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件(7份打包)语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件(7份打包)语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17 18:11:21

文档简介

综合性学习
走近孔子
1.通过活动让同学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走进先贤的思想世界。
2.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式,综合培养同学们查阅、整理、筛选、整合资料的能力,读写听说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3.探讨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切身体会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综合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
1.孔子小档案
可以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组内成员每人负责两三个问题,然后小组在一起讨论、完善,最后把成果提交到班里。班里举行一次汇报交流会,看看哪个小组在哪个问题上
做得最好。这样,既使个人主动性得到发挥,合作与竞争的精神也有所体现,而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丰富的知识,为进入下一个活动打下了基础。要注意让同学们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然后用自己的话就某个问题写一段文字。
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搜集有关的资料:孔子的生平和周游列国的经历;孔子弟子和门生;孔子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收集孔子的名言、著作;了解山东曲埠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规模及收藏品等情况;参观当地祭祀孔子的庙,注意里面的布置、匾额、对联等;《论语》何时被列入“四书”?何时成为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的?
2.不朽的孔子
阅读《论语》,找出其中现在还在使用的成语,也可以翻查成语词典或成语故事集之类的工具书,找出出自《论语》中的成语。然后,解释这些成语的原意,再解释它们在今天的意义,由语文水平较高的同学汇集、整理。看看每一条词语谁解释得最准确,并注上发言同学的名字。最后,将结果在班上展示出来。
大家可以选择《论语》某些篇章或某些段落,从中提炼出一个小论题,论题角度不必太大,也不必太专业化,如孔子谈孝道、孔子谈学习之法等等,均可作为论题。确定题目后,围绕着题目谈谈对孔子有关思想的理解及评价,以文字形式提交到小组里讨论、交流。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得其数”,可是孔子仍说
“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题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某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近孔子”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春秋鲁国人。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是世界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言行被弟子们记录在《论语》里,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材料二】第十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在上海世博中心正式开幕。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校长、孔子学院代表共2300多人出席大会。据悉,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为世界各国民众
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推进中国同世界各国进行人文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目前,中国已在13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
【材料三】“我妈妈学中文的时候,书店里买不到汉语教材,只能到图书馆去抄。现在塞尔维亚有两所孔子学院,学生们可以近距离地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学学生苏俐娜说着流利的汉语,讲述她家几代人与中国的缘分。前不久,苏俐娜荣获第八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个人一等奖。
1.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一中有关孔子做出的伟大贡献的选项是( )
A.编撰古籍 B.开办私学
C.开创道家学派 D.其思想影响深远
C
2.请你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提供的内容,就孔子学院的作用,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人文交流,促进多元多彩的世界文明发展。
②推广汉语、传播中国文化。
3.班级要出一期“走近孔子”的黑板报,请你设计一个栏目并介绍栏目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栏目:儒家思想;内容:介绍儒家思想的观点学说
题二:参与“我所了解的孔子”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开好本次班会,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开场白,你打算如何设计?
示例:同学们,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过无数的奇迹,孔子便是这些奇迹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他以超人的智慧、深邃的思想、积极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让我们走近孔子,尽情地展示学习成果吧!
2.请从下面材料中任选一句孔子的名言,说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齐声诵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礼之用,和为贵”等儒家经典名句,在全世界面前展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统美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实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礼之用,和为贵;
注重和平;
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
3.下面是纪念孔子的一副对联,请为它对出下联。
上联:先师功德垂青史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儒学精华照五洲
4.作为活动策划人,你打算以何种形式汇报交流各小组的活动成果(不少于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主题演讲;黑板报;校园展
21 诗词五首
1.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意。(重点)
2.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重点)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人称“诗圣”。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的反映,被称为一代“诗史”。
公元763年,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1.用两个字概括诗人的感情。
欣喜
2.颔联、颈联是如何表现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波动的?
“愁何在”“喜欲狂”“放歌”“纵酒”这些生动的细节把作者全家听到这一消息后的激动与欣喜表现得淋漓尽致。
3.尾联中把四个地名连用哪四个动词串起来,有什么作用?
用四个动词“从”“穿”“下”“向”连接四个地名,表达了诗人还乡那种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情。
这首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闻官
军收
河南
河北
首联叙事—收失地泪满襟
颔联描写—全家人喜欲狂
颈联抒情—喜纵酒好还乡
尾联想象—还乡路向襄阳
欣喜若狂
卖炭翁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原作题下有题注——“苦宫市也”
叙事讽喻诗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鬓 辗 辙

