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件(6份打包)语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件(6份打包)语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17 18:09:10

文档简介

写作 材料作文
1.了解材料作文的定义,掌握材料作文的写作技巧。
2.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提高理解能力。
3.能将材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口与鼻争高下。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我上?”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眼谓鼻曰:“我近鉴(仔细看)毫端(毛笔尖),远察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我上?”眉曰:“我虽无功,若无,成何面目?”
1.写材料作文,重在审题立意。首先要读懂材料并抓住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确立论点。
2.本次作文重在议论,要有论据和论证过程。
3.要把材料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可以论说从材料里得来的启示,也可以从自身经验出发,总结自己的收获。
4.要适当运用名人名言及事例,增强说服力。
5.篇幅不少于600字。
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同学们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同学们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同学们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离开了材料就是离题,文章与材料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由此可见,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与材料疏远的感觉。
金无足赤
俗话说得好:“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任何事物总有它的长处和短处。①
①开篇点题,利用俗语交代作者的观点: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任何事物总有它的长处和短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认识的局限,谁都不敢保证自己的所知是最多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失误的时候,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是永远的成功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缺陷的一面,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是最完美的。
因此,认识自我,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所在,还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且能善用自己拥有的长处去改正自己的不足,学会扬长避短,平凡的自己也就可以创造出让人自豪的成就。②
②利用排比句来论证中心论点,并提出“认识自我,要扬长避短”的分论点。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是很难看到自己的“背后”,很难观察到自己性格中缺陷的一面。学会观摩别人,使自己能借鉴其长,得以提升。我们需用他人的眼光审视自己,以此认识自己的短处。
观人如观己,借别人之长来补己之短;观己亦观人,审视自我,明己之过,使自我彻悟,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观摩别人,是审视自我、完善自我的途径。③
③提出“通过观摩别人,来审视自己”的分论点,并借用孔子的话来证明其重要性。
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它便是废物。”这是说在某一方面很有用的东西,一旦用错了地方,就起不了丝毫的作用。正如有的人,明明精通某项技术,却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工作,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经营自己的长处,是许多成功人士的经验之谈。
经营长处,犹如投资业绩优秀的大公司,是稳赚不赔的。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勇于经营,将会使自己的人生增值。④然而做任何事,我们都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更要找出自己的不足,并通过努力不断地完善自我。
④引用富兰克林的话来论述并提出“要善于发现并经营自己长处”的分论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自己的优点发挥至极致,你将会拥有精彩的人生。⑤
⑤首尾呼应,突出主题,重申认识自我,取长补短,发挥所长的重要性。
【名师总评】
作者紧紧围绕着自己的观点,采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来证明观点,从三个看似不同却紧密相连、层层深入的方面来分层论述,做到了首尾呼应,观点明确,主题突出。而且文中大量运用名言、俗语来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强。
(2017·重庆A)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枫叶刚长出来时,色彩与别的叶子并没有什么两样,也是青的,也是绿的。
从春天开始生长,直到深秋,枫叶才变得像火一样红。
是秋天的霜打,让枫叶慢慢变红。
很多树的树叶即使到了秋天也不会红起来。让枫叶红起来的是枫叶自己,秋天只是给了它红起来的机会。
【真题解说】
作文的材料是一段富有哲理的文字:枫叶开始与大家一样,随着秋天的来临,枫叶却变得与众不同。为什么枫叶会与众不同呢?除了秋天给了枫叶一个红的机会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枫叶本身,它自己要让自己红起来。
这段富有哲理性的文字,借枫叶这个形象,阐释了一个人生的道理:唯有自己主动的变化才可能导致变化。用简单的语言来概述材料蕴含的哲理的话,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除了要抓住外界的机会之外,关键是自己要有成长的欲望和成功的动力”。
17 诗词五首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重点)
2.感悟名句,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重点)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写的。
1.这首诗交代了作者的去向、出使经过的诗句是哪句?
描写边塞奇特壮丽景色的诗句是哪句?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整体感知
2.概述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
3.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4.赏析《使至塞上》的写景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绘出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孤”显出人烟的稀少,“直”表现出诗人对边塞上景物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添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示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首联——出使目的,经过地点
颔联——边塞景色,出使季节
颈联——边关所见
尾联——到达边塞
使至塞上
叙事精炼简洁
画面奇丽壮美
秦淮——我梦中的河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秦淮河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有名的声色犬马之地。诗人夜泊秦淮河,借写眼前景,而抒现实忧,写出了这首成为千古绝唱的七言绝句。
1.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哪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这是首借古讽今的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整体感知
3.赏析《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
诗人在此用曲笔写法,歌女所唱,正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听歌的这帮家伙。“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达官贵人纸醉金迷的生活状态,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全诗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泊秦淮
忧愁伤感
写景
抒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冷寂梦幻景色
夜泊秦淮近酒家——秦淮繁华
商女不知亡国恨——醉生梦死
隔江犹唱《后庭花》——亡国之音
讽刺揭露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1.概述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人以一个女子之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整体感知
2.首联中连用了两个“难”字,其用意是什么?
两个“难”字凸显了两人的情深意厚。
3.赏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
此句运用比喻和双关手法,春蚕吐丝,到死才吐尽;蜡炬成灰,烛泪才流干。运用双关语不露斧凿之痕,“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巧妙。
这首诗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是两人坚贞、至死不渝的情感,其中融入了诗人深刻的人生感受。
课文小结


