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
“一至岸上,则该夷(英国人)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
——林则徐给道光皇帝的上书
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现象?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千年变局
1840
1856
1894
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自由资本主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垄断资本主义
欧美崛起,对外扩张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瓜分狂潮
近代中国苦苦求索
“近代的中国,就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挨打,二是读书。挨西方人的打,读他们的书;再挨打,再读书。”
1900……
1、时代背景:
(1)世界背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对外扩张
(2)国内背景:
①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危机四伏)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曲折发展。(希望)
2、近代中国的主要任务(目的、探索主题):
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民族富强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3、近代中国探索方法:向西方学习。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时间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维新变法
(维新思想)
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60
—90年代
19世纪90年代
器物
(科学技术)
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19世纪40—90年代的思想解放潮流(探索)
主张者 思想主张(方案)(怎么学) 学习层次
林则徐?
魏 源
?洋务派 ?
早期维新派
维新派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时间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维新变法
(维新思想)
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60
—90年代
19世纪90年代
器物
(科学技术)
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19世纪40—90年代的思想解放潮流(探索)
主张者 思想主张(方案)(怎么学) 学什么
林则徐?
魏 源
?洋务派 ?
早期维新派
维新派
(1)林则徐——
1、代表人物: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40——50年代)
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开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
(2)魏 源——
编撰《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师夷长技以制夷”含义: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维护清朝的统治
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曰为经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
材料一:很少有人认真阅读……许多守旧的官吏骂声扑面而来……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
……《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材料二:《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幕府志士的必读书。 ……《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返回
“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1)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有启迪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一: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1861年)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李鸿章
思考:1、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与实质。
2、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教材学思之窗)
(1)含义:“中学为体”指肯定封建制度,以中国的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西学为用”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为封建制度服务。
(2)实质:维护封建统治。
1、重点突破: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与实质。
洋务派是对林则徐、魏源的继承与发展。
继承:①内容方面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②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③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发展:①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领域更广,涉及军事、实业、教育。
②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洋务派学西方的首要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来维护封建统治,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2、难点突破:洋务派与林则徐、魏源的关系。(比较“师夷长技以制夷”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60—90年代)
2、代表人物:——洋务派
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1)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强经济侵略
内忧外患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3、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4、“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意义:
(1)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促进西学的传播。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变法。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思考:与洋务派相比,维新派在救国方案上有何不同?
“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则通,通则久。” ——《变法通议》
返回
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商战救国;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
(2)主张: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1)代表人物:
王韬 、郑观应
三、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60——90年代)
积极: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3)评价: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借助经学、孔子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变法通议》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宣传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辟韩》
民主君仆、主权在民、进化论观点
三、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60——90年代)
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2)实践:
戊戌变法
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思想界之一大飓风 ”“火山大喷火” ,
(3)意义:
(1)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人物 主要著作 主要思想
康有为
梁启超
严 复
材料一:《新学伪经考》中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家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人教版第页
材料二:(康有为)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
思考: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何特点。
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或者:利用中国传统儒学来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思考:为什么维新派需要利用中国传统儒学来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原因:(1)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2)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根本)
(3)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对理论认识肤浅。
知识拓展:与此类似的还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不强大,资产阶级软弱。
有人说,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
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思路:
1、“手段高明”, “跪着造反”都指的是维新思想宣传者借助儒家传统文化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2、“手段高明”,强调他们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创造历史根据。减少宣传维新思想的阻力。
“跪着造反”强调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时间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维新变法
(维新思想)
器物
(科学技术)
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60
—90年代
19世纪90年代
比较“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思想三大方案的异同以及分析原因。
中国19世纪40—90年代的思想解放潮流(探索)
主张者 思想主张(方案) 学习层次
林则徐?
魏 源
? 洋务派
(洋务运动) ?
早期维新派
维新派
(维新变法)
1. 同:目的相同:救亡图存;方法相同:向西方学习。
2.不同: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不同(救国具体策略不同):从“师~”和“中~”主张学习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维新派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制度,主要是君主立宪制。
3.原因:
(1)造成相同的原因:因为时代背景相同。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独立与富强是主要任务。
(2)造成不同的原因:阶级属性不同。“师~”和“中~”是地主阶级提出的,地主阶级是以维护封建制度为根本目的,学习科学技术只是手段。而维新派是资产阶级,其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比较“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思想三大方案的异同以及原因。
课堂检测
作笔记:
1、导致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舞台
课堂检测
2、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新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课堂检测
3、(09年浙江卷)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是指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课堂检测
4、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其中“跪着”主要是指
A.没有实行设议院、定宪法的主张
B.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C.只主张君主立宪,不主张革命
D.没有和封建思想彻底绝裂
课堂检测
5、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表的几位人物:
①著有
《海国图志》
②创办江南
制造总局
③著有
《新学伪经考》
④民主革命
的先行者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概述编号①、③、④所代表派别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主要主张。
(2)编号②、③、④所代表派别分别进行了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特点。
(3)
①救亡图存是学习西方的主题、目的
②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从学造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到仿行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到思想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时间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维新变法
器物
(科学技术)
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19C40s
19C60
—90s
19C90s
未能付诸实践
未能付诸实践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1898)
中国19世纪40—90年代的思想解放潮流
主张者 思想主张 实践 学习层次
林则徐、?
魏源 ?
?洋务派 ?
早期维新派
维新派 ?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板书:
1.方案一: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
2.方案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方案三: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维新变法
——维新派(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 复)
器 物
向西方学习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
制 度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变法思想:君主立宪
中国为体,西学为用
林则徐、魏源:
洋务派:
维新派:
中国的大多数人包括还没有醒,怎么办?下节课来告诉你方法。
如果有时间可以提一下
《海国图志》在1853年流入日本,一度成为日本追求海外知识倒幕志士的必读书。……《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一共印刷了15版,价钱一路走高。
——《大国崛起?日本》
戊戌变法者们的尴尬:老百姓认为他们是“奸臣”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戊戌政变发生后,与维新派走得很近的张荫桓也被捕入狱。由于英国公使的干涉,免死远戍新疆。在押解途中,“观者数万,咸呼曰‘看大奸臣!’”…………八国联军破城入侵,居然有人传言亲见是康有为带领洋兵进来的!
---- 王龙 《天朝向左,世界向右》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
“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第五六单元复习资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