骑 敕 叱

将 系
chì
bìn

chì

zhé
niǎn
jiāng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烧炭——运炭——被夺炭
角度一: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角度三: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角度四:把握作者的情感
角度五:尝试归纳主旨
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我设计的问题是:
1 .诗中刻画了两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2.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举出诗句进行说明?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肖像描写
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肖像描写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炭车 冰辙。?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
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 ?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惜不得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二: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品读诗文
针对角度三:对比的写作手法
我设计的问题是:
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
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针对角度四:把握作者的情感
我设计的问题是:
作者对卖炭翁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宫市的暴行进行了揭露,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针对角度五:尝试归纳主旨
我设计的问题是:本诗通( ),揭露了( )的罪恶和( )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 )。

卖炭翁
宫使
烧炭艰辛

运炭艰难
炭被掠夺
生活困苦艰辛
夺炭
(肖像、心理、动作描写)
对比
(肖像、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
蛮横冷酷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赵师秀,号灵秀,南宋诗人。与徐照、徐玑、翁卷并称“永嘉四灵”,人称“鬼才”,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
1.诗人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等待着友人,友人久等不至,等得心烦,只好“闲敲棋子”,诗人此时心情烦躁不安。
2.这首诗通过“闲敲棋子”这一特定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写景——雨夜蛙鸣(视觉、听觉)
抒情——寂寞难耐(以动衬静)
失落情怀
李清照,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1.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
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
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应是”也包含着女主人公复杂
的心理,你能替她说出来吗?
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可谓语浅意深。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梦令
雨夜浓睡(叙事)无忧无虑怜春
主仆问答(设问)怜惜花叶惜春
纠正答话(借代)绿肥红瘦妙趣横生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 弃 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
《书江西造口壁》一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
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2.“中间多少行人泪”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感时忧事之泪,更主要的是人民颠沛流离之泪。
3.上片刚说“可怜无数山”,下片却又说“青山遮不住”,是否矛盾?
不矛盾。这是下片紧承上片。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
4.本词最后一句如何把“愁”与“鹧鸪”联系在一起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
此句中“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只忠于南方,不思北方,留在南方,决不在北方向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辛弃疾的《菩萨蛮》,倾听了他在动荡的南宋发出的收复祖国河山、忧国忧民的呐喊。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一直以天下为念,执着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他们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支撑了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鼓舞着我们!
菩萨蛮
上阕——水中溶情——民众离乱
遥望长安——追忆往昔
下阕——山遮水流——决心收复
国亡民忧——报国无门
忧国忧民
春花秋月,绿柳鸣禽,沧海大漠,名山大川……自然中的美景令人陶醉,幽美、壮丽的风光激发我们无限灵感。请根据所给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山清水秀风光好
下联:
孔子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受世人推崇呢?
22 《论语》十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了解《论语》及孔子的有关知识。(重点)
2.品味本文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了解语录体文章的特点。(难点)
3.学习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艺术,提高道德修养。(重点)


 
《论语》是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孔子及其弟子的日常言行记录编撰而成的语录体著作。全书包括《学而》《为政》《里仁》等2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和品德修养等方面,语言精炼,含义深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论语( ) 三省吾身( ) 一瓢饮( )
曲肱( ) 弘毅( ) 昼夜( )
匹夫( ) 不成人之恶( ) 笃志( )
lún
xǐnɡ
piáo
ɡōnɡ
hónɡ
zhòu

