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泰兴市济川中学初三语文第一次阶段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秋泰兴市济川中学初三语文第一次阶段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19 10:2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济川中学初三语文阶段试题 2018.10.18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内,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我们祖国幅员辽阔,江山如画。千峰竞秀、万hè藏云的黄山,瘦骨嶙峋、玲珑tī透的桂林山水,长烟一空、静影沉bì的月下洞庭。这些奇景,古往今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它们的精suǐ?
2.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厉害了!我的国。”这是无数中华儿女对祖国发展成果的由衷赞叹。
B.著名作家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的著作有《洗澡》《干校六记》《我们仨》等。
C.以“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为主题的“九·一八”事变图文展,通过图片及文字的形式,让读者铭记国耻、增强读者的忧患意识、树立读者的民族自尊心。
D.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3.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 周树人与周作人本是亲兄弟,最后却分道扬镳,原因是他们的价值观不同。
B. 一切都好像刚刚发生一样,历历在目,却有更多的记忆,如仙山琼阁一般虚无缥缈了。C. 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外崭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D. 尽管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我国经济发展仍然登峰造极,令世人瞩目。
4.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①~⑥每题1分,第⑦题2分)
① ,要留清白在人间。 ②祸兮福之所倚,         。
③ ,白露未晞。 ④日出而林霏开,         。
⑤这正如地上的路;_____________________,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⑥ ,似曾相识燕归来。
⑦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这是一条经济之路,智慧城市、共享单车、服务机器人,在极短时间内涌现出来,真可谓是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 名著阅读。(6分)
⑴ 阅读下面的选段,结合相关情节填空。
下面叙述一下我是怎样离开这个王国的情形,似乎该把两个月来一直在进行着的,一桩针对我的阴谋告诉给读者。
到那时为止,对朝廷里的事情我一直都很不熟悉,我地位低微,也没有资格知道同时参与宫廷的事。关于君王和大臣们的性情脾气,我倒还是听过很多,书上也读过不少,但决没有想到对如此偏远的一个国家,它们竟然也会产生这么可怕的影响。我本来认为这个国家的统治原则与欧洲国家的原则是完全不一样呢。
选段是选自英国作家___________ (人名)写的《格列佛游记》,选段中这个王国是指_____________(国名),针对我的阴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⑵ 下列关于《格列佛游记》内容及常识的表述,完全错误的两项是(3分,选对一项得1分,选对两项得3分)( ) ( )
A.格列佛在小人国抄录了一段官方文告,它赞颂国王是“举世拥戴”的“万王之王”,“脚踏实地,头顶太阳”等等。但是文中又在提醒着我们那位国君不过身高十几厘米,“言”与“实”的差距使人捧腹不止,加大识刺效果。
B.“你的同胞中,大多数都是自然界爬行于地面的小毒虫中最有害的一类”,这是慧骃们对格列佛同胞的评价。
C.《格列佛游记》熔现实与幻想为一炉,将两者进行对比,用虚实的反差来完善讽刺的艺术效果,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格列佛游记)中多次提到中国:中国人的书写自上而下;中国服装庄重大方;中国人很久以前就有了印刷术;中国语言拼写简单。
E.大人国与他国无交通往来,但国王也会蓄养军队,军事化训练百姓,因为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也犯了人类的通病:贵族争权夺势,人民争取自由,君主要求绝对专制。
6.综合实践活动。(8分)
【花海异调】10月,农业园内的百合花正盛开,吸引了众多游客,游客纷纷拍照发微信。不过,家住泰兴的小陈发的一则微信引起了
深圳小孙的质疑:
小陈:泰兴农业园内的户外百合花美艳不可方物,真让
人流连忘返。
小孙:有没有搞错,朋友?现在已经10月了,百合花才
盛开啊!我们5月底就在世界民俗文化村看到户
外百合了。
请用物候学的知识向小孙解释一下这种现象。(3分)

【文化探究】今年的10月8日是“寒露”,10月23日是“霜降”。请仿照示例,从“寒露”“霜降”中任选一个加以描述。(3分)
示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水时节,降雨开始,雨量增多。

【关注谚语】气象物候研究小组的一位同学搜集到了一则叫“九九歌”的谚语,内容如下: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他发现“三九四九冰上走”和“耕牛遍地走”两句已经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并为此撰写一副对联。上联是“气候变暖,满河坚冰何处觅”,请你为他把下联补充完整:科技进步, 。(2分)
二、阅读理解(共60分)
(一) 阅读张耒《夜坐》诗,完成第7题。(6分)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注】张耒,北宋诗人。自幼有雄才,然而仕途却十分坎坷。新旧党争中,他受到蔡京等的迫害,一再被贬黜。
7.⑴ 诗歌的一二两句描绘了庭户 、 的特点。(2分)
⑵ 有人说,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相似之处,你觉得有道理吗?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11 题。(14 分)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①,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②得腐鼠, 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①鹓雏(yuānchú):古代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习性高洁。
②鸱(chī):王力《古代汉语》中解释为鹞鹰,鸱鸺(鴞)为猫头鹰。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惠子相梁 ( ) ②或谓惠子曰( )
③搜于国中 ( ) ④非梧桐不止(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子知之乎
A.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B.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D.实是欲界之仙都(《与谢中书书》)
9.用“/ ”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断一处)(2 分)
于 是 惠 子 恐 搜 于 国 中 三 日 三 夜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11.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谈谈本文运用什么手法阐述什么观点?(2分)

