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件(6份打包)语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课件(6份打包)语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17 18:07:56

文档简介

写作 写一封信
1.给自己的亲友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一些自己的近况和想法。
2.了解书信的格式,能用得体的语言给不同身份的人写信。
3.能够有条理地把自己想要写的内容写具体、清楚。
人际交往中,人们或许因为各居一方,距离遥远而不易面谈,或许因为需要表示郑重一些,书信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形式。请你给家长、老师、同学或朋友写一封信,把心里想说的话倾诉出来。
1.无论是谈事情,还是提要求,或者是提建议,内容都要明确、具体。
2.写信目的要明确,不可头绪过多,以免让收信人看后不得要领。
3.无论写家书,还是同学、朋友之间书信往来,都要感情真挚,自然亲切,言语得体。
4.书信语言要注意从对方身份出发,礼貌周到,使用恰当的谦辞敬语。
5.书信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有基本的书写格式,行文之中要有称谓语、问候语、正文、祝颂语、署名、写信日期等,该顶格的地方也一定要顶格。写完信,要注意逐项检查,以免缺失。
6.要注意思想健康,积极向上。
7.无论用硬笔还是毛笔书写,字都要写得规范、工整。
8.篇幅不少于800字。
无论给谁写信,都要有明确的写信目的,都要突出主要内容。比如,给家长、老师、同学或朋友写信,可以说说自己的近况,可以谈谈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也可以讲讲自己的困惑,还可以向对方求教或提出一些期望或要求,等等。
书信,是人们广泛运用的交流情况、沟通信息的工具。要写好这封书信,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格式规范正确 
回顾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明确书信的一般格式有称呼、问候语、正文、祝颂语、署名、写信日期等。
书信体作文的格式固定,结构统一,写起来轻松自如,得心应手。一般书信的写法,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开头。在信纸的第一行顶格写上称呼,称呼后用冒号“:”。这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谓,表达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关系。我国民族众多,家庭成员及亲属之间的称呼,往往不大一样,但基本相同。
在称呼前面加上一些适当的形容词,可以进一步表达写信人对收信人的感情,也会使收
信人觉得亲切、愉快。如:敬爱的祖父、祖母;亲爱的爸爸、妈妈。
(2)正文。在称呼下一行空两格写正文,写信的主要内容,或告诉对方情况,或交流思想感情,或询问、提出某些问题,要把一件件事情写明白。
(3)结尾。正文写完后,要按收信人和自己的关系,写上一些表示敬意或祝愿的问候语作为信的结尾。如“此致”“敬礼”等,在正文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写起。对长辈,可用“敬祝健康”“恭请金安”“福安”“长寿”等。
2.人称适宜恰当 
书信就好像是与接受书信的人(或者说“读者”)面对面地交流,所以一般来说宜采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这也为文章的抒情等提供了方便,这也是书信体文章的优势所在。
2.内容具体有物 
书信体文章虽说语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但既然是文章,都要有一定的中心,这一点与一般的文章没什么两样;还要注意叙述的条理性,重点要突出。书信中的内容不能是泛泛而谈的,要结合具体的事例,有目的性。
例如给教科书编者写信时,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是印象深刻的课文,从选材、立意、语言等方面展开,也可以选择自己难以理解或者不喜欢的课文,阐述自己的看法,提出建议,还可以就教材的编排,如插图、口语交际、思考与练习等方面的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力争做到把事说清,把理说明,做到点面结合,合理安排,不要面面俱到,空洞无物。
给昨天的“我”的一封信
范 海
昨天的“我”:
你好!
看到你迟缓的身影,看到你紧锁的愁眉,看到你默默的泪水,我的心绪变得格外沉重。我知
道,你在为九年级酸、甜、苦、辣的生活而惆怅万分,你在为成长中的种种烦恼而再三埋怨,你还在为前进中的点点滴滴的挫折而心灰意冷。①
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生命不可能只有幸福,这种生活经历谁都
①以“十年后的自己”的视角,描写读九年级时的状况,感受深切,视角独特。
会遇到。②我在书上看到过这样的故事,一个年仅19岁的姑娘,因考后感到一点信心也没有,虽考分超过高校录取线7分,却在成绩单发下的前一夜服安眠药自尽。她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从小泡在蜜罐里长大,可没想到蜜喝
②提出“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幸福”的观点。
多了,亦会如此脆弱。
