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营养
课标要求: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资料分析、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人类生活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生物圈的其他生物。教学重点:了解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教学难点:对“鉴定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
面粉、鸡蛋、花生、小麦、碘酒、水、开水、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火柴等
设计思路:
由学生的一日三餐切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摄入了哪些营养物质? 激发学生探究食物成分的兴趣。通过试验探究、资料分析、交流表达等,学生自己找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糖类、蛋白质、脂肪、水、无机盐等。再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的食物来源于哪里?使学生明确人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与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是密不可分的。最后,为更好地使本节所学内容应用于生活实际,为自己的家人设计一份适合他们体质和年龄的合理食谱。
本课除问题的提出由执教者完成外,资料阅读、分析,探究试验,试验现象分析,试验结果交流和分析,DIY,为家人设计合理食谱等都由学生独立或小组讨论完成,但由于七年级学生缺乏有关物理化学知识,所以教师要在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时给予指导,在分析试验现象和判断时给予帮助。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聊一聊平时我们吃哪些食物?
生:议论、回答。(。。。。。。)
师:那么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呢?这些营养物质对人体各有什么作用?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节饮食与营养。
二、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一)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7页提示和小资料,使学生了解:
1、淀粉遇碘酒变蓝2、油脂在纸上会留下油斑3、蛋白质遇热会凝固4、有机物能够燃烧,无机物不能燃烧,烧不掉的残留物主要是无机盐 等原理
(二)生:分组进行探究,观察并记录。
1、将少许面粉放入盛有清水的小烧杯中,配成面粉混浊液,向烧杯中滴加碘酒,液体变蓝,观察并分析试验结果。
2、取一个鸡蛋的蛋清,分成两份,放入两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清水和沸水,加入沸水的烧杯里出现白色絮状凝块,观察并分析试验结果。(或取面粉加适量清水后和成面团,用纱布包住面团,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力挤压。等到不再有白色物质从纱布里渗出来时,打开纱布。看到纱布上粘有黄白色胶状物质,这就是面粉里的蛋白质。)
3、取花生种子,用力在吸水纸上挤压,白纸上出现油斑。观察并分析试验结果。
4、取一些干麦种,装进干燥的试管里,放在酒精灯上均匀烘烤。不久,试管的内壁上出现了小水珠。注意,试管略为倾斜,防止水倒流到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
5、用解剖针的尖端挑取一粒干麦种,放在酒精灯上烧,种子燃烧后剩下的灰白色的灰就是无机盐。
(三)集体介绍、展示实验结果:
生:交流
所选实验材料,对本小组实验结果分析,不同食物中营养物质所占比例不同;各小组相互补充,总结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有糖类、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
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本P66页信息库“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使学生明确食物中的六大营养物质。
三、怎样的饮食更健康?自己设计一日三餐的营养食谱(DIY)
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65页信息库中“常见食物中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和能量”
生:设计三餐食谱
全班交流,并说明食物分类和设计理由。
四、食谱中食物共分两大类: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
师:列举常食用的食品
生:分析常见食品
结论:常见食品总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来自植物,一类直接来自动物。
引导学生不难发现,作为生物圈的组成成分之一的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都是来自于生物圈中的其它生物,悟出为了人类的生存,人也应该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与其它生物和谐相处的道理。
五、课外延伸:
通过查阅资料,思考不同的年龄阶段,应如何注意饮食与健康的问题(主要考虑青少年、中年、老年)?并形成书面材料带给家长,针对自家家庭成员情况给自家餐桌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2节《营养物质的作用》
一.课标要求: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对验证食物含有能量的实验和分析食品的成分等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和调查、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合理膳食对人体的重要性,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营养物质构造身体,营养物质能提供能量、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这3个方面来概括营养物质对人体的主要作用。
【难点】初一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多数,故对测量的方法,用数据来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有一定难度。实验“验证食物含有能量”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四.设计思路:
让学生描述进入青春期后身高体重的变化及食量的变化,分小组调查运动后饥饿感和含量的变化,分析营养物质对体的作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食物中是否含有能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小品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分析营养成分,了解营养物质对生命和健康起重要作用,注重师生双方的活动与知识的归类,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活动设计:
第1课时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创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①若你看过《泰坦尼克号》,你一定不会忘记当时的情景:船慢慢地在下沉人们纷纷登上救生艇。假如你也在现场,船舱的空地可以往下下列物品:一袋水果、一罐牛肉、一块面包、一壶水,你会选择哪一样?
