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知识梳理+习题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五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知识梳理+习题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18 08:47:2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练习题
1.1956年,北京举办了名为“日本商品交流会”的展览,毛泽东亲自前往参观,并对展览给予高度评价。此后,中国和日本的民间交流逐渐频繁。这说明
A.中日邦交已正常化
B.日本政治追随美国
C.中日友好民间先行
D.中国外交发生巨变
2.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
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
B.③②①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3.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评论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这次会议是
A.1953年中印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会议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4.在1961--1962年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一方面支持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走美苏之间的中立道路;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法国等欧洲国家与美苏保持距离。这一做法
A.维持了印度支那地区的长期稳定
B.使中国在西欧赢得了广泛的盟友
C.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D.发挥了大国应具有的政治影响力
5.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期间,美国捏造谎言,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地区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大力制造他国对中国的恐惧和怀疑。符合此次会议主旨的是
A.确立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寻求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C.探索亚非人民的联合自强
D.为港澳回归寻求国际支持
6.新中国成立后,缅甸政府有一种惧怕心理,并认为“愈是害怕,愈是要友好”,所以缅甸成为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可是,几年后,缅甸感觉到这种害怕是没有必要的。缅甸对新中国态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新中国
A.实行“不结盟”外交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多边外交”战略D.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7.对人民日报上相关词汇使用频率进行计量分析,“一边倒”在1949年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到了1951和1952年开始下降,到60年代,降到个位数,甚至为零。1950至1952年,“帝国主义”一词呈下降趋势。“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使用频率从1953到1956年出现迅速增长趋势。这说明
A.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中国放弃“一边倒”政策
B.中美关系逐渐缓和,中国开拓外交新局面
C.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积极融入第三世界
D.中国从革命外交向民族外交转变
8.某次会议后,一位美国记者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能够改变这次会议航向的主要原因是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反帝反霸的不结盟政策
C.“求同存异”的方针D.维护联合国权威的原则
9.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代表团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推动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C.改善了中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D.扩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我国的外交史上有许多饶有兴味的外交故事,如“瓷盘外交”“兰花外交”“围棋外交”“乒乓外交”“熊猫外交”和“舞剧外交”等。这体现了新中国
A.“求同存异”思想的广泛实践
B.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
C.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及其实践
D.外交基本格局的奠定
11.1963年12月到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了埃及、摩洛哥等非洲十国。国际论高度关注此次出访,认为它是“亚非政治和整个东西方关系中的一个重大的新发展”,“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这次访问
A.开启了中非之间团结合作
B.打破了美国对华孤立政策
C.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D.推动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
12.1957年底,毛泽东说:“现在国际上一般都公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是否做得到那是另外一个问题,美国首先就做不到。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但是,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个共产党的对外关系的总路线,就不能只限于和平共处。还有一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问题。”由此看出毛泽东
A.制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策略
B.想建立与其他国家正常的对外交往的原则
C.开始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方针
D.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加强对外政策的斗争性
13.今年是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下列和周恩来无关的是
A.领导南昌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重庆谈判
14.20世纪50年代的某重要国际会议称:“尊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其内政不予任何干涉。法国将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军。”这次会议
A.缓和了亚洲的紧张局势
B.确立了国际外交的准则
C.结束了西方的殖民历史
D.贯彻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15.新中国初期,在接到出席某会议的邀请后,周恩来提出:“应尽一切努力,务期达成某些可以获得一致意见的解决办法的协议,甚至是临时性的或个别性的协议,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论的道路。”在该会议上中国
A.推动了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促成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
D.打开与亚非国家交往的大门
16.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外交方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外交战略选择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疑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与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大课题。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外交思想的变化和提出的外交原则,简析这一原则产生的背景。
材料三2015年习近平主席出访大事年表
时间 国家和地区 会议活动
2015年4月 20日至24日 巴基斯坦、 印度尼西亚 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赴印度尼西亚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
2015年5月 7日至12日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 出席俄罗斯举行的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
2015年7月 8日至10日 俄罗斯 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
2015年9月22日至28日 美国 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
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 英国 应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邀请。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当前外交的特点。
17.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毛泽东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固美系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
——周恩来(1954年)
材料三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周恩来(195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外交方针。
(2)材料二中“原则”的实施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会议”在何地召开?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怎样的方针?