有句名言说得好:“痛苦能够孕育灵魂和精神力量。”在我看来,灾难也许是傲骨的乳汁,“痛苦”“灾难”与“祸患”是需要吃苦才能克服得了的。孟子写下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史记》所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还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少先哲
向我们阐述了这一深邃的道理,只有在风吹雨打中守望自我的理想与信念,我们才会拥有强悍的生存能力。③
古往今来,多少风流人物在逆境中坚守自我,终成大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③道理论证,借用名言名句论证在苦难中坚守自我的重要性。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如此愁苦而悲愤的遭遇成就的是他们熠熠生
辉的业绩。④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
④举例论证,列举名家名作的故事,进一步论证在逆境中坚守自我的意义。
山拦”。有了这种认识,你还会害怕前面的苦难和失败吗?朋友,希望你正视苦难,坚守自我,坚信自我,用自信甩掉忧郁怨恨,用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我相信,美好的明天一定会属于你。⑤
十年后的你
2018年2月18日
⑤照应开头,总结全文,阐明道理,颇具感染力。
名师总评:本文是“十年后的自己”写给“现在的自己”的一封信,视角独特,新颖有趣。全文以议论为主,作者在议论中反思着自己,其实本文记录的就是作者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从发现自己的问题开始,然后得到心灵上的安慰。整篇文章充盈着作者跌宕起伏的心情,文采斐然。
(2017浙江衢州)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你的两个好朋友最近都很烦恼。小强说:“爸爸妈妈总说我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好。”文文说:“爸爸妈妈要给我生个弟弟或妹妹了,可我不想要!
请你设身处地想想他们的烦恼,给小强或文文写一封信,帮助他(她)化解烦恼,要说得入情入理,使人信服。不少于500字,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的结尾署名为“你的
朋友”。
【真题解说】该类写作会给写作者一个具体的语境,而且为了导向真实写作,都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关的生活语境。今年作文题关注“别人家的孩子”和“二胎”现象就是体现,具有普遍性,还有可选择性。该类写作不仅强调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还需要考虑写作者的身份,导向将学生培养为现实生活中具备良好交流能力的写作者、交际者。今年的题目在写作目的(化解
烦恼)、写作对象(小强或文文)、写作者身份(作为两人好朋友的作者自己),甚至文章载体(书信)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其用意用于将该类作文的写作引向更深处,不在审题上过多干扰学生,不在立意上分高下,而着重考查写作策略的运用。题目中要求“要说得入情入理,使人信服”,就是在引导考生在写作策略上下功夫。这也是判定这篇考场作文分数高低的核心点。
13 致蒋经国先生信
廖 承 志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新方针。
关于台湾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1.积累生字词;理解文中的文言语句。(重点)
2.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中蕴涵的深情。(难点)
3.掌握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难点)
廖承志(1908—1983),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5种外语,擅长书法、诗词、戏剧。早期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新中国建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何香凝(1878-1972年),廖仲恺夫人,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参加同盟会,拥护国共合作,任国民
党中央执行委员
会妇女部部长。
在廖仲恺先生遇
难后,她继续团
结国民党左派与
右派进行斗争。
蒋经国(1910~
1988)蒋介石长子,1949年去台湾,台湾高层领导人物,1978年~1984年连任台湾当局“总统”.
有文献记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解放后,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1979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此后邓小平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原则。三年后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了这封书信,劝说他为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1.读准下面描红字的字音。
咫尺( ) 苟同( ) 悖谬( )
珍摄( ) 把晤( ) 难辞其咎( )
同袍( ) 东隅( ) 前仆后继( )
诠察( ) 毋( )庸 赘言( )
zhǐ
gǒu
bèi miù
shè