首联——写爱情的波折
颔联——别后对恋人的思念
颈联——设想恋人“晓镜”“夜吟”时的感觉
尾联——借传说表达绝望与希望、
别情与爱情的交织与矛盾
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主要作品有《珠玉词》。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填词”,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以两宋成就最高,一般一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有题目和词牌名之分,按照词的字数大致可分小令、中调、长调,按照词的风格大致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1.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
整体感知
2.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又写了什么?
上阕怀旧,感伤年华易逝;下阕惜春,悼念春光难留。
3.词中作者借助哪些意象来抒写对人生的体验,对人生的思
考的?
曲、酒、夕阳、落花、燕子。
4.词的上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夕阳西下几时回”
暗含了怎样的哲理?
①写词人借酒消愁,抒发孤单冷寂之情,表述了对时
光流逝的怅惘。
②“夕阳西下几时回”暗含之意是:夕阳西下,是无
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
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这首词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无限惆怅。
浣 溪 沙
年华流逝
好景不长
上阕
饮酒填词 富贵闲适
物是人非 生出感慨
时光流逝 无限惆怅
怀旧之感
惜时之意
下阕
花落伤春 叹息不已
归燕似识 深感欣慰
孤独冷清 依恋美景
无法挽回
有意自慰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
1.词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2.词的上下阕主要突出了什么内容?
上阕:月下饮酒;下阕:对月怀人。
整体感知
3.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流传千古的关于祝福的名句。作者愿离别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表达了他能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
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水调歌头
心胸旷达
积极乐观
上阕
把酒问月
欲去不忍
对月自舞
不知天上人间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下阕
深夜无眠
思亲想家
释却离愁
美好祝愿
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词
2. 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
愚公移山
1.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分析愚公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愚公移山精神: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作了闭幕词,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提出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愚公移山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代表作:《列子》,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管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寓言:
仞 塞 箕畚 龀
穷匮 亡以应 厝
rèn

jī běn
chèn
kuì
cuò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


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翻译。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一说七尺)。
黄河北岸。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纵横七百里,高万仞。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



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阻塞
曲折,绕远
苦于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

许。

铲平险峻的大山
赞同

皆,共同
译文: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这两座大山横亘面前而阻塞交通,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险阻,使它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

土石?”
土山
提出疑问
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哪里
译文: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那座小山丘都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

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个人
这里指用箕畚装土石
敲。这里是凿的意思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