②现在不少同学正进入青春期,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体重和身高在增长的同时,饭量也在增长?这是为什么?
③有些同学经常不吃早饭,有时会出现头晕眼花,甚至易跌倒,这是什么原因?
④当你在换牙或长个的时候,往往要多喝些牛奶,为什么要这样做?
⑤冬天当你饥饿的时候,为什么也感到冷?
⑥现在人们吃的食品里纷繁多样,你注意到了各种食品的包装上的成分说明了吗?食品中添加的成分对人体是否都有益?然后让学生任意选择某个问题进行回答。
学生在情境中结合生活经验。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踊跃发言
使学生较快的投身于学习的情景中。在情境中思考问题,在情境中探索生物。
小品表演
小品呈现不吃餐上学,课堂上感觉到头晕眼花,四肢无力;长期生病的人因为胃口差,吃不下东西而消瘦;因为战乱和自然灾害而处于饥饿状态的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非洲难民。
学生小品表现
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在体验中进一步分析营养物质的功能
调查
调查:运动后饥饿感是否增强
根据调查,小组交流,分析营养物质的作用。
感知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
实验探究
①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了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再指导学生学会用天平正确称量物体的质量。
②布置学生分组实验:验证食物含有能量。通过实验,各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一致:食物含有能量。学生计算出100克同样的食物燃烧后释放出的热能是多少?(参照公式Q=4.2×水温度的变化值×水的体积÷食物的质量×100÷1000)。
③对照信息库资料,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为什么我们测出的能量和资料上的数据有较大的误差?
④⑤通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同学们又解决了新的问题,并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
①阅读了实验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学会用天平正确称量物体的质量。
②计算出100克同样的食物燃烧后释放出的热能是多少?
学生小组操作实验。
认真观察、记录现象。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发扬小组合作精神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
力、表达能力。
引导自学,合作探究,组织讨论交流
①哪些营养物质建构我们的身体?其中最多的物质是哪种?构成细胞的比不可少的物质是哪一类? ②供给我们能量的物质有哪些?其中供能最多的物质是哪种?储备能量的物质是哪种?
小组成员的合作探究,学生思考、发言。
学生感知:营养物质建造我们的身体、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要求学生对上课开始提出的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生思考、探究
这样通过问题的解决,不仅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课堂教学的结构更加完整。
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收获
学生发言
检查对知识的学习情况
第2课时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复习旧知
引入课题
引入:上一节课主要了解了营养物质中富含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食物中还有哪些并不含有能量,但对健康也很重要的物质呢?
学生思考、回答:有,如水、无机盐、维生素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避免了重复与啰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重点更为突出。
水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
为什么水分对我们的生命这么重呢?指导阅读课本62页。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不管是从含量,还是作用来看,水都是我们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白开水。
生:因为水分是人体细胞的一种主要成分,约占体重的60-70%。
生: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离开水都无法进行,废物也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输送。
生:我有次生病,腹泻脱水,人一下子就病倒下来,虚脱了,就是由于脱水引起的。
对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强调。
小品表演
无机盐对维持生命和健康的影响
1.要保持健康,只多补充水分可不够。有两类营养物质,在我们身体内含量虽不多,但如果缺少了它们,我们就会患各种各样的疾病。学生们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2.完全正确。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都非常多。如果同学们有挑食的习惯,就很容易因缺少某种维生素或某种无机盐而营养不良或患病。大家看,有一位同学就患病了。
3.看来这位同学病得不轻。同学们都是“小医生”能帮这位病人一下他得了什么病吗?