jiù
páo


quán

zhuì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
无稽:毫无根据。稽,查考。
何尝:何曾,不曾。
变故:意外发生的事件;灾难。
匆匆一晤:晤,见面。
历历在目:形容某种情景清清楚楚地展现在眼前。
此诚憾事:诚,实在、的确。
悬 念:挂念。
各得其所:各如其所愿,后来也表示每个人或事物都得
到适当的安置。
局促东隅:局促,狭隘;东隅,东南角落。意指居住在
狭隘的台湾。
迁延不绝:拖延时日,拿不定主意。
推 诿:把责任推给别人,也作推委。
当断不断:到了应该做出决断的时候,而不能决断。
徒生困扰:徒,空、白白的。
焉能自保:焉,怎么。
不 胜:非常;十分。
面 聆:当面听取。
祺:吉祥。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局促东隅,终非久计。
居处于东南角狭隘之地,总不是长久之计。
2)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
吾弟亦将难辞其咎。
如若犹豫不决,或者推托到将来,不仅徒然增添困难烦扰,而且你也难以推卸罪责。
句子翻译
3)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
时光不会停留,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了,事情会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时间。
4)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远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专程等候回音。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
从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及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角度来劝说。
从回顾国共两党的合作历史,希望两党再次合作,共图振兴中华大业的角度来劝说。
从忠孝角度劝说。
从三个角度来说
1.作者反驳了哪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
内容探究
2.细读3-5自然段,思考课文中“愿弟慎思”“愿弟再思”
“愿弟三思”这三句话对内容的推进和感情的表达起了
什么作用?
第3段:作者认为祖国和平统一是千秋功业,如果顺应历史而动,将受世人推崇,名留青史;如果逆历史潮流则将难辞其咎。何去何从希望经国谨慎思考。
第4段:作者认为国共两党曾有过两次成功的合作,都给国家民族做出巨大的贡献,希望经国先生负起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大任。这也是事关国民党的兴亡绝续,希望经国先生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5段:作者肯定蒋经国先生的一片孝心,希望能扩大为民族感情,实践于统一大业,做个忠孝两全之人。作者从两岸及亚太局势谈起,再谈国共合作的历史及国民党的前途,最后谈到有关忠孝的问题。
1.“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
载。”(提示: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
既自然地抒发了牵挂惦念之情,又为下文将要进行的劝告作了很好的铺垫。
课文探究
2.“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
(提示:从全文来看本句的作用)
这是本课中心句。作者围绕着共同完成祖国的和平统一,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劝说蒋经国先生为这一伟大事业作出贡献。它是从三个方面阐明的:从国家、民族利益,国民党的存亡前途以及蒋家的个人名利考虑来劝说。劝说过程条理性强,结构严密,有力突出了中心。
3.“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提示:结合全段来分析)
这是劝说中的第一点。作者在本自然段列举不同侧面的国际国内事实,从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出发,劝说对方立下这历史功业。这里采用了演绎推理,对表现中心有很强的说服力。
引出下文。作者用叙述历史事实,引出对国共合作的议论,过渡自然,清楚明白。
4.“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
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提示: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
5.“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