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复姓
刚换牙,指七八岁
才往返一次
寡妇
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一个遗孤,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译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你太不聪明了
放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地面长的草木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衰残的年纪剩余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还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译文: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

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长叹
固执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

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穷尽
没有。通“无”
担心什么铲不平?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通事理的程度,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什么挖不平?”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译文: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


之于帝。帝感其诚,
神话中的山神,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
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神话中的天帝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

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

陇断焉。
传说中的大力神
放置。通“措”
高大的山冈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译文:
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
通“返”,返回。
2.汝之不惠
通“慧”,聪明。
3.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
通“措”,放置。
其妻献疑
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代词,他的
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二、一词多义
以君之力
虽我之死
告之于帝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他,指愚公。
代词,这件事。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将近
况且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疑问代词,哪里。
加强语气
面山而居
何苦而不平
而山不加增
表修饰
表承接
表转折
2.惩山北之塞
(古:苦于 今:惩罚 )
3.达于汉阴
(古:山之北,水之南 今:阴天)
三、古今异义
1.河阳之北
(古:山之南,水之北 今:太阳 )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挑 今:荷花 )
6.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草木 今:毛发)
4.投诸渤海之北
(古:之于 今:各个,许多 )
8.虽我之死
(古:即使 今:虽然 )
9.惧其不已也
(古:停止 今:已经 )
7.北山愚公长息
(古:叹气 今:休息 )
四、词类活用
2.聚室而谋
使动用法,使……聚。
1.面山而居
名词作动词,向着。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
五、特殊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
2.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省略句
3.且焉置土石
倒装句,疑问代词“焉”提前。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句,省略主语愚公。倒装句,定语“三夫”后置。
5.告之于帝
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
6.帝感其诚
被动句,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概括故事情节。
故事背景,介绍两座山。
第一段:
第二段:
开端和发展,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
高潮,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
第四段:
结尾,神仙帮忙移走了两座山。
朗读第一段,说说介绍了两座山的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太行、王屋二山”
山的名称
“方七百里”
山的面积
“高万仞”
山的高度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地理位置
作用:衬托移山的艰难,更能突出愚公的品质。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
朗读课文,说说写了愚公移山的哪些内容。
原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倒土的地点: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具体的行动:
“遂率子孙……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的困难:
1.两座山面积大、高
“方七百里,高万仞”
2.愚公年老力衰
“年且九十”“曾不能毁魁父之丘”“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移山劳动力缺乏、工具简陋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4.安置土石的困难、运输路途远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5.妻子的怀疑、外人的讥讽
“其妻献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面对困难的解决办法: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没有地方放置土石
劳动力缺乏
“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惧路途遥远
——团结一切力量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智叟的嘲讽
——移山的信念会永远传承下去
移山的结果: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对于愚公移山,其他人的态度如何?
其妻:
支持移山,关心身体,提出实际困难
家邻:
赞同移山,齐心协力
智叟:
反对移山,讥笑嘲讽
神仙:
感动诚心,援助移山
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移走了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这样反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富高大。正是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大力神的两个儿子背走了大山。
以神话结尾的目的: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实现其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鼓舞。
说说本文的寓意和“愚公移山”成语的意思。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智叟和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分别突出了怎样的人物特点?
智叟: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长远的,发展的观点
人物特点:
智叟:
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以为是
愚公:
志向远大、不畏困难、坚持不懈、
造福后人、大智若愚
对比
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对于愚公和智叟,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1.反衬
(1)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开头极写两山之宏伟,是为后来写愚公的决心移山做引子;
(2)以操蛇之神的惧怕反衬愚公的矢志不移,更好地突出其精神的伟大。
2.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愚公年且九十想的是造福子孙,遂率子孙“叩石垦壤”,而智叟则认为“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甚矣,汝之不惠”,通过对比,愚公的这种改造、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就更加感人了。
(1)愚公和智叟对挖山的不同态度
(2)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态度的对比
其妻:
“献疑”“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出于对愚公的关心,有怀疑但没有反对。
智叟:
“笑而止之”“甚矣,汝之不惠”“残年余力……其如土石何”
讥讽、嘲笑、挖苦
3.情节曲折
愚公移山,虽得家人赞同,但其妻却说出了很多困难,还好,家人想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法;那智叟又前来阻止,并嘲讽愚公的无能,机智的愚公对他进行了严厉的驳斥;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天地,最后得到了神的帮助。至此,愚公移山有了个圆满的结局,文章可谓情节波澜起伏,曲节多姿。
这篇寓言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愚公移山
山之高大
年龄之高
工具之简陋
人力之单薄
路途之遥远
智叟之嘲笑
困难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办法
家人的支持
邻人的参与
愚公发展的观点
对比
衬托
1.背诵课文。
2.对于“愚公精神”,有人认为更应该发扬“愚婆精神”,即在决策时敢于献疑,提出不同意见,对此你怎么看?
19 扁鹊见蔡桓公
韩 非
郑人买履
守株待兔
你们知道“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这些词语出自哪里吗?
《韩非子》
1.识记、理解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
和用法。(重点)
2.掌握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的写法,学会
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
物形象。(难点)
3.认识讳疾忌医的严重危害,理解防微杜
渐的重要意义。
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善用寓言说明问题。
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喻老》。
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 锋犀利,剖析入微,善用寓言说明问 题。
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五蠹》 《孤愤》《说难》 《说林》《内外储说》
“喻老”: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六十三章》
计划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干大事,要着手于它微细的时候。天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一定开始于微细。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汤”通“烫”,用热水焐)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
2.一词多义。
1)之
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指扁鹊)
君之病在肌肤/君之病在肠胃(助词。的)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助词。可不译,介于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以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介词,把)
臣是以无请也(因为,由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

