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蜡烛的变化(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3.1 蜡烛的变化(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10-18 10:57:32

文档简介

3.1《蜡烛的变化》练习
填空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 ),如蜡烛受热融化。
另一类是( )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 )、( )、产生( )、( )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二.选择
1、 下面变化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A. 蜡烛融化 B. 钢水变钢锭 C. 馒头发霉
2、下面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的是( )。
A. 火柴燃烧 B.木材做家具 C. 白糖加热至焦黑
三.判断
1、蜡烛燃烧时会生成游离碳。( )
2、水的三态变化中产生了新物质。( )
3、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都是不断变化的。( )
4、化学变化给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带来了便利。( )
5、生鸡蛋变成熟鸡蛋是化学变化( )。
6、在碱中倒入少量白醋会有气泡产生。( )
四.简答题
1、把序号填到表格中。
产生新物质
没有产生新物质
煤燃烧 B.铁钉生锈 C.大蒜拌黄瓜 D.水的蒸发 E.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F.点亮电灯 G.雪糕融化 H.水中加白糖
设计实验: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气体?
3.1《蜡烛的变化》练习
一、填空
没有产生新物质 产生新物质 颜色的改变 产生沉淀或气泡 发光发热
二、选择
C 2、B
判断
√ 2、× 3、√ 4、√ 5、× 6、√
四、1、产生新物质:A、B、E、
没有产生新物质:C、D、F、G、H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3.1 蜡烛的变化 教学设计
课题
3.1 蜡烛的变化
单元
3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年级
学习
目标
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类变化的主要特点。
2、学会收集物种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3、掌握物种的两类变化:一种是仅仅形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的物质;另一类是会产生新物质。
重点
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导入:出示图片
大自然界中物质千变万化。

学生观察并思考。
通过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变化的图片,带给学生视觉体验的同时,体会自然界中的千变万化。
讲授新课
1、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

小结:有生命的物质、没有生命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
2、小小观察员
实验一:观察蜡烛点燃前后的特点。
蜡烛燃烧前:无气味、五颜六色、柱形、较软
蜡烛燃烧后:无气味、五颜六色、柱形、较软
实验二:加热蜡烛,观察变化。
加热蜡烛时,蜡烛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加热时:固体(蜡块)变成液体蜡油。
冷却后:融化的蜡烛(蜡油)变成蜡块。
实验三:
(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实验现象:杯子里起雾,杯壁上蒙了一层小水珠。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产生了水。
小结:火焰不能集中加热烧杯的一个地方,要转动烧杯,使之均匀受热,以免烧杯爆裂。
(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实验现象;烧杯壁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3)将一只白瓷碗(片)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碗(片),观察它的底部。
实验现象;白瓷碗底部变黑。
实验结论: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了游离碳。
总结: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
物理变化: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融化。
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性质改变、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分析实验
实验一:观察蜡烛点燃前后的特点。(物理变化)
实验二:加热蜡烛,观察变化(物理变化)
实验三:观察现象(化学变化)
5、下列这些现象属于哪类变化,并说明证据

物理变化(仅仅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6、说说下列现象属于哪类变化
实验一:在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
实验二:压扁饮料罐

实验结论:物理变化。
实验三:在碱中倒入少量白醋
实验四: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化学变化。
实验五:将白糖加热至融化
实验现象:白糖由固体变成液体
实验结论:物理变化
实验六:将白糖加热至焦黑
实验现象:白糖(碳水化合物),水分蒸发,剩下碳,变黑
实验结论:化学变化。
思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7、人类与化学变化
观看视频:了解人类与化学变化,化学变化在生活、军事、工业中的应用。
学生根据自身经验、尝试解答,引发学生思考。
认识物理变化。
认识化学变化以及化学变化现象。
学生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以及现象进行分析,最后做出结论。
学生分组做实验,共分留个小组,每个小组做1个,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了解更多关于化学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变化。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酸奶实验,学生自己掌握知识的同时,教师对其知识的掌握进行查缺补漏。
本环节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分析现象的过程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变化的现象分析实验,总结实验结论。合作做实验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重要性。
课堂小结
认识物理、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区别
根据现象,学会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的应用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板书
板书设计
课件27张PPT。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六年级上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新知导入新课导入实验一:观察蜡烛点燃前后的特点。容易碎裂、可以切割、容易变形新知讲解实验一:观察蜡烛点燃前后的特点。蜡芯周围的蜡融化成液体。燃烧的蜡芯变黑。火焰为橘黄色,分为三层。新知讲解加热蜡烛时,蜡烛有什么变化?冷却后又有什么变化?实验二:加热蜡烛,观察变化实验步骤:
(1)把小块蜡烛放在蒸发皿里。
(2)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给蒸发皿加热几分钟看蜡烛的变化。
(3)熄灭酒精灯,用镊子取下蒸发皿,放在硬纸上等蜡烛油冷却后看是怎样的?新知讲解没有产生新物质(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实验三:观察现象蜡烛燃烧产生了水。杯子里起雾,杯壁上
蒙了一层小水珠。注意事项:火焰不能集中加热烧杯的一个地方,要转动烧杯,使之均匀受热,以免烧杯爆裂。新知讲解产生了新物质(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实验三:观察现象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烧杯壁的石灰水变浑浊。新知讲解产生了新物质(3)将一只白瓷碗(片)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碗(片),观察它的底部。实验三:观察现象 白瓷碗底部变黑。 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
了游离碳。新知讲解产生了新物质 总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
物理变化: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融化。
化学变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性质改变、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新知讲解下列这些现象属于哪类变化,并说明证据新知讲解物理变化(仅仅形态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钢的形态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新知讲解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有颜色变化、产生沉淀、气泡、发光发热现象、性质改变):新知讲解树叶颜色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盐酸滴在石灰上
:有气泡产生火柴燃烧:发光、发热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性质改变(变不回去了)证据新知讲解说说下列现象属于哪类变化新知讲解小组讨论汇报实验二:压扁饮料罐新知讲解小组讨论汇报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白色碳酸钙固体生产新知讲解小组讨论汇报白糖(碳水化合物),水分蒸发,剩下碳,变黑。新知讲解思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和联系?(1)两者的根据区别:(2)两者的联系:变化中有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但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拓展提高化学变化—蜡烛燃烧,伴随着物理变化—蜡芯周围的蜡先融化成液体状的蜡油,然后蜡油燃烧生成水、二氧化碳等。
人类与化学变化课外拓展化学应用农业:化肥建筑业:建筑材料军事:黑火药生活:脂肪、蛋白质等工业:化学能—电池。。人类与化学变化课外拓展我知道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
物理变化:仅仅是形态的变化,( )新物质,如蜡烛受热融化。
化学变化:是( )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 )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 )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颜色发光、发热没有产生产生课堂练习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1234认识物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区别化学变化的应用学会区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课堂小结作业布置蜡烛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区别: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板书设计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