è

(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
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
三省:多次反省。
三,泛指多次。
省,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
自己。
谋划,商量办法。
忠诚,尽心竭力。
结交,交往。
诚实不欺,守信用。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尽心竭力吗?跟朋友交往不以诚相待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吾日三省吾身”中的“日”和“三”有何含义?
一个“日”字,强调反省的经常性;“三”则强调了反省的次数之多,且是多方面的。
2.第一则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
(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四》)
才德出众的人。
同等。
里面,引申为内部,内心。
3.怎样理解第二则的内容?
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要求,既勉励上进,又指出要避免错误。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态度。此则在讲做人的道德修养。
(三)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第六》)
颜渊(前521—前490),春秋末鲁国人。名回,字子渊。孔子学生。
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将葫芦剖分为二,用作舀水和盛酒的器皿。
简陋的巷子。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4.孔子为什么如此推崇颜回?
颜回“贫而好学,笃于存亡,虽箪食瓢饮,不改其乐”。他出身贫寒,生活清苦,却能够安贫乐道,不贪慕富贵,品性高洁。因此孔子推崇他,认为他“贤”。
(四)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第七》)
吃粗劣的饭食。饭,吃饭。疏食,粗食。
这里指冷水。
弯曲着胳膊。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泛指胳膊。
动词,头枕着。
译文:
孔子说:“吃粗食,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5.孔子对“不义而富且贵”持怎样的态度?
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如同“浮云”一般,不值一提,表现出他对君子安贫乐道的赞美之情。在孔子的理念中,追求富贵没有错,然而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这是基本的准则。
(五)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第八》)
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重大。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到死才停止,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
6.第五则第一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一个因果复句,这里先说果,再说因,使“任重道远” 得到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这一分句采用双重否定句式,加强语气,从而使前后两个分句所表达的内容都得到突出。
(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第九》)
河流。
这里指流逝的时间。
此,这。这里代指河流。
用在一句话的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表示感叹、议论。
止息。
(七)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第九》)
周朝的制度,天子拥有六军,诸侯大国拥有三军。后用三军作军队的通称。
泛指平民男子。
改变,更改。
(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颜渊第十二》)
好的。
坏的,不好的。
7.第八则运用了什么写法? 有什么作用?
对比。孔子既从正面提出君子应该成人之美,又从反面指出不应该促成别人的坏事。先说君子,再说小人,二者形成对比,从而强调“成人之美”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重要方面。
(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十五》)
这里指一个字。
做,奉行。
大概。表示揣度。
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
译文: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呢?”孔子说:“大概是‘恕’字吧! 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施加给别人。”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应怎样理解?
这句话富于哲理,给人启迪,已成为广为传诵的格言。孔子认为,对人要宽容,要将心比心,要推己及人,不要私心过重,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恕道。这句话演化到今天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你怎样看这句话?
(十)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第十九》)
专心一意。笃,专一,心意不改变。
恳切地发问。切,恳切。
9.第十则中告诉人们应怎样培养仁德的品质?
以坚定正义的志向去学习,多发问、多思考,结合实际情况去考虑各个方面的关系,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妥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一来,人们的行为就会比较符合仁德的要求了。
其恕乎(

饭疏食饮水(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古今异义
古义: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
古义:粗粝的
今义:清除阻塞,使畅通
古义:改变,更改
今义:原谅、宽恕
今义:强取
见贤思齐焉
贤哉,回也
(名词,才德出众的人)
◆一词多义
(形容词,高尚)
逝者如斯夫

匹夫不可夺志也
(语气词,用于句末或句中停顿处,表感叹或议论)
(名词,指平民中的男子)
任重而道远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表并列)
(表顺承)
◆词类活用
传不习乎(动词做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做状语,每天)
饭疏食饮水(名词做动词,吃饭)
见贤思齐(形容词做名词,才德出众的人)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小人反是(“是”前面省略介词“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前面省略代词“之”)
倒装句:
仁以为己任(应为“以仁为己任”)
《论语》
十则
每日三省 见贤思齐
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
真知灼见
言简意深
道德品质
志弘毅坚 珍惜时间
坚守志向
理想抱负
成人之美 推己及人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处事休养
《论语》中的这十则是儒家的修身养性之言,阐述了做人的道理。先讲做人的道德品质,要多“自省”,安贫乐道,对富贵取之有道。再讲人应有远大的抱负,珍惜时间,志向坚定。最后讲君子在为人处世中应具有的修养。
1.语言精炼,立意深刻。
《论语》记录的都是一些至理名言,语言精炼,立意深刻,至今仍能给人深刻的教育与启示。其中凝聚了孔子深刻的思想、高尚的节操和博爱的情怀,在今天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以记言为主。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主要是记言。其主要体式有:①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②答论体;③对话体;④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伯启自我反省的故事
夏朝时候,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抵抗,结果伯启被打败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伯启说:“不必了,我的兵比他的多,地也比他的大,却被他打败了,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带兵方
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过来才是。”从此以后,伯启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饭,照顾百姓,任用有才干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来侵犯,反而自己投降了。
至少搜集两条论语,明天上课同学们互相交流。
23 《孟子》二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读名言,谈体会
生为尊严,生为自由
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作出正确地选择呢?
鱼我所欲也
1.疏通文意,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
2.辨析本文的比喻、举例、对比论
证的方法。(难点)
3.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
的思想内涵。(重点)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为宫室之美为之( )
所恶莫甚于死者( )
得我欤( )
一箪食( )
蹴尔而与之( )
读准下面的字音。
wèi wéi