(三) 阅读《中国的母亲花——萱草》一文,完成12~14题。(10分)
①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然而,不论是这个节日,还是送康乃馨给妈妈的传统,都起源于美国。中国其实有代表母亲的花卉,就是萱草。
②萱草这个名字很多人听来或许很陌生,其实它是一种大家熟悉的食用植物。萱草的花,作为食物俗称“金针”“黄花菜”,通常被晒干后用来做菜、入药。萱草也是一种常见的景观植物,很多地方都有种植。
③萱草出现在中国古籍记载中已有3000多年历史,作为代表母亲的意象符号也有千余年历史。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在《论传统意象符号系统及其重建》一文中提及,现在一般认为,萱草最早现于文字记载是在《诗经·卫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句子。后世注家多认为“谖草”即“萱草”,萱草可以忘忧,有忘忧草之名。虽然有不同的意见,但是多数人,或者说民间社会大都认为《诗经》里的谖草就是萱草,就是忘忧草。
④但忘忧草的意象如何最终与母亲联系起来?田兆元推测原因应该是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家里要种植萱草,以免父母忧虑。孔子说:“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对于儿女外出充满着担忧和挂念。忧愁成为父母与儿女的情感纽带,而萱草便成为一种寄托感情的符号。《诗经疏》上说:“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据说唐朝孟郊《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是最早将母子情感连在一起表达的。
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象征母亲意象的萱草,但却并无“母亲节”这个提法,也没有相应主题的节日,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强烈仪式感的西方母亲节进入中国后,逐渐被大众接受,康乃馨作为母亲节的代表花也逐渐取代了萱草的地位。我们不能怪外来文化,要怪我们自己对于传统没有很好地呵护。
12. 下列句子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2分) ( )
A. 萱草具有食用、药用和观赏等价值。
B. 萱草历史悠久,3000多年前已出现在中国古籍中,作为代表母亲的意象符号也有千余年历史。
C. 《诗经·卫风·伯兮》中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一句,人们都认为句中的谖草就是萱草,就是忘忧草。
D. 康乃馨作为母亲节的代表花逐渐取代了萱草的地位,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母亲节”这个提法,也没有相应主题的节日。
13.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5分)
(1) 请指出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2) 第④段中的加线词语“据说”能否删去?说说理由。(3分)

14. 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3分)

(四) 阅读王文灏《尺度》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①尺度,一般表示物体的尺寸与尺码,有时也用来表示处事或看待事物的标准,而在许多地方则引生为准则、法度。例如唐李涉《题清溪鬼谷先生旧居》诗:“常闻先生教,指示秦仪路。二子才不同,逞词过尺度。”
  ②把握尺度就是适可而止,效益优先,更好更充分地发挥才能。为什么海尔公司能打进国际市场并不断发展?因为他们始终以效益、质量为本,注意适度、适量而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
③把握尺度就是做人有分寸,意味着做事知进退,这是一种处世态度。古代一位哲人曾说过,世上有两种人,一种像刺猬,一种像狐狸。刺猬遇事只有竖起尖刺一招,而狐狸却随机应变。人生各异,尺度不一。我们应该分析自己,把握尺度,更加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是一味求进,是行不通的。人生之路何其坎坷!有高耸入云、寒冷至极的雪山;也有深不见底,让人望而却步的深渊。面对此情此景,你会如何做?“勇敢”地攀登雪峰还是“无畏”地跳进深渊?条件不具备而盲目为之,只能粉身碎骨,永远无法抵达成功的彼岸。所以我们面对困难、挫折,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全面考虑,多方施策,方有取胜的机会。
④把握好人生的尺度,需要你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受到这样评价的人把握好了人生的尺度。把握好人生的尺度,需要你淡泊名利一身正气,使自己无怨无悔。在漫漫人生之路上,人们选择的方向不尽相同。有的人苟且偷生,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有的人目标明确,在人生的道路上跃马驰骋。
⑤芸芸众生,喧嚣红尘,熙熙攘攘。每个生活在尘世中的人,都会面临进退的选择,都会有一个尺度的标杆。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能付出多少,而不是他拿取多少。”我们应该胸怀大局,放眼未来,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尺度,无限拓宽自己人生的宽度。
15.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

