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课件(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别饿坏了那匹马 课件(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19 08:0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别饿坏了那匹马许申高正确读记“流连忘返、溜之大吉”等词语。学习目标1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3理解“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的不同含义。4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多音字
生字学习削xuē:瘦削 削足适履
xiāo:削皮 削铅笔挣zhēnɡ:垂死挣扎
zhènɡ:挣钱 挣命词语学习流连忘返:原指迷恋于游乐,忘了归去。现多指留恋美丽的景色或美好的事物,舍不得离去。
造句:秀美的峨眉风光令四海游客流连忘返。
溜之大吉:偷偷地走开;一走了事(含诙谐意)。
造句:这祸是你闯的,你可不能两手一拍溜之大吉啊!
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造句:老师对他的这份恩情刻骨铭心,他永远也不会忘记。
词语理解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造句:老王说了个笑话,想以此来化解大家的尴尬。
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造句:看到证人出现后,刚才还义正词严的他一下子嗫嚅起来。
毛票:口语,指票面以角为单位的纸币,也叫角票。
造句:他掏出攒了许久的钱递给我,全是毛票,加起来不过二十元。
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
造句:即使我们有时会犯些错误,老师也一如既往地关爱我们。 近义词宽厚—(厚道)  尴尬—(难堪) 
张皇—(慌张) 叮嘱—(嘱咐、吩咐) 
流连忘返—(恋恋不舍)
忐忑不安—(惴惴不安) 
刻骨铭心—(没齿难忘) 反义词流连忘返—(归心似箭)
宽厚—(刻薄) 
偶然—(必然)
反对—(赞成) 
从容—(慌张) 词语辨析叮嘱 嘱咐 吩咐
相同点:三个动词都指特意告诫对方记住。
不同点:“叮嘱”指再三嘱咐,强调反复且语重心长。“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语意比“叮嘱”轻,可用于自己或别人。“吩咐”指口头指派或命令,带强制性口气。
运用示例:
1.妈妈出门前(  )我烧完水要记得关闭燃气灶阀门。
2.看着这道计算题,我想起了开考前老师对大家的提醒和(  )。
3.父亲(  )大哥务必在月底之前赶回来。叮嘱嘱咐吩咐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要快,要读出着急、忙乱、害怕的感觉来。
“对不起,”他拍着我的肩头,轻声说道,“我知道你希望真的有那么一匹马。没事的,你看书吧。”
朗读指导:要用歉疚和鼓励的语气读出残疾青年的话。朗读指导 请大家先自己阅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得以继续看书的事。 (2)课文几次写到了“别饿坏了那匹马”,其用意是什么? 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
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
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我”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
这三次都是善意的谎言。
(3)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11自然段):写“我”常去残疾青年的书摊白看书,得到他的宽容,后来被父亲教训后,开始扯马草换钱看书。
第二部分(第12~18自然段):写残疾青年编造了善意的谎言,收下“我”扯来的马草,满足“我”看书的欲望。
第三部分(第19~27自然段):写真相大白后,“我”得到残疾青年真诚的鼓励,内心充满感激。 1.阅读第1~11自然段,回答问题。
(1)品读第1自然段第一句话:“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课文解读 “流连忘返”写出了“我”酷爱看书的程度。残疾青年也正是从“我”在书摊前流连忘返的情景,发现了“我”对知识的追求以及身无分文的无奈。这是他一直帮助“我”、想方设法给“我”看书机会的原因。 (2)第8自然段中的“几张毛票”是哪里来的?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那是父亲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悄悄夹在书里的。父亲知道,残疾青年是靠摆书摊养家糊口的,生活也不容易。所以他忍痛打“我”,想让“我”认识到做人不能只考虑自己,也要为别人着想。同时父亲也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对残疾青年的关心和歉意。