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

桓公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之)为功。”居十日,扁

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

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

出,桓侯又不悦。
拜见
一会儿
小病

厉害

无义
没病的人
把……作为
停留

重病
更加
答应、理睬
皮肤纹理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

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远远看见
同“旋”,掉转

故意
同“烫”,用热水焐
达到
同“剂”,药剂

询问

寻找
于是,就
1.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时间顺序。
2.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②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④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整体感知
1.完成表格
扁 鹊 桓侯
见面时间 观察过程 明断病情 预言后果 行为表现
(进见)
一见 立有间 疾在腠理 将恐深 寡人无疾,
医之好治
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
二见 复见 病在肌肤 将益深 不应,不悦
(居十日)
三见 复见 病在肠胃 将益深 又不应,
又不悦
(居十日)
四见 望而还走 在骨髓 无奈何 使人问
(居五日) 已逃秦 索扁鹊,
遂死
1)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2)由这则故事归结的成语是什么,其比喻义是什么?
讳疾忌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首先扁鹊三次进见蔡桓公都指出了他的病情正在逐渐加重,而蔡桓公从开始的“寡人无疾”到“不应”又到后来的“不悦”,充分体现了他讳疾忌医的严重程度。而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已知他无药可救,便“望桓侯而还走”。作者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使扁鹊的耐心规劝和桓公的固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增强了文章说理的生动性,从而使文章更易于被人所理解和接受。
本文中多处对扁鹊和蔡桓公的语言、神态以及动作进行了描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讳疾忌医——
日益恶化
最终身亡
{
缺点错误
不听劝告——
要防微杜渐,及时医治。
越陷越深
要正视问题,改正错误。