4.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但当医生不能只看病不开药呀!你觉得要治好他的病,应该多补充哪些食物呢?
5.对,如果病人缺碘,可多食用海带等海产品。我们内陆地区食海产品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补充足够的碘,国家在我们吃的盐里加了什么?
无机盐和维生素。
课前挑选了一名学生以角色形式,自说自演一位缺碘的病人。
生:缺钙。
生:我觉得不对,缺钙只影响骨骼发育,不会影响智力。而且他的脖子也很大,应该是缺碘。
生:海白菜。
生:海带。
生:紫菜
生:海中的鱼虾。
生:吃的盐都是“加碘盐”
通过学生自身表演体验,学生必然会去认真研究教材,掌握知识,并且会在表演中使知识得到巩固。
?
小品表演
维生素对维持生命和健康的影响
还有其他类型的“小患者”,有人愿意上来帮助他们诊断吗?
注意引导学生做诊断
(气氛活动,台上的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的学生发言踊跃,热烈,查食物成分表积极。)
学生要想表演成功自己会去研究课本,查找资料,结合表演,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纤维素的作用
1.除同学们说到的一些症状,还有一位同学,经常出现排便困难的症状,大家觉得应该补充哪类食物呢?
为何多吃水果、蔬菜,
2.就能帮助排便呢?
引导学生看书
生:我也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后来我妈妈让我多吃水果和笋子,这种情况就消失了。
生:我妈买了许多香蕉给我吃,后来就好了。
生:多吃新鲜蔬菜也可以。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纤维素。
生:纤维素除了能帮助排便外,对身体还有许多好处,所以一些科学家将它称为“和七类营养素”。
培养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发现有的同学表演能力非常强,有的同学自学能力也很好,而有的同学简直就是小辩论家,让老师刮目相看。在这一节的学习中,同学们觉得自己有哪睦收获呢?
只要大家有收获,我们就成功了。希望大家了解了各类营养物质后,能自觉地合理饮食,健康快乐地成长。
生:原来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这么多,这么重要。
生:(回忆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种类)
生:我们应该改掉偏食的毛病。
生:我觉得我的胆子比以前大了。
生:我也能当小医生了。
检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3节 合理的膳食》的教案设计
课程标准:根据合理膳食的原则,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标准解读:学习合理膳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食物中所含的各种营养物质的不同作用,掌握科学的饮食结构,反思自己的日常饮食,懂得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意义。
教材分析:
让学生了解合理膳食的原则,从自身实际出发修订合理的食谱,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如何改善和规划自己的生活;通过交流讨论和相互评价等形式,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形成虚心学习的良好品质、不断完善自我。为家人制定科学食谱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关爱他人的情感。
学生分析:
基于对本章第1节“营养与饮食”、第2节“营养物质的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本节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自己的饮食结构是否科学?什么样的饮食结构才是科学的?让学生在了解合理膳食原则的基础上,学会制定合理的食谱,懂得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合理膳食的原则,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修订自己的膳食安排”,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反思、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改善和规划生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交流、反思、评价活动中,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形成虚心学习的良好品质、不断完善自我。
2、在为家人制定科学食谱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反思评价、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
难点:解读“食物金字塔”,修订并形成比较科学合理的食谱。
设计思路:
本节“小资料”栏目向学生提出了科学合理饮食的建议,“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食物金字塔”的图形和文字提供了科学饮食的方案。让学生阅读以上两份资料,讨论归纳合理膳食的原则,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总结归纳的能力。让学生对照合理膳食的原则,在组内对第一节中所选的三餐食谱进行自评和互评,进行修订,推选一份最佳食谱。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改善和规划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习在反思和评价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形成科学的结论。学生在交流、反思、评价活动中,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形成虚心学习的良好品质。每组将本组最佳食谱在全班展示,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评价、修改和完善。学生学会表达和展示自己,树立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通过发出倡议、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反思自己的不良饮食习惯,形成知识反馈,进一步加深合理膳食的意识。DIY,在为家人制定科学食谱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写一份日常食谱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观察图片,发现儿童缺乏营养,就会出现生长不良的症状。
提问:“我们怎样安排一日三餐,才能获取合理的营养呢?”