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
华之大业”。(提示: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
这是总结句,用来总括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这一责任。国共历史上已经有两次合作了,如果能依时顺势三次合作,通过和谈达成国家统一,才能实现两党共存,振兴中华的目的。言外之意是敬告蒋经国,国家统一迟早会到来,当然也不排除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这个句子在这里起归纳总结作用,使中心表达得更为明确。
6.“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引用鲁迅的诗,意在劝其摒弃前嫌,实现中华民族的骨肉团聚。再叙亲情、友情,表达切盼重逢的深情。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廖承志先生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目的是什么?
2当时台湾有哪些不利于统一的言论,作者的态度如何?
3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蒋经国先生的?
4第三段中,祖国和平统一台湾回归祖国有何意义?
5从全文看,如果祖国不统一,会产生怎样的危害?
6第四段,作者回顾两次国共合作的作用是什么?
在规劝之言中,作者反驳了蒋经国的哪些错误观点?理由是什么?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1)“罪人”之说
自古领土不可分割
好处:对各方有利
坏处:困忧徒生
外人图我台湾
“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民利”
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不发党私之论
不现实,自欺欺人
从对方考虑,两党共存,振兴中华。(好处)
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坏处)
蒋、廖两家是什么关系?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句相互读一读,并体会一下书信中蕴含的情感。
言情
思念殷切
关怀备至
设想周到
批评中肯
就个人抱负之论
好处:对国家民族有所交代
对自己而言,忠孝两全。
坏处:身后事何以自了。
一念之间
公开信发表以后:
海峡对岸的国民党当局终于放弃了“三不”政策,开放了对祖国大陆的探亲旅游,迈出了打破两岸阻隔的第一步。因为对于一贯支持“中国必须统一”的蒋经国和赴台的老一代国民党统治集团来说,台湾今后往何处去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严肃课题,蒋经国为此做出了有限度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重大决策。这样一来,以廖承志公开信为切入点,在中共和平统一政策的推动下,经过两岸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持续了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
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
“罪人”、“投降”、“屈事”、“吃亏”、 “上当”
“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台湾 “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
“余期期以为不可”
“实相悖谬”
“实难苟同”
“未免自欺欺人”
自己“于公于私理当进言”
说理
慎思
再思
三思
民族利益
历史责任
个人抱负
不统一的危害
(反面假设)
(正面劝说)
文中有明显的先说理后反驳的表达方式。试着分析。
本文运用说理与驳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实质就是先阐述正面观点,再批判错误的思想行为,即先说后驳。这样既可以把正确的观点阐述得更加深透,又可以加强议论的针对性,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运用先说后驳的表达方法,只要把正面的观点阐述的较为清楚,错误的观点或行为点出其要害就可以了。
致蒋经国先生信
说理:慎思(民族利益)
再思(历史责任)
三思(个人抱负)
言情:思念殷切
关怀备至
设想周到
批评中肯
书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就是用于私人交往的一般书信和用于公事交往的专用书信
专用书信与一般书信基本相同,有4个特点,即:
大多有标题 ;一事一信 ;一般不用问候语,也可以不用结尾语 ;有的要加盖公章


