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有 的 人 ——纪念鲁迅有感正确读记“牛马、不朽”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学习目标1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感情,懂得为人民奉献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3了解并学习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在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多音字
生字学习场chǎnɡ:下场 广场 一场球赛
chánɡ:场屋 赶场 一场大战词语学习牛马:比喻为生活所迫供人驱使从事艰苦劳动的人。文中指默默奉献、勤勤恳恳的人。
造句:他清正廉洁,甘作人民的牛马,真是难得的好官啊!
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造句: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造句:与人民为敌的人没有好下场。
抬举:看重某人而加以称赞或提拔。
造句:他年纪轻轻,还需要进步,您别太抬举他了。词语理解 近义词情愿——(宁愿) 永远——(永恒)
伟大——(崇高) 下场——(结局) 抬举——(抬爱) 反义词情愿——(勉强) 伟大——(渺小)
俯下——(仰起) 抬举——(贬低)
永远——(短暂) 词语辨析 情愿 宁愿
相同点:两个词都有“认为符合自己心愿而同意做某事”的意思。
不同点:“情愿”侧重于经过一番思考,从心里愿意做某事,而且一点儿也不勉强。“宁愿”侧重于在比较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择取此舍彼。
运用示例:
1.看她一副不( )出门的样子,我只好独自离开了。
2.奶奶( )自己饿着,也要把馒头留给小孙子。情愿宁愿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请默读课文,并 给课文划分层次。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一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写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腐朽与骄横,热情赞颂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写人民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1.第1~4节诗中都出现了“有的人”,该如何理解?课文解读 每节诗前两句中的“有的人”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中的“有的人”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2.读第1节,体会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含义。 前两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两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给人民当牛马的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一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3.怎样理解第2节内容?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和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来形容。“俯下身子”把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表达得异常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4.怎样理解第6节的内容? 这一节照应第3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们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的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5.全诗的三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xiǔ)”;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3.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佳句积累(对比)(比喻)(照应、反复) 巧妙运用对比,突出主题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形象特点,表现主题。如本诗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就运用对比的写法,使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达到了突出主题的目的。写法借鉴 对比通常可以分为不同人物对比、不同事件对比、同一人物的外表与内心对比、同一事件的前后情况对比等类型。要注意对比与衬托的区别: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目的在于突出被陪衬事物;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没有主宾之分。
(2)衬托必须举出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1.具有比喻意义的词语。
牛马 鸡肋 桃李
手足 眉目 长城
心肠 须眉 血肉
血泪 骨肉 千里马
心腹 河山 禽兽
万金油
拓展延伸2.诗文诵习。
自 嘲
鲁 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抒情诗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居人民头上的人,则予以无情的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是啊,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当用奋斗和奉献,让它充满更大的价值和更多的意义。课堂小结结构图示有的人生与死的评价对人民的态度人民的态度甘于奉献
鞠躬尽瘁
虽死犹生
精神长存有的人活着——行尸走肉有的人死了——虽死犹生骑在头上——当牛做马刻入石头——原作野草只为自己——甘为他人把他摔垮——永远记住烂得更早——野草青青看到下场——举得高高 本诗2~4节,围绕着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对两种人作了具体形象的对比。通过回忆请依次概括出各小节分别是从哪个方面进行对比的。
(1)第2节:
(2)第3节:
(3)第4节:当堂测试生前表现。死后愿望。活着时的不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