展示图片“营养不良的尼日尔儿童”
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想法?
引入新课。
通过图片引起学生共鸣和思考。
反思你的一日食谱
写出一份日常食谱
产生疑问:“我的食谱是科学合理的吗?”,“合理膳食必须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提问:“你的食谱是科学合理的吗?” “怎样的饮食才是合理的呢?”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想要了解合理膳食原则的求知欲。
通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促进新知识与原知识的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总结归纳的能力。
阅读 “食物金字塔”
边观看视频,边回忆营养物质的种类和作用。
各小组交流讨论,分析资料
自由发言,尝试说出合理膳食的第一、二两条原则。
幻灯片展示“食物金字塔”
播放视频《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合理营养》。
阅读“小资料”和“纤维素对人体的作用”
各小组分析资料、交流讨论,发现食物的热量分配原则和食用纤维素的重要性。从而说出合理膳食的另外两点原则。
不断提问,帮助学生从资料中发现合理膳食的原则。
幻灯片展示合理膳食的原则。
将设计的食谱修订得更加合理
根据合理膳食的原则,参照书本上“信息库”中的相关内容,首先对自己的食谱进行反思和修改;
引导学生反思并修改自己的食谱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反思、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学会尊重、欣赏别人,形成虚心学习的良好品质。学会表达和展示自己,树立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
同组同学交流讨论、相互评价,指出对方食谱的不科学的地方,并提出修改意见,进行修改。
提示学生可参照“信息库”中的相关内容。
巡视并引导。
每组推荐一份最好的食谱,在全班展示。
听取全班同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对展出的食谱,给出适当的评价。
青少年的合理膳食
质疑:“我们青少年正值快速生长发育的阶段,我们的膳食会有哪些独特的要求呢?”
阅读课本内容 “青少年的合理膳食”分小组交流讨论。
归纳出问题的答案。
提问:“合理膳食的原则对我们青少年也完全适用吗?”
提示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从中找出答案。
培养学生自学和提炼关键知识点的能力。
本课小结
思考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有了哪些收获?”
整理归纳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以及所形成的对合理膳食的深刻认识。
自由发言
帮助学生整理归纳本节课的新知识,以及所形成的新的认识。
新知识进入原有命题网络形成系统。
发出倡议
全体阅读倡议内容:“为了我们能更健康的成长,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到:不暴饮暴食,不挑食偏食,合理摄取营养,注意饮食卫生。”
发出倡议
建议学生全体阅读倡议内容。
学生通过阅读,巩固对合理膳食的新认识。
拓展应用
思考问题:
1、有些同学不吃早饭就来上学,你认为这样对身体健康有何影响?
2、有些人吃了很多菜以后就不吃主食,可以吗?
3、很多同学喜欢吃肯德鸡的汉堡、鸡块、鸡腿、鸡翅等,这样能获得足够的营养吗?
交流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
反思自己是否有类似的不良习惯,如果有,应该怎样改正。
针对中学生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提出相关的问题。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科学饮食、合理膳食的意识,并对所学知识形成反馈。
DIY
1、课内完成:为自己的家人设计一份食谱
2、课后完成:自己动手配置饮料(参照书本54页)
幻灯片展示(DIY)内容,建议学生分课内、课外完成。
通过为家人实际食谱,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关爱他人的情感。
第4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一、课标要求:
通过资料分析和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使学生明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吸收才能被人体利用,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通过探究“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活动,指导学生尝试制订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探究,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现象在学生生活中是比较常见的,“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这一探究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认识到暴食暴饮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认识科学饮食的重要性,形成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本节重点为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为制订“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的探究计划。
四、设计思路:
第1课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单纯的几点生物学知识不是我们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生物学才是我们的工作重点。阅读、思考、分析是学习的基本方法。本课将着重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通过简单的谈话式教学拉近师生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辅以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另外,本课将以拟人的手法描述“食物在人体的旅行”,并结合学生的创作表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2课时: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性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而不是灌输,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整个学习过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这一特征。探究“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教材中的第四个探究,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制定探究计划,学生需通过讨论,确定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材料用具、实施步骤等。
五、活动设计:
第1课时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创造情境,引入课题
1.?????????? 温故而知新。
2.提出问题:合理的膳食能提供人体一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但做到膳食合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就一定能为人体所用吗?