16.下面这句话放在文章哪一段作为论据比较合适?请说明理由。 (3分)
一代大文豪苏东坡,可谓深明其理,受冤被贬海南岛,依然怡然自得,进退自如。可谓大丈夫能屈能伸,难道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

17.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4分)

(五) 阅读唐俑的《与狼共舞》一文,完成1 8~21题。(20分)
⑴在进出拉萨的必经之路上,我拦下了一辆拉柴火的卡车。我此行的目的地是四川。
⑵司机扎西是个强悍的藏族汉子。汽车平安无事地把险峻的念青唐古拉山抛在身后,进入相对平坦的羌塘草原反而出了麻烦。待我从梦中惊醒,汽车已经离开公路几十米,被一块面积不大的沼泽地紧紧地包住了。扎西没解释出事的原因。他去了公路,希望能碰到一辆过路的车。但这种希望很渺茫,因为这条路常常是一整天也碰不到一辆车。?? ?
⑶太阳下山后气温骤然下降,估计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我们爬上汽车,往下扔了足够一个晚上用的柴火,不一会儿,熊熊燃烧的篝火就跳跃了起来。几颗寂寥的星星在头顶发出黯淡的光,草原在火光的映衬下更加苍茫辽阔。???
⑷扎西拿出奶茶和干羊肉,邀请我共享食物。我只喝了一点儿奶茶,起身离开火堆。扎西叫住了我:“你不要命啦?如果不想让狼吃掉,就回来听我唱歌。” ???????
⑸我惊讶于扎西歌声的柔情,以及从柔情里分娩出来的苍凉和无奈。我问扎西唱的是什么歌。“在那雪域高原,有我美丽的姑娘……”扎西说,“还有……狼!”“还有狼?”“在你身后!”我一回头,果然看到两只阴森森的小灯笼,那是狼的眼睛。我知道几乎所有的野兽都怕火,狼也不例外,可是那只狼却不怕。我看到它的神情充满了哀怨。这个细微的发现相当重要,它直接改变了我对狼的态度。?? ????????
⑹“你别动,待我把它解决了!”扎西这样吩咐的时候,我看到他已经把尖刀对准了狼腹,准备投掷。?? ????????
⑺“等等!”我急忙阻止扎西,“它是一只母狼!它肚里有孩子。扎西师傅,难道您没看出来吗?”
⑻“管它是公是母,反正是狼。不杀死它,它就要吃掉我们。它肯定饿极了!”
⑼“不对!它如果要吃掉我们,早就动手了,用不着等我们发现它。”
⑽我不明白我为什么要同情一只狼。就因为它是一位准母亲?我想,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同为孤独者的缘故。孤独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至少消除了我的防范。这是一种无法按常理解释的心理,姑且叫做同病相怜吧。?? ?????
⑾我相信那只狼是孤独的,否则它不会单独出现。我又发现,那只狼不仅是一个大腹便便且非常瘦弱的准母亲,它还少了一条后腿,至少那条腿的脚掌不见了,这使它的腿看起来像一根弯曲的长了毛的棍子。?? ???????
⑿我试图说服扎西将他的羊肉分一点儿给那只狼。?? ????????
⒀扎西欲言又止。当扎西把火拨旺时,我却发现狼不见了。扎西又唱了一些我听不懂的歌,喝光了那瓶酒,摇摇欲坠地睡觉去了。后来,我抗不住疲倦,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不过我很快就醒了,是被一种低沉的哀嚎惊醒的。是它,那只狼!这一回它再也不怕火了,因为它离火堆很近,近得伸手可触。就在那时,我意外地发现它身上结满了冰。?? ?
⒁我想我终于明白了:那只狼不仅需要食物,还需要温暖。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我将扎西没有吃完的羊腿拿在手里,扔给了它。狼仿佛笑了一下,然后在离我一丈之地四肢伏地,抱着羊腿,啃了起来。我静静地看它吃肉。我很想知道它在想什么,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是一种强烈的母爱,才使它放弃了坚守了多年的某种特性,被迫跟它的天敌接近……
⒂我感到这是一个极富诗意的夜晚。多年以前的那只狼,就这样带着诗意,走入了我记忆的永恒。
18. 结合文章内容,把故事情节补充完整。(4分)
偶遇扎西,车陷沼泽——??????? ① ???——阻止杀狼,孤狼离开—— ② ??——分食羊腿,永恒记忆
19. 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回答问题。(7分)
(1) (3分)赏析第⑾段划线句子“那只狼不仅是一个大腹便便且非常瘦弱的准母亲,它还少了一条后腿,至少那条腿的脚掌不见了,这使它的腿看起来像一根弯曲的长了毛的棍子” 。