(3)从第10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可以体会到“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从“立即奔向书摊”可以体会到“我”拿到钱后急忙赶去书摊,渴望读书的迫切心情。从“泰然地坐下”“从容地读着”可以体会到自己花钱读书时那种镇静、坦荡的心情。 (4)第一部分的哪些地方体现了“我”酷爱看书? “我”酷爱看书,到了“流连忘返”的程度,常常去书摊“偷看几则小故事”;“读《红岩》这部小说,江姐忍受酷刑时那十指连心的疼痛直锥我的心。我泪流不止”说明“我”读书很用心;“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书摊,泰然地坐下来,从容地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体现了“我”对书的渴望。 2.阅读第12~18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13自然段是怎样体现残疾青年的良苦用心的? 这段主要介绍了残疾青年做决定的经过。“愣”字表明残疾青年突然明白马草并不好卖。“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帮助“我”,又不易让“我”发觉的主意。残疾青年之所以“认真地看过马草后”,才让碧云收下马草,是想让“我”产生错觉:他家真的有马,而且正缺马草。这样“我”就不觉得他是为了帮助“我”而故意这么做。这段言行与神态描写烘托出残疾青年的善良、真诚和他关心“我”的良苦用心。 (2)阅读第17自然段,思考:如何理解“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 这是“别饿坏了那匹马”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他嘱咐“我”的话。他的话表面上看起来是对自己家那匹马的关心,不让它饿着,实则是免去了“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把时间放在看书上。 (3)第18自然段中出现的“别饿坏了那匹马”一句该如何理解? 这是文中第二次出现“别饿坏了那匹马”,是残疾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这话既是说给妹妹听的,暗示妹妹不要拒绝买这无用的马草;更是说给“我”听的,让“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书。残疾青年既帮助了“我”,又很好地维护了“我”的自尊。 3.阅读第19~27自然段,回答问题。
(1)第21自然段中,残疾青年为什么会这么着急? 因为他知道,一旦“我”走进院子,就会看到那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谎言就会被揭穿,他就不可能继续留“我”在他的书摊上看书了。文章这样写,突出地表现了残疾青年对“我”的关心。(2)读第22自然段,如何理解“我”说的这句话? 这是文中第三次出现“别饿坏了那匹马”,是“我”对残疾青年说的话。每天“我”都想象着马“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情景,心安理得地看书。说明“我”关心马,更关心残疾青年。(3)读第24自然段,如何理解这段话? 这段话既交代了事情的结果,又表明“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两个感叹句、两个问句写出了“我”见到马草后的震惊与疑惑。 1.如果没有他每天早上这宽厚的一笑,我就不会继续白看他的书,也就不会有那刻骨铭(mínɡ)心的两个耳光。
2.偶然抬头拭泪时,我瞥(piē)见轮椅上的他正定定地看着我。“坐下慢慢看吧!”他说着指了指身旁的一个小凳子。
3.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书摊,泰然地坐下来,从容地读着一本又一本的书。佳句积累(假设句、过渡句)(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对比。“泰然”“从容”与前面的“羞愧不已”“忐忑不安”相对照,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读书心境。) 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本文在写人方面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如第13自然段:“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这段精彩的描写,通过残疾青年的言行、神态和心理,表现了他的真诚善良和关心“我”的良苦用心,令人感动。写法借鉴 在平时的写作中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时,要注意两点:(1)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三者应当充分结合起来。(2)无论是言行、神态描写,还是心理描写,都要按照合理的顺序来写,用语应准确、生动、形象,以便更好地展示人物形象。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就更妙了。1.描写眼神的词语。
目光如炬  慈眉善目  
顾盼生辉 含情脉脉  
横眉怒目  炯炯有神
拓展延伸2.关于书籍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3.诗文诵习。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那匹马”虽然是摊主虚设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虽然只是摊主一个善意的谎言,可正是因为这样的一句话,让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尽情享受了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同学们,相信这个故事,这句话也一定会深深地印刻在你的脑海中,齐读课题。课堂小结结构图示别饿坏了那匹马起因因白看书被父打马草换钱为看书经过青年善意编谎言从容看书心里安结果——谎言揭穿送温暖善意谎言因爱起当堂测试2课文内容梳理:
以后每天,当我背着马草来到书摊时,他便冲里屋叫道:“碧云,快把马草提进去,别饿坏了那匹马。”这是课文中第 次出现“别饿坏了那匹马”这句话。残疾青年这样说的目的是既是暗示碧云 ,更是说给“我”听的,目的是 。残疾青年在给妹妹说这句话时语带双关,“那匹马”实际上指的是 ,“饿坏了”则是指 。不要拒绝收下马草让“我”安心读书 我 作者没有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