3.出示课题。
小组讨论、交流
得出结论:
还需要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1.?????????? 1.关于消化和吸收学生并不陌生,所以让学生讨论、交流能得出结论。
2.??????? 营养的全面固然重要,但人体是否能消化和吸收才是关键。
3. 既巩固了上一堂课的知识又引出了课题,一举两得。
认识人体的消化道
1.食物在人体内“旅行”都经过哪些地方?是不是都留在了人体内?
2.播放食物在消化道“旅行”的flash动画。
3.引导学生看图。
1.看flash动画。
2.对照课本P60页图3-5找到并记住消化道的组成
1.提到食物,学生很容易想到嘴和胃,干脆就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消化道。
2.动画直观、有趣,感官刺激强,有利于学生对消化道组成的了解。
为什么要消化
1.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2.提出问题:
(1)是不是所有的营养物质都能被直接吸收?
(2)哪些营养物质不能被直接吸收?
(3)它们是些什么样的物质?
(4)什么样的营养物质能够被直接吸收?
1.阅读课本P59页相关内容。
2.思考问题。
3.回答。
1.引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明确食物需要被消化的原因。
怎样消化
1.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59页图3-4理解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2.提出问题:
(1)这些营养物质被什么分解?
(2)食物为什么要经过牙齿的咀嚼?
(3)消化可以分为几个过程?
(4)消化液是在哪儿产生的?
3.引导学生看图3-5了解人体的消化腺并建立消化系统的概念。
4.引导学生分析图3-7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和最终产物。
5.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在哪儿?
1.小组合作分析图3-4理解食物消化的过程并回答问题。
2.看图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3.小组合作分析图3-7,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食物消化的过程和最终产物。
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2.通过交流和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吸收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63页内容,了解营养吸收的过程。
2.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哪儿?
阅读和交流
让学生先了解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以激发学生探究小肠结构的热情。
探究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1.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2.资料:体小肠大约长5-7米,直径约3厘米,以此可计算出小肠的外表面积大约是0.67平方米,然而小肠的内表面积则有200平方米以上。
3.组织学生观察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的结构图。
4.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5.组织学生总结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
1.分析资料后产生疑问:
小肠的内外表面积为什么差异这么大?
2.讨论:
小肠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皱襞表面的细小突起),有何意义?
3.讨论:小肠绒毛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
4.交流、总结:
(1)吸收面积大(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2)具有吸收营养物质的结构:①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②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
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2.使学生了解皱襞和小肠绒毛能增加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总面积。
3.使学生理解小肠绒毛适于吸收的特点:
壁薄(有利于营养物质通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运输脂肪酸)
4.使学生加深对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的认识。
小结与巩固
1.播放“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的flash动画。
2.组织学生创作并表演“食物的人体旅行”。
1.看动画。
2.创作并表演“食物的人体旅行”。
通过看和创作表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展
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给我们的日常生活以什么样的启示呢?
学生思考并作答
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2课时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新课引入
设问:1.人体的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2.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3.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
描述:1.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有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和胰腺;2.小肠很长,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绒毛。
从学生较熟悉的已学知识入手,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易被学生接受。
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
用PowerPoint和Flash动画展示: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组织学生讨论: 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什么部位开始被消化?最终被消化成的小分子分别是什么? 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它能吸收哪些营养物质?3.消化道中还有哪些部位能吸收营养物质?又分别吸收哪些营养物质?