某某:

你好!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此致
敬礼
某某
x年x月x日
14 与妻书
气尽前溪舞,心酸子夜歌。峡云寻不得,沟水欲如何。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无由见颜色,还自托微波。
(唐·李商隐《离思》)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句子含义,感悟文中的至情至性。(重点)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抒情、记叙和议论的写法;品味情真意切、朴实无华、亦文亦白的语言特色。(难点)
3.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激发爱国热情。(重点)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今福州)人。近代民主革命者。少年之时,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本文选自《广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民智书局1926年版)。清朝末年,清政府政治腐败。面对列强的侵略,采取了屈辱投降的办法;面对人民则更加残酷地压榨剥削,激起了民众的强烈反抗。 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酝酿广州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同盟会日本总
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准备回福建响应起义。林觉民到香港后,黄兴留他协助广州起义。这次起义,由于准备不充分及有人叛变,以失败告终。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另一封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
卿( ) 能彀( ) 语云( )
婉解( ) 嗟夫( ) 虐民( )
一恸( ) 肖像( )
qīnɡ
ɡòu

wǎn
jiē
nüè
tònɡ
xiào
古今异义

古义:扩充,发扬。
今义:满,足。
模拟
古义:为两个词,摸,揣摩,体会;拟,揣度,推测。
今义:模仿。
阅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简要地说明自己给妻子写这封诀别信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2-4):这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尽情倾诉了自己的“至爱”妻子,又“忍舍汝而死”的矛盾的心情,其间充满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革命道理。
第三部分(5-7):作者再次倾诉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之情和“不忍独善其身”的衷肠。
【第一部分(1)】
1.“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有何含意?
点明这是一封绝笔信。作者深知自己的处境,但义无反顾。
2.第①段中哪些句子表达出作者与妻子即将永别的悲痛之情?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等句子表达出作者写信时的痛苦,不忍与妻子永别的情怀。
3.第①段意在告诉妻子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第①段意在告诉妻子,自己即将与亲爱的妻子永别,自己写作此信时心中万分悲痛,以及自己强忍着悲痛写下此信的原因。
这样开头,确立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也给读者情感上巨大的冲击。
【第二部分(2-4)】
1.谈谈你对“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理解。
“爱汝”与“勇于就死”,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在有志于济世的革命者看来,却是统一的。林觉民爱他的妻子,而正是这种感情的升华,才使他更“勇于就死”。
作者勇于赴死的原因是“吾至爱汝”“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当时的社会是十分混乱和黑暗的,“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2.作者勇于赴死的原因是什么?当时的社会现实如何?
3.第③段中,“汝忆否”在文中有何作用?
“汝忆否”是一个过渡句,意在引起妻子的回忆,通过对下面的叙事能引起妻子在情感上的共鸣。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回忆自己和妻子在月下互诉衷肠的?
作者首先描写夫妻二人居住的幽静之所,再描写“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的诗意环境,然后写与爱妻“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的交流畅谈。把夫妻恩爱、情意绵绵的情景刻画得十分真切感人。
5.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夫妻间的往事?
①谈论夫妻俩谁先死的问题;②回忆月影下互吐衷肠的往事,再现了大丈夫丝丝缕缕的儿女情长,表现出作者对爱妻的深深眷恋;③追述最后一次分别前,因害怕妻子承受不住将要失去丈夫的悲痛,未能将赴义一事告诉妻子。
6.赴义前,作者对妻子有哪些交代?
①希望妻子教育年仅五岁的儿子要像自己一样具有“以天下为先”的思想;②希望妻子教育腹中的胎儿要继承父亲的志向,那么自己赴义后也会为革命后继有人而深感欣慰;③叮嘱妻子做好清贫度日的打算,表达对妻子的难舍难分之情。这些嘱咐,处处可见作者的崇高思想和坦率胸襟。
7.作者分别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吾衷”?
①从感情上来说:“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②从义理上来说:“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③从事势上来说:“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④从后事上来说:“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清静过日而已。”
【第三部分(5、7)】
1.作者是个革命者,是唯物主义者,自然不相信有鬼。却又“望其真有”,为什么?
在这即将天人永隔之际,作者连生平的信仰都改了。足见作者对妻子的“至爱”之情,这哀痛欲绝的话语,同样反映了作者甘愿为革命而死的高尚情怀。
2.作者讲“心电感应”的说法目的何在?
