的《一条未走的路》、冰心的《墙角的花》、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2.反复品读所选诗歌,感悟其中的哲理,做好发言准备。比如“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的时候,天地便小了”(《墙角的花》)这三句,意味深长,暗含哲理。
3.讨论发言时,可先简单介绍所选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朗诵诗歌,最后阐述诗歌中的哲理及自己得到的启示。阐述诗歌中的哲理时,先用简明扼要的几句话把哲理概括出来,再结合学习生活经历,谈自己得到的启示。谈启示时,要紧贴诗歌内涵,不要脱离诗歌本意随意发挥。所谈哲理和启示,要体现积极、正确的价值观。
4.互相评议,看看哪些同学发言内容充实、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表情自然。评议同学发言时,既要看到其优点,也要指出存在的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5.听其他同学发言时,如果发现所找诗歌一样,要注意听听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看法与自己的不同。
我选择的是宋代诗人朱熹的《观书有感》。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字元晦,世称朱文公。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集宋代理学之大成者,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其思想曾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人则与孔子等人并提,称为“朱子”。
这首诗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才能使事物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一:哲理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如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下列与这句诗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
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
C.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题二: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现某校为了迎接校文化节的到来,在九年级开展“我爱文学之走进诗歌” 系列活动,邀请你参加。
(1)在此次活动中,语文老师吟诵了卞之琳的 《断章》,下面是几位同学就此诗所作的赏析。你认为不正确的是同学______的表述。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同学甲:这首诗以“桥”“风景”“楼”“明月”“窗”“梦”等富有诗意又简约日常的意象阐发了“相对”这一主题。
同学乙:这首诗以具体形象暗含了“深入而浅出”的观点,却不能体现古人所追求的“言近而旨远”的境界。

同学丙:这首诗实现了时间和空间、局部和全部、画外和画内、白天和黑夜的变换。
同学丁:这首诗通过戏剧化的画面和场景,以及看与被看、装饰与被装饰的重重隐喻暗示出深刻的哲理。
(2)(浙江舟山中考)下面这首小诗富有哲理,请选择下列选项中的一个人物,结合其经历加以印证。(80字以内)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
A.阿廖沙 B.范爱农 C.列夫·托尔斯泰
示例1:阿廖沙四岁丧父,跟随母亲来到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阿廖沙忍受着苦难,以坚韧的意志面对生活,最终从地狱走向人间。
示例2:列夫·托尔斯泰遭到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仍不屈不挠地抗争,从没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执着追求,笔耕不止,创作出伟大作品《战争与和平》。
(3)仿照下面的哲理诗,另选意象,再写一首诗,要求句式与示例基本相同。
不顾一切地捕捉蝴蝶,蝴蝶飞向了远方;静静地欣赏蝴蝶,蝴蝶飞落在你的肩上。
示例:
毫不顾忌地摘取鲜花,鲜花枯萎在手上;
默默地观赏鲜花,鲜花绽放在你的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