(2) (4分)狼仿佛笑了一下,然后在离我一丈之地四肢伏地,抱着羊腿,啃了起来。我静静地看它吃肉。说说你对“仿佛”一词的理解。

20.?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理解的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扎西”在小说中是个次要人物,但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 那只瘦弱、受伤的母狼出现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它因母爱而显得与别的野兽不一样。
C.整个遇狼过程中,我因同病相怜而善待母狼,扎西对我的想法、举动表示理解和支持。
D. 文章结尾“我感到极富诗意”,是因为今夜独特的经历,给我带来了全新的感觉。
21. 阅读本文第(3)节划线句子和链接材料,说说两段文字在文中作用的异同点。(6分)
【链接】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相同点(2分):
不同点(4分):
【本文】
【链接】
三、作文(60分)
22. 生命中,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回味无穷,魂牵梦萦,或许是一幅画面,亦可能是一种声音,那有没有一种味道在你的心里历久弥新呢?
请以“那味道,历久弥新”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要求:(1) 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2)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

济川中学初三语文阶段试题 2018.10.18
参考答案
1.壑 剔 璧 髓(每字1分,共4分)
2. B
3. D
4. 略
5. (1)斯威夫特 小人国/利立浦特 有人指责他犯有叛国罪 (3分,各1分)。
(2)BD(3分)(选对一项得1分,选对两项得3分,多于两项得0分)
6. 【花海异调】小孙(1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纬度因素(1分),因为纬度越高温度越低,花开越迟(1分)。
【文化探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1分),白露时节,天气转凉,露凝而白.(2分)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分),霜降时节,天气渐冷,开始有霜。(2分)
【关注谚语】遍地耕牛哪里寻
7. (1)冷清(或萧瑟等)(1分)、清寒(1分)。
(2)有道理(1分), “不甘”“迎风”(1分)可见诗人的积极进取之心(1分), 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积极乐观的情感是一致的(1分)。(只写有道理不得分)
8. (1) ①做宰相 ②对……说 ③国都④栖息,停歇
(2)B
9.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10.(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
(2)略
11. 比喻(1分)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1分),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1分)。【写到一点即可】
【译文】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12. C(应为“大多数人认为”,表述不准确)(2分)
13. (1)运用举例子(0.5分)、引用(0.5分)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教授田兆元在《论传统意象符号系统及其重建》一文中的言论,具体说明了萱草出现在中国古籍记载中已有3000多年历史(1分)。
(2)不能删去。“据说”意思是“依据他人所说”,表明消息的来源(1分),表明“《游子诗》是最早将母子情感连在一起表达的”这一说法有一定依据但不能完全确定(1分),如果删去,太绝对化,“据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4. 补充说明(0.5分)了康乃馨作为母亲节的代表花逐渐取代了萱草的原因(1分),从而呼吁人们呵护传统文化(1分),使说明内容更全面、更完整(0.5分)。
15. 对比论证。(1分)将两种人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在漫漫人生之路上,人们选择的方向不尽相同” (1分),进一步论证了“把握好人生的尺度,需要你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观点。(1分)
16. 第③段。(1分)苏东坡的事例主要是讲“大丈夫能屈能伸”,做事懂得进退,(1分)与第③段的分论点“把握尺度就是做人有分寸,意味着做事知进退”一致。(1分)
17. 首先,对“尺度”的含义进行解释,并引用唐代李涉的诗引出本文的论题“尺度”;(1分)然后从“适可而止,抓住重点”“做人有分寸,做事知进退”“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三个方面(1分)论证了如何把握好人生的尺度;(1 分)最后,总结全文,明确论点:“我们应该胸怀大局,放眼未来,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尺度,无限拓宽自己人生的宽度。”(1分)。
18. (4分)点燃篝火,唱歌遇狼 ???????半夜醒来,狼在烤火(意对即可)
19. (1)(3 分)细节描写(0.5分)和比喻(0.5分),形象地写出了那只濒临死亡威胁,遭遇极度饥饿与寒冷的狼的惨状,(1分)表达“我”对其的怜惜。(1分)
(2)(4分) “仿佛”表示“好像”,说明并没有真见到狼笑(1 分);作者用自己的感觉来写狼得到羊腿时的反应(1分);表现出狼对人并无恶意(1分);表达出人与动物的善意是互相的(1分)。
20. (3分)C
21. 相同点:景物描写(环境描写)(1 分),都渲染了苍凉的氛围(1 分)。
不同点:【本文】通过对羌塘草原夜晚景色的描写,烘托出“我”孤独的心理 (1分),为那只临近死亡的“母狼”的出现作铺垫(1 分),推动情节的发展(1 分)。(后面两点写到一点即可)
【链接】通过描写故乡凋敝的景象,烘托出“我”悲凉的心境(1 分),为全文奠定了抑郁深沉的感情基调(1 分),与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1 分)。(后面两点写到一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