作者希望真正存在“心电感应”,是为了安慰妻子,要她明白,自己死后的魂魄依然与她相伴,进一步表达“吾至爱汝”的衷情。
3.作者关于“幸”与“不幸”的感慨如何理解?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幸”是夫妻恩爱;“不幸”是叹息“生今日之中国”。林觉民“至爱”妻子,所以他不愿意妻子再忍受
“今日之中国”的苦难;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惟有改变“今日之中国”,建设一个明日的新中国。这些感慨进一步点明了他慷慨赴义的原因与决心。
4.如何理解作者的“不忍独善其身”?
作者虽“至爱”妻子,但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之下受苦的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
5.“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表达了什么深层的含义?
作者希望妻子多和伯母、叔母们沟通。“有不解处”表面上看是指对信中的文字不理解,实际上还包含更深层的意思,即希望妻子明白自己的心意,理解自己的革命志向。
1.主线明晰,感人肺腑。
这是一封绝笔书,作者挚爱妻子,又忍舍妻子而死,这感情是复杂的。作者紧扣为何“忍舍汝而死”和明知“汝之不欲吾死”而竟“就死”这一主线,纵笔书写,中心鲜明,条理清晰,又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语言朴实无华,情真意切。
本文语句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处处流露出对妻子的深情厚意。
3.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
本文既有回忆夫妻恩爱的叙述,也有晓之革命道理的论证,二者密切结合,有力地突出了中心。全文感情充沛,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的。如:第一段“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整段都在抒情,抒发的是一种悲情。
作者所表达的“吾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矛盾吗?
文中表现了林觉民复杂的思想感情,“吾至爱汝”和“忍舍汝而死”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能够为亿万民众能过上幸福生活而欣然赴死的人,往往正是最热爱生活的人。林觉民为了推翻黑暗的满清统治,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幸福,抛爱妻,舍幼子,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不矛盾。在遗书中,作者为了安慰妻子,为了使妻子对他舍生取义能够理解,反反复复地倾诉他对妻子真切的爱,说明正是因为非常爱妻子,并由此推及爱天下的人,所以忍心舍生赴义的道理,使妻子明白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亲情”要服从革命需要的道理,表现力革命烈士为了使全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献身精神。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
这封书信表达了林觉民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妻子的拳拳深情,深刻地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个人的“亲情”要服从革命需要的道理,表现了烈士为了亿万民众能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献身精神。
与妻书
生死决别——含泪忍悲
至爱妻子、勇于就义——为天下计
至爱妻子
忠诚革命
勇于献身
再诉衷肠——愿妻理解
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她的父亲曾是清朝举人,她自己不但通晓文墨,而且在林觉民的影响下,思想解放,自动解放了小脚,报考女子师范学堂,是该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广州起义失败时,陈意映的父亲恰在广州工作,急忙派人赶回福州报信,所
烈士遗孀陈意映的故事
所以,在清廷公文到达福州之前,林觉民的家属早已从南后街迁往别处居住。不久,陈意映生下遗腹子,是男孩,取名仲新。一天深夜,有人从门缝里塞进一小包东西,第二天早晨陈意映发现,原来就是烈士的两封遗书。陈意映读到“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时,晕倒过去。她的身体本来孱弱,终于抑郁成疾,于1913年与世长辞。遗有诗稿一册。
读完这篇课文试着给你认为重要的人写一封信。
15与韩荆州书
李白
自荐信
李白是一个让时代因其而幸运的人。活着让时代因他而骄傲,死后让时代因他而光荣。李白的时代无论怎样简化,这个人都将以一种最基本的元素的形态被保留下来,最终成为时代的标志。李白以自身的存在,昭示着一个汉语诗人所能达到的高度。这个人是一个用母语写作,最后又超越了母语的人。盛唐已经风流云散,而李白却在时代的灰烬中,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以至世界的一道特殊景观。
“识荆”一词原指久闻其名而初次见面结识的敬词,今指初次见面或结识 。它出自李白自荐之作。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唐代诗人孟浩然,苦学多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期求得到援引推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碧波荡漾,水天相接,混为一体;湖面之上,雾气升腾,波浪翻滚,撼击岳阳。后四句转入抒情,言明心迹。想渡湖而无舟楫,圣明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看着别人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诗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
本文约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李白抱
负宏大,自称“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
县清一” 。但他不欲经由进士、明经等常规
考试进入仕途,而企图一朝蒙受帝王赏识,
获得重用。故广事干谒,投赠诗文,以表现
才能,培养声名。作此文前,已多次上书和
谒见地方长官,又曾入京谋求出路,未果。
本文也是干谒之作,韩荆州即韩朝宗,任荆
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
1、李白如何推荐自己的?
2、李白是如何评价韩荆州的?