组织学生阅读、分析P63课文,设问:淀粉、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分别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
观看后讨论、交流:
1.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分别在口腔、胃和小肠开始被消化,最终分别被消化成葡萄糖、氨基酸以及甘油和脂肪酸;2.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小肠能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3.胃和大肠也能吸收营养物质,胃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的维生素。
甲、乙、丙三位学生分别扮演三大营养物质,描述各自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全过程。
1.使学生认识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探
究
暴
食
暴
饮
引
起
消
化
不
良
的
原
因
人的消化系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时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
组织学生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得过哪些消化系统疾病呢?
青少年暴食暴饮常常会引起诸如消化不良这样的消化道疾病。
设问:暴食暴饮为什么会引起消化不良呢?
引出问题的探究
讨论后交流:拉肚子、腹胀、腹痛、呕吐、胃炎、胃酸过多等。
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用身边事作为话题,学生参与热情高,主动性强。
指导学生查阅P67-68关于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和P69关于唾液、胆汁消化作用的介绍,分析为什么暴食暴饮会引起消化不良。
小组内讨论,尝试提出探究问题。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懂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学习生物学,很重要的方法是动手实验,在动手实验中往往能学到知识,锻炼能力,而且能发现新的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展开讨论,提出可能的假设,再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又能解决问题,这样循序渐进,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丰富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开发了智力,获得了新发现。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习生物的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视频呈现:1.马叮啉广告片段; 2.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对问题
作出假设。
对于问题作出如下假设:
1.暴食暴饮,过量食物影响了消化器官的功能;
2.暴食暴饮,过多的食物不能被有限的消化液全部消化;
3.暴食暴饮,消化液被大量食物冲淡,对食物的消化作用减弱;
4.暴食暴饮,食物在口腔内未被充分研磨、混合;
5.暴食暴饮影响了胃的正常蠕动,食物未能与胃液充分混合。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评价学生的探究设计。
引导学生分组实施实验探究:唾液对淀粉糊的消化。
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问题:
1.各组设置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什么?
2.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淀粉糊都变蓝,什么原因?
3.如何充分利用好手边的实验器材和药品?
提出改进实验方法,重新设计实验,在全班交流,再次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进行全班交流。
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
提出如下较为合理的实验方案:
1.取4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B、C、D,各注入2ml淀粉糊;
2.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
3.向A试管内滴加清水2ml,向B、C试管各滴加2ml唾液,向D试管滴加1ml唾液;
4.振荡,将4支试管同时放入约37℃水中恒温保存10min,同时取出4支试管冷却;
5.向4支试管中各加2滴碘液,观察4支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
A试管内溶液变成蓝色,B试管不变色,C试管变成淡蓝色,D试管不变色。
实验结论:唾液能消化淀粉。唾液过少,或与食物没有充分搅拌,都会影响消化,也就证明了暴食暴饮会使食物不能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液有限,不能消化过多的食物,从而引起消化不良。
课堂
小结
小结、评价并补充:暴食暴饮后会出现头晕脑胀、精神恍惚、肠胃不适、胸闷气急、腹泻或便秘,严重的,会引起急性胃肠炎,甚至胃出血;大鱼大肉、大量饮酒会使肝胆超负荷运转,肝细胞加快代谢速度,胆汁分泌增加,造成肝功能损害,重症者可致人非命。研究发现,暴饮暴食后2小时,发生心脏病的危险几率增加4倍;发生腹泻时,老年人因大量丢失体液,全身血循环量减少,血液浓缩粘稠,流动缓慢,而引发脑动脉闭塞,脑血流中断,脑梗塞形成。一旦出现上述不良后果,也不必惊慌失措,症状重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正确处理,以防延误。
1.回顾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2.回顾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知识巩固,既体验了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又懂得了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常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