dān


通 假 字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
“乡”通“向”,从前
重点字词句
如使:
于:
则:
者:
由:
是:
而:

假如,假使

那么
的办法

这种办法

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方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
翻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能愿动词,喜爱。
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
“兼”是副词状语置后。
生命
大义
舍弃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动词,超过、胜过
做,干
苟且偷生
祸患
通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假使。
那么
做,干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于这个原因
因为这个缘故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
这种思想
不丧失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吆喝。尔,助词。

用脚践踏着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高位厚禄
通辨,辨别
有什么好处
侍奉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停止,放弃
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4.“故患有所不避”,“患”指什么?
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6.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
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
的好处。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以划分层次的形式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贤者能勿丧耳”)
由设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并说明“义”的美德就是人所固有的。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一层(从开头至“舍生而取义者也”)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为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
第二部分(从“一箪食”至结尾)
“舍生取义”就是人应该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否则就是失掉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
第三层(本段最后一句)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持“本心”而已。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至“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的进一步论证。先正面再反面分析阐发自己的观点。
舍生取义( )
正面
所欲甚于生
所恶甚于死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
所恶莫甚于死
人皆有 贤者能勿丧
正面
嗟来之食
行道之人
乞人
反面
万钟之禄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本 心
对 比
论 证
论 证
对 比
鱼 熊掌
道 理 论 证
举 例 论 证
论点
比喻论证
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列举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比喻论证。用比喻论证引出论点。以生活常理为喻引出生和
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主旨)。
2.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
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
“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3.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让人认
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
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本文的主旨思想是什么?
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更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提出论点:舍生取义——比喻论证
正面:生—有甚于生—不为苟得
反面:死—有甚于死—有所不避
得出推论:舍生取义
举例论证:——(不食嗟来之食)
举例论证:——(不辨礼义受万钟)
论证过程
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有人“见利忘义”,成为“失其本心”的人,针对这些现象,作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中学生,你想对这些人说些什么?(100字左右)
富贵不能淫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母三迁
孟母断机杼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宽大的住所
中正之位
正道。指最高的治世原则。
循着
使昏乱
译文: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也一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
大爱至善唐山13位农民
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中、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最大的62岁,最小的19岁,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二组农民。
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13位农民除夕租了辆中巴车,顶风冒雪到郴州救灾。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他们辗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他们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他们的义举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勇为”。
颁奖词: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
普通人的大爱 这就是爱 韩惠民
34年前,一场飞来横祸,把韩惠民和初恋情人吴月瑛分开,吴月瑛瘫痪了。
照顾吴月瑛3年多后,韩惠民认识了徐敏芳,而他答应交友的前提是,对方必须同意与他一起照顾吴月瑛。当徐敏芳了解到韩惠民坚持多年不谈恋爱只是为了照顾过去的情人,她被韩惠民的一片痴情所打动。1980年,韩惠民与徐敏芳结为伉俪,从此,守护在吴月瑛身边的又多了一个人。
韩惠民和徐敏芳告诉吴月瑛:“我们一定会守护你,照顾你到老!”吴月瑛被深深地感动了,她流下的不再是悲伤的泪水,而是幸福的泪水,更坚定地活下去的泪水……
一段相知带来一个汉子34年的照顾,一声承诺变成一对夫妇共同的看护,一个特殊的传奇连起两个普通的家庭。
颁奖词: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34年的光阴,青丝转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
24 马 说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能背诵课文。(重点)
2.把握文章主题;掌握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课文的行文逻辑。(难点)
3.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之情,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重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他领导了著名的古文革新运动,反对骈文,提倡秦汉散文艺术。其散文雄奇奔放,有《昌黎先生集》等。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童第德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生难字
祇( ) 骈( )
槽枥( ) 粟( )
奴隶( ) 一石( )
食马者( ) 外见( )
无马邪( )
zhī
pián
cáo lì



xiàn

dàn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才美不外见( )
其真无马邪( )
通“饲”,喂
通“现”,表现
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译为“却”“可是”。
即使。
屈辱,埋没。
只是。
两马并驾。
马厩。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用。
代指千里马。
动词,称呼。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