3、李白为何要“干谒”韩荆州?

4、李白求职成功了吗?

十五好剑术
许以气义
武德兼具
1、三千宾客有毛遂
即其人焉
2、三十成文章
3、请日试万言 倚马可待
4、至于制作 积成卷轴
5、庶青萍、结绿长价
于薛、卞之门
才能出众
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志向远大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文章之司命
人物之权衡
周公之风
吐握之事
推赤心于诸贤腹中
一登龙门
声价十倍
一经品评
便作佳士
衔恩感慨
忠义奋发
韩朝宗看了李白的书信后,派人把孟浩然请了去,对孟浩然说:“令友李白才气确实不小,但是才大难用啊!”说着便把《与韩荆州书》递给孟浩然:“你看,岂但我山南东道采访使衙门池塘太小,恐怕大唐天子的龙池也不够他回身呢!”孟浩然一看,信中赞扬了韩朝宗举贤任能,又表白了自己的雄心和才智,写得气势磅礴,辞采纵横。作为文章,确实使人不能不叹为观止;但作为求荐书,却未免飞扬跋扈,而且有些地方简直咄咄逼人。?
韩朝宗以善举贤才名闻当时,据传闻
他读过李白的自荐信,“虽文风飘逸,
文才出众,但狂气太过。“故此他也
未能荐举李白。
失败原因
不能审时度势
没有实用性
阅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极言韩朝宗地位之高,声誉之隆,并转入到对自己的介绍。
第二部分(2-4):写作者毛遂自荐,介绍自己的经历(才能和气节)。
第三部分(5):再次表达自己想要有一展才华的机会。由自负转而自谦。
与韩荆州书
主动写信,表明志向
叙写过去,显示才干
自信十足
再赞功绩,表白自我
赞美荆州,表达意图
再作申述,结束书信
本文有很多的争议之词,有人说
它“极尽谄媚之态”,也有人说它“不卑不亢”,你如何看待?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李白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
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
记载。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达不能兼济天下

穷则不甘善其身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东西,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把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的“万园之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圆明园在北京海淀区附近,是清代名园之一。
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总称,共占地5200余亩。
里面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草,仿照国内外名胜40景,有建筑物145处 。
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巨大皇家宫苑。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
16 给巴特勒的信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识;体会本文对比及铺陈手法的作用。(重点)
2.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和极具特色的语言风格,辨别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差别。(难点)
3.体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领悟作者站在人类的立场上仗义执言的正直和公正。(重点)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笑面人》《“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本文选自《雨果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程曾厚译。有改动。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的既得利益,制造借口,于1856年联合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最后还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于1861年11月25日,大义凛然地写下了这封满怀斥责和讽刺的书信。
书信的格式:
1.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尊敬的”等。
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也可以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
5.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再下一行写日期。
赃物( ) 给予( ) 恍若( )
琉璃( ) 珐琅( ) 晨曦( )
劫掠( ) 瞥见( ) 箱箧( )
令人惊骇( ) 眼花缭乱( )
zānɡ