{
{
铸成大错
{
要接受批评帮助和忠告。
时间顺序
在腠理(汤熨)讽刺医生
在肌肤(针石)不应不悦
在肠胃(火齐)不应不悦
在骨髓(无法医治)故使人问
桓侯体痛(逃逸)索扁鹊
死因:讳疾忌医
读故事,品味寓意。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0 捕蛇者说
柳 宗 元
1.理清本文“说”的思路。
2.学习通过对比、衬托突出中心的写法。(难点)
3.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故事内容。(重点)
4.了解作者柳宗元及“说”这种文体。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人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学
家、哲学家。河东解人,人称柳
河东,他的集子就叫《柳河东
集>>。20岁中进士,曾任监察
御史他积极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他亲眼看到由于繁重的苛捐杂税,广大劳动人民困苦不堪的生活状况因而写了这篇《捕蛇者说》
《捕蛇者说》写于作者在被贬永州时,
是柳宗元的散文名篇。课文通过捕蛇者
蒋氏对其祖孙三代为免交赋敛而甘愿冒
着死亡威胁捕捉毒蛇的自述,反映了中
唐时期我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深刻
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
酷压迫和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
的深切同情。
嗣( ) 蹙( ) 以俟( )
死者相藉( ) 殚( )
曩( ) 隳( ) 恂( )
莅( )
1.读准下面的字音。



jiè
dān
nǎng
huī
xún

“蛇”是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动物的统称。世界上现存约2500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树栖、穴居、淡水和海水中均有。最小者长100毫米,最大者如南美的水蟒长达10米以上。
蛇知识
爬行动物,身体圆而细长,有鳞,没有四肢。种类很多,有的有毒。俗叫长虫。
如:蝮蛇.蟒蛇.山蛇.响尾蛇.眼镜蛇等.
学过的成语如:
《辞海》中这样给蛇解释:
画蛇添足.
杯弓蛇影.
虎头蛇尾.
牛鬼蛇神.
打草惊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野外
奇异
表并列

…的人

以之为
可以用来
除去

征收
招募

忙着做某件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独占,独享



继承

同情
并且

报告
赋税
如何,怎么样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非常
使动用法,使……活下去

厉害,严重
假使
可是

用完
表顺接
表修饰

冒着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
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从前
没有一家
不到两三家
不是‥就是‥
可是
凭,靠
于,在
骚扰
表修饰
即使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表顺接
表修饰
表顺接
田里的产品
……的危险
天天
即使
于,在
怎么
怨恨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表顺接

对,对于





用来
…的人
生存情况
蒋氏
乡邻
号呼转徙
饥渴顿踣
死者相藉
十室九空
以捕蛇独存
比较蒋氏和乡邻的生活情况,填写表格,体会作者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生活状况
蒋氏
乡邻
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虽鸡狗不得宁
弛然而卧
甘食其土之有
熙熙而乐
面临危险次数
蒋氏
乡邻
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旦旦有是
死亡先后
蒋氏
乡邻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作者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重点语句的翻译。
1)以啮人,无御之者。
用(毒牙)咬了人,就没有能够医治的方法。
2)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来来往往死掉的,尸体一个压着一个。
3)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谁知道赋税征收的毒害竟比这种毒蛇更严重呢?
4)苛政猛于虎也。
苛刻的政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5)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干这个差使的不幸,还不及恢复我的赋税那样严重。
1.根据译文和对文章内容的前后理解,概述故事内容。
故事主要由蒋氏讲述其三代人冒着生命危险抓蛇抵偿赋税,而不愿受苛政之苦的故事,引发了作者的感慨和议论。
2.《捕蛇者说》怎样表现了“说”这一文体的特点?
本文正是借蒋氏一家三代冒死捕蛇抵租一事发表议论的,属于先叙后议。
整体感知
1.按照“自主预习”的提示,给本文划分三部分,简要概
括段意。
第一部分(1):交待人们捕蛇的缘由。
第二部分(2-4):文章主体部分,借蒋氏之口说明了“赋
敛之毒有甚是蛇”。
第三部分(5):点明文章主旨。
2.第一部分提到的永州之野产异蛇,主要异在何处?
色彩异:黑质而白章;
毒性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用途异:可以当其租入,是极珍贵的药材。
3.从蒋氏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什么问题?
苛捐杂税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及农村十室九空的惨状。
4.“蒋氏大戚,……则久已病矣”这段话表达了怎样的思
想感情?
蒋氏明白作者的好意,但他确信作者不了解自己的处境,更不了解地方上的情形,所以先用揣测的语气问作者,接着就用十分坚决的陈述语气和极为沉痛的语调自述。这是蒋氏几十年痛苦遭遇的高度概括,是全篇答话的纲。这段话表达了蒋氏“哀而不伤”的思想感情。
1.第三部分主要是作者的议论,作者为何要引用孔子的话?
引用孔子的话是为了说明当时真实的现实。
2.这一部分表明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主要突出哪两者的对比?
对比。“蛇毒”与“苛政”的对比。
2.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环节。
1)生死的对比:乡邻们非死则徙,而吾以捕蛇独存;
2)安危的对比:乡邻们虽鸡狗不得宁焉,而蒋氏却能
弛然而卧;
3)冒死亡威胁的情况:乡邻们旦旦有是哉,而蒋氏一
岁之犯死者二焉;还有乡邻的“先死”与蒋氏“后
死”的对比。
4.其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多处运用对比,反衬出“苛政猛于毒蛇”,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遭受的苦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
役之利
赋之不幸
捕蛇独存
非死则徙
弛然而卧
虽鸡狗不得宁
一岁之犯死者二
旦旦有是
后死
先死
对比 衬托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 )而听之,使( )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 )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 )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 )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 )之,苛政猛于虎也!”
同“轼”