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顿。
一石粟。
有时。
通“饲”,喂。
指代前文所提及的千里马。
连词,可不译。
表肯定语气。
指示代词,这样的。
才能,能力。
才能和优点。
表现在外面。
尚且,况且。
普通的。
等同,一样。
疑问代词,怎么。
助词,表停顿,强调“是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鞭。这里是以鞭打马的意思。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规律,方法。
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材,才能。
助词,用在动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
通晓它的意思。
面对。
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唉”。
表示反问的语气。
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语气词,表判断。
有时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者,或许
◆古今异义
这样之后 例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这样 例句:是马也
判断动词
怎么 例句: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全,平安
◆一词多义
食不饱,力不足(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动词,吃
动词,喂
动词,用鞭子打
名词,鞭子
安求其能千里也( )
虽有千里之能( )
动词,能够
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名词,能力
代词,它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反问语气
副词,大概,表推测语气
◆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形容词做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做动词,吃尽
名词做动词,用鞭子打
数量词做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应为“千里之马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也”前面省略宾语“它”)
策之不以其道(省略主语“食马者”)
1.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课文第一段主要写什么?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3.文章首句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那么,你们说说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应该是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自然界)存在着的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但是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作者要这样说。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4.课文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5.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6.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昧无知的统治者。
7.总结全文:本文通篇不离马,难道仅仅只是写千里马吗?
《马说》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韵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1.托物寓意,中心明确。
文章借助伯乐和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抨击了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
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及其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2.结构精巧,脉络清晰。
1.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独特见解?
2.作者是怎样在文章中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此文写于作者仕途屡遭挫折之时,因而本文正是他怀才不遇的怨愤情绪的宣泄。但在封建社会,压抑人才、埋没人才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韩愈之鸣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埋没、摧残人才现象的深刻批判。
用“祗辱”“骈死”来描绘千里马的遭遇,可以看出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与怜悯。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也可看出作者在为千里马鸣不平时,还有一种无奈和委屈之情。这些感情都蕴含在议论当中,使文章情理相融,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马 说
提出论点
托物寓意
以马喻人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分析问题
埋没原因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谴责)
归纳中心
痛斥无知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讽刺了在位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在今天的社会中你会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名言作为自甘沉沦,一味埋怨环境的挡箭牌吗?如果未被发现怎么办?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口语交际
说说《论语》对我的启发
1.查阅、浏览《论语》及孔子的相关资料。
2.从《论语》选择感触最深的一则句子,先翻译成现代文,再谈感悟或启示。
3.能针对他人的不足或社会某个现象,运用《论语》中的句子来警醒世人。
1.选取《论语》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则或若干则语录,朗读并背熟。要准确引用原文,避免片面理解或误解,并对原文的重点难点词语进行必要解释,使人容易理解。
2.分析、整理你受到的启发,并用通俗易懂的话概括出来。
3.在班上交流,先介绍你选取的《论语》语录,再谈你学习这些语录的收获和启发。谈启发时要点明与《论语》中的具体语句的内在关联。其他同学可以点评。
4.谈自己的体会时,可以联系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也可以引用他人的论述。引用他人或前人论述时,要引用准确,说明出处。
5.点评他人发言时,要有自己的观点,态度诚恳,内容积极向上,用语得体。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它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仁”。古人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更是体现了《论语》的巨大作用,以及它所表达的理论的重要性。它教会了我们“仁义”“礼数”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该怎么办了。孔子认为,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寸步难行。在今天看来,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要守规则,讲诚信,才能在竞争中得到发展。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