(4)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



试卷答案
1.C
中日邦交已正常化始于1972年,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日本政治追随美国,排除B;由材料“中国和日本的民间交流逐渐频繁”,说明中日友好民间先行,故选C。D中“巨变”无体现,排除。
2.A
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1971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9年,以中美建交为标志;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故答案为A。
3.C
根据题意可知,这指的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周恩来面对各国对社会主义中的质疑,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把亚非会议引向反帝反殖民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正路上来,促使大会圆满结束,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4.D
题干只是说到在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所做的努力,并没有提到结果是否达到了目的,故D符合题意,但是ABC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ABC。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所以认真研读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5.C
材料“中国……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反映了1955年亚非会议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亚非会议并未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错误;亚非会议并不是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故B错误;亚非会议探索亚非人民的联合自强,故C正确;亚非会议与港澳回归无关,故D错误。故选C。
6.B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奉行不结盟外交,排除A;由于我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周边国家的认可,所以“缅甸感觉到这种害怕是没有必要的”,故选B;新时期我国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C;“一边倒”外交方针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排除D。
7.D
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与20世纪50年代末,排除A;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排除B;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排除C;由“边倒”到“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说明中国从革命外交向民族外交转变,故选D。
8.C
试题分析: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会议克服种种困难获得成功。A项是在中印和中缅总理会见时提出来的;B项是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宗旨;D项错误,中国是在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故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
9.D
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故答案为D项。日内瓦会议没有能够解决朝鲜问题,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没有改善中国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排除C项。
10.B
如“瓷盘外交”“兰花外交”“围棋外交”“乒乓外交”“熊猫外交”和“舞剧外交”说明新中国外交一直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进,体现出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B正确;A是万隆会议;C属于一直奉行的外交原则;D是奠定说法绝对。
C
【解析】从材料“1963年12月到1964年2月”“亚非政治和整个东西方关系中的一个重大的新发展”“具有长期的重要意义”中可以分析出,20世纪六十年代这次访问扩大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开启”;B项是指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排除;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故D项排除
12.D
“不能只限于和平共处”等字眼意在强调不能一味地强调和平共处也要进行有必要的斗争,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外政策的斗争性而非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策略、与其他国家正常的对外交往的原则等选项,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一边倒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的解答,读懂材料是关键。需要考生提取材料的关键词或主旨信息,例如本题的材料就是很长,如果材料很长就不一定要读完,可以用划分层次、简化材料的办法提取主旨信息。
13.B
A项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人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B项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故B项与周恩来无关,符合题意;C项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项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前往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4.A
材料“尊重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的民族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法国将从印度支那三国撤军”反映了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内容,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召开使印度支那的和平得以恢复,缓和了亚洲地区的紧张局势,故A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确立了国际外交的准则,它并不是日内瓦会议确立的,故B错误;日内瓦会议虽然使印度支那的和平得以恢复,但并未结束西方的殖民历史,故C错误;求同存异的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故D错误。故选A。
15.C
“以利于打开经过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论的道路。”说明是新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应该是日内瓦会议,该会议促成印度支那地区局势缓和,C正确;A是朝鲜战争;B是会见中因代表团提出;D是万隆会议。
16.(1)方针:一边倒。
影响: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及国家安全,但不利于与大多数国家的正常交往。
(2)外交思想:强调意识形态为主向维护国家利益的转变。(革命型外交为主向国家型外交转变)
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背景:①周边国家对中国外交战略(一边倒)存有疑虑;②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③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④两极冷战格局逐渐形成。
(3)特点:加强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参与、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重视大国关系。
(1)由材料“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并结合所学可知方针:一边倒。影响: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及国家安全,但不利于与大多数国家的正常交往。
(2)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交思想:强调意识形态为主向维护国家利益的转变。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结合所学可知现代中国外交特点:加强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参与、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重视大国关系。
17.(1)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3)地点:万隆。
方针:求同存异。
(4)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从材料“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从材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可以看出,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3)从材料“周恩来(1955年)”“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中可以看出,材料三的“会议”是指在万隆召开的亚非国际会议,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背景:
国际:
①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外交上孤立,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②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③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民族独立。
国内:
新中国建立之初,政权还不十分巩固,经济亟待恢复。(外交任务打破被孤立、封锁的局面,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创造条件;结束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史,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
二、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三、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内容 含义 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
四、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同苏联等国建交
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1950年,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随后,又有16外国家同中国建交。
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
(1)背景:
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中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即将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
(2)目的: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提出:
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于两国总理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基本原则。
(4)内容:
初期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1954年,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
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又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5)特点: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6)意义:
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1)时间:1954年;
(2)会议议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4)结果:
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
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4、亚非万隆会议,“求同存异”(1955)
(1)时间:1955年;
(2)地点:印尼万隆;
(3)会议性质: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4)会议议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5)结果: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显示了“万隆精神”。
(6)求同存异:
“同”是指 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 ,“异”是指 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 。
(7)意义: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