huǎnɡ
liú lí
fà lánɡ

lüè
piē
qiè
hài
liáo
词语解释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晨曦】晨光。
【赃物】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阅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交代写信缘由,指出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的用意。
第二部分(2-9):热情赞美圆明园的辉煌灿烂,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罪行。
第三部分(10):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愤恨之情。
【第一部分(1)】
1.怎样理解文章开头的作用?
文章开头,作者直接指明对方让自己写信的用意,即在侵略者看来,他们的侵略是高尚的、光荣的,为下文展开批驳树立了靶子。
2.作者把远征行为形容为是“体面”的,这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语,表现了巴特勒上尉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第二部分(2-9)】
1.第2段在文中有何作用呢?
这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这样写是欲擒故纵,而且表现了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
铺陈手法,描绘圆明园的富
丽堂皇。圆明园是世界文明的瑰
宝,如此美丽和神奇的地方,却
被英法联军破坏得荡然无存,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憎恨之情,也为后文的谴责做了铺垫。
2.第3段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圆明园的美丽?有何作用?
3.第3段中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因为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将巴特农神庙与圆明园相比较,旨在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
4.圆明园作为奇迹,它的艺术性质和成就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是亚洲文明的剪影。
5.你是怎样理解第5段中“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一句中的“更彻底,更漂亮”的呢?
这里运用了反语。强调强盗们这次的行动更丑恶、更野蛮,以反语的形式强烈讽刺强盗的行径和罪恶。
6.“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个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这个句子运用反语,句末
再使用感叹号,模拟强盗的口
吻,写出掠夺者贪婪无耻的丑
恶嘴脸。饱含着作者尖锐的嘲讽意味,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
7.第6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反语。“文明”其实是野蛮,就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野蛮”正是人类文明之所在。作者直斥当局,更显示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凛然正气。
8.第7段中作者将政府与人民区分开来好不好?有什么作用?
作者严格把“政府”“人民”区分开来,恰到好处。强调政府不能代表人民,英法两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行为。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的罪行。
9.“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一句反映了雨果怎样的立场和态度?
“干干净净”,含有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法国政府入侵中国,焚掠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政府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中国。
【第三部分(10)】
最后一句中“赞誉”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以“赞誉”一词作结,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又具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该句鲜明地表达了雨果对远征中国之举的态度——强烈谴责,立场非常鲜明。同时,也表现了雨果正直、公正、人道的伟大品格,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1.运用反语,讽刺有力。
文中用反语来讽刺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等反语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作者把自己对他们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2.对比鲜明,爱憎分明。
文章多次运用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突出了主旨。
1.从这封信来看,你认为雨果的高贵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2.这封信先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神奇壮丽,然后才写侵略者对其焚烧洗劫,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好处?
越是写圆明园的美,就越突出侵略者毁灭人类文明的行径丑恶,可恨之至,这就是以“美”衬托“丑”的手法。以圆明园的美来衬托侵略者对美的毁灭所带来的罪恶。
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内容。
本文通过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
重及对人类文明遭到践踏的悲愤之情,表现了作者
不畏强暴、仗义执言的伟大气魄。
给巴特勒的信
交代写作缘由:征求意见
表明立场
博大胸怀
高尚品格
盛赞圆明园
谴责英法联军
圆明园的十二生肖铜像以水报时,闻名世界,属于价值连城的国家文物。
十二生肖兽首铜像由驻华耶稣会教士郎世宁设计,呈“八”字形,分列在喷水池两旁的人身石台上。每个动物就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动物口中就会喷水两个小时。因为古人的一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十二
个时辰正好是二十四小时。
不过到了正午,它们就要一
起喷水,景象蔚为壮观。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圆明园,兽首铜像流失海外。截至2014年,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马首、鼠首、兔首、龙首共8个兽首已回归中国;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共4个兽首仍下落不明。
试把你自己当成已经读过雨果来信的“巴特勒上尉”,给雨果写一封回信。
口语交际
说说印象深刻的一封信
1.阅读古代以书信为题材的脍炙人口的诗作,理解作品中的感情。
2.了解在资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书信有哪些新的形式。
3.从自己读过的信中,找出印象最深刻的一封,和同学们交流。
1.从你收到的信,或从书本、电子媒介上读到的信中,找出一封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仔细阅读。信的内容要积极健康,格调高雅。尤其是选择互联网上的信件时,要取其精华,去除糟粕。
2.对信的内容和读信的感受进行分析、梳理。如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对你触动深的原因是什么等,可概括为几句话或几个关键词,并记录下来,为交流做好准备。
3.每位同学在班上发言,其他同学可以点评。
发言时,要把信中印象深刻的具体内容、对自己的影响等说清楚,要引用清晰,举例恰当。
4.将信的精彩段落和同学的精彩发言加以分类、整理,办一期主题小报。有条件的学校,可做成电子报。
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这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就如同看见写信者本人一样,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虽然有距离,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
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上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1.根据材料,在下面横线上补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书信里灌注着作者的真情,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封存着时代的场景
传承着传统的文化
2.根据你对《傅雷家书两则》以及其它书信的了解,你觉得书信相比于微信、短信有哪些优势?
可以长期保存甚至成为经典,滋养人的精神;方便阅读,不需要流量,可以随时拿出来阅读;可以透彻的叙事讲理,不限篇幅,更有感染力。
题二:班级开展以“说说你印象深刻的一封信”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请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同学乙摘抄的不同作品中的书信内容,请你回答下面问题。
【甲】“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
【乙】“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
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甲】出自作品《_______________》【乙】出自作品《_________》。
我的叔叔于勒
与妻书
2.在自主推荐环节,你向同学们介绍了你印象深刻的书信——《傅雷家书》。你会怎么说?
示例:一位父亲,一个儿子,一本家书,一腔深情。这是父亲对儿子人生的教导,生活的引导,艺术的指点。书中殷殷父子情,拳拳赤子心,深厚的文字功底,精湛的艺术修养定会让你爱不释卷,引发你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