实在
公公
记住
离开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观人风者”,读了柳宗元的这一篇《捕蛇者说》之后,请你写一封信向朝廷反映当时的情况。要求表意明确,感情真切,200字左右。
口语交际 学古说今
1.对故事的内涵进行多角度思考,提高分析能力。
2.学习古人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并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3.从古人的故事中汲取营养,悟出一定的道理,通过交流讨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查阅资料。搜集古人关于以事喻理,给人启示这一内容的文学著作、故事等资料,比如,《论语》《晏子春秋》《战国策》《史记》等,找一找合适的事例;也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选择。把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拟写一份发言提纲。
2.讲述事例。介绍故事梗概,并适当引用原文中的精彩语句。讲述事例时,在交代清楚基本情节的基础上,要突出人物的言辞。
3.感悟和学习事例中的表达技巧和方法。表述古人的技巧和方法要具体、明确,使人明白。比如,《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一节中,诸葛亮出使江东,面见孙权时,就巧用了激将法。
4.在前面的基础上,讲述自己在生活实际中,是如何运用学到的技巧和方法的。可以论述某种社会现象,也可以阐释某一理论,还可以说服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等等。联系生活实际时要紧扣学到的技巧和方法。
蜀之鄙有二僧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穷和尚说:“我一个水瓶和一个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流而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凭借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返回,把(达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面有惭愧之色。
四川的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不能到而穷和尚到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远地方的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文章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了富和尚是在困难面前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缺乏勇气的态度,从而证明了“不为则难”。穷和尚是在困难面前知难而进的勇气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从而证明“为之则易”。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各题。
【材料一】叔孙武叔诋毁孔子的为人和学问。这话传到了子贡的耳朵里,子贡便对叔孙武叔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是个小土丘,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材料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两则材料都表现了古人高超的语言艺术,请你概括出其共同点。
能言善辩、含蓄委婉。
示例:【材料一】子贡高超的语言艺术,成就了诸多大事。我们生活中一句得体的话,给人无限温暖;一句恶语,让人心痛不已。用心学好语言不仅能架起人与人之间交际的桥梁,还会让我们的生活快乐无比。
(2)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工具。两则材料分别对你有何启示?
【材料二】邹忌成功劝谏齐威王,启示我们和别人交往,态度要诚恳、语言要委婉,要尊重他人,使他人能够愉快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