《论语》言简意赅、意蕴丰富,给我们很多启迪。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句话,教导我们既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发现别人的不足并引以为戒,启示我们要谦虚好学并不断改善自我。下列语段均摘自《论语》,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语段,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和获得的启示。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点拨:
能够运用现代汉语准确解说所选择语段含义,能结合现实或自身经历明确写出启示,语句通顺即可。
写作
写一篇读书心得
1.认识到读书要有选择性,提高对书籍的辨别能力;了解具体而切实可用的读书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独特方式。
2.能抓住文章中的重要内容(或一两个要点),并联系个人的实际情况,真实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3.深化对读书意义的认识,激发写读书心得的兴趣,养成乐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上,我们读过的古代典籍已经不少了——《论语》《孟子》《庄子》《世说新语》《战国策》……在课外,你还读过哪些呢?它们都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收获?请选择一本你读过并感兴趣的我国古代典籍,写一篇读书心得。
1.读书心得要有正确的社会观,积极的人生观,鲜明的是非观等。
2.要明确写出是哪本书或书的哪一部分内容,对作者和书做简要介绍。
3.要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有中心、有条理、有层次地论述出来,论述时适当结合具体事例和生活现象。
4.要将书中的内容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紧密联系起来,写出真实感受。
5.篇幅不少于600字。
读书心得是指读书后产生的体会和感受,包括对原作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书心得,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读好原文,排好感点
“读书心得”的“心得”是因“读”而引起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收获,并感受深刻。所谓“心得”,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赞美或抨击。
2.选准感点,叙述要简
对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
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读书心得中的“叙”讲究简明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感点。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既简还要明。
3.联系实际,拟清思路
一篇好的读书心得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最后拟清思路,通常议论文采用“引——议——联——结”的作文模式,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也可据实情而定。
读《论语》有感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其书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论语》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是一部处世哲学巨著。在这本书里,让我们
承接先贤思想,寻找民族智慧,重植文化之根!①
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论语·里仁》里的两句话。一句是“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②意思是: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
①开篇简单交代所读书目和作者,并简要介绍了书的内容特点。
②书中让作者感受最深的第一句话。
而不怨恨。是呀,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些为人子女的需要去做的吗?想一想自己,你是一位孝顺父母的孩子,还是一个只会与父母闹别扭,让父母操心的孩子呢?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自己:有时父母说几句批评的话,我就会当面顶撞,心里还十分生气,根本不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③这和孔圣人所倡导的准则相比,相差甚远。
③提出问题,并结合自身的经历说明“孝顺父母,理解父母”的重要性。
另一句为“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④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做人必不可少的道理: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其实,这里不仅仅只指“君子”,而是泛指每个人。说出去的话,就好比泼出去的水,收也收不回来。与人讲话
④书中让作者感受最深的第二句话。
要注意场景,如果不细细考虑,就很可能会伤了别人的心,于人于己这都是非常不好的。有些人说话很随意而且比谁说得都多,但行动起来却总是畏首畏尾落在后面,是一个“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希望同学们不要做这样的人。⑤
⑤结合生活现象说明“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的重要性。
孔子像一个循循善诱的师长,一个和蔼可亲的老者,教导人们应该有乐施好善的品质,学会待人接物的方式,拥有为人处世的准则。让我们从《论语》中获得智慧,明白事理,吸取中华文化之精髓,剔除其糟粕,共建文明的精神家园!⑥
⑥总结全文,说明读《论语》的意义所在。
作者从读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并将书中的内容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阐述,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感受,使文章更加贴近生活。文章内容充实,论述有据,事理结合,叙事简洁,真切可感,值得学习和借鉴。
(福建福州中考)同学们都读过下面的名著和课文,请从中任选一部(篇),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中考真题
名著:《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鲁滨逊漂流记》(笛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朝花夕拾》(鲁迅)
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宋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散步》(莫怀戚)、《皇帝的新装》(安徒生)、《海燕》(高尔基)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真题解说】
写读后感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切忌人云亦云。材料中的名著和课文都是名篇佳作,“感”的地方和程度更是各有千秋。写作时,务必从诸多感点中,找到自身感受最深的点,联系自身或社会实际加以阐述,方为上策。譬如,对于《水浒》中
的众好汉,一般读者都为他们的神武豪爽所折服,而对于他们在宋江带领下接受招安的悲哀,却很少思考背后的“为什么”。倘能从中刨根问底,挖出众好汉接受招安的根源,就显得比一般读者略高一筹。再如,写作者倘能把《水浒》的状况与当今现实挂起钩来,文章的内涵自然得以升华,主旨也就显得较有深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