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梳理
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中都包含哪些内容?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分数加、减法含义。
加法:
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 一个加数的运算。
分数加减法的复习
师:第一单元分数的加减法我们已经学习完了。请同学们想一想
1、在分数的加减法这一单元中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举例说明。
要求:(1)四人组内讨论交流
(2)以六人组为单位在板卡上用你组成员喜欢的方式回答上面的问题
2、计算方法或步骤。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方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方法:①通分。 ②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① 不带括号的:按从左到右顺序计算。
②带括号的:括号里的先算。
(4)、简便运算。
整数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分数加减法解题步骤:
一看:
二通:
三算:
四约:
五化:
看清是同分母还是异分母
异分母先通分,化成同分母
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简便运算
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进行计算
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
同样适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把小数化分数:一位小数就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就是百分之几…
把分数化成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只把( )
相加减,( )不变,计算结果,
能约分的( )。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 )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根据( )进行计算。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 ),再
分子
分母
要约成最简分数
整数
通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 + 表示( )个( )加上( )
个( ),和是( )。
2、 - 表示( )个( )剪去( )
个( ),和是( )。
6、 + + +
=( + )+ ( + )
运用了( )进行简便计算的。
7、 + +( )
填上合适的分数使它能简便计算
再解答
8、分母是12的最简真分数有( )个,它们的和是( )。
9、填上<、>或=
○ ○
○ ○
+
-
+
-
-
-
+
+
10、一条长2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
全长的 ,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
还剩( )没有修?
1、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因为分数单位不相同。( )
2、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
分数加减法不适用。( )
一 分层练习
1. 抢答题:
2. 选做题:
3. 计算,能简算的要简便计算:
二 巩固提高,深化目标:
1、判断并改正:
2、解方程: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 + )
①
②
③
④
10- -
⑤
⑥
-( + )
(1) +X=
(2) X- =
(3) X-( + )=5
3.生活热线
1、河北小学六年级学生占全校同学的
,五年级比六年级少
,五六年级共占全校同学的几分之几?
2、母亲节到了,五(1)班全体同学都给自己的母亲送了礼物,(其中送
鲜花、贺卡、图画三种礼物的)具体情况如下:
①送鲜花、贺卡、图画的共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②送其他礼物的占几分之几?
送鲜花
送贺卡
送图画
其他 ?
1、甲数是 ,比乙数多 ,他们的
和是多少?
2、 减去 与 的和,差是多少?
3、 减 的差与 的和是多少?
4、 加上一个数等于 与 的和,
这个数多少?
1、张大伯收了一批西瓜,第一天卖出了总数的 ,第二天卖出了总数的 ,两天一共卖出总数的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 =
1 - =
学校运来一批重 2 吨的水泥,砌墙用去了 ,打地面也用去了 ,还剩下多少?
4、一条长2千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
全长的 ,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
还剩( )没有修?
1- - =
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 米、 米和 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米?
2、化肥厂原计划一天生产化肥 吨,实际上午生产 吨,下午生
产 吨,实际比计划超产多少吨?
+ - = ( 吨 )
3、小明计划用一小时完成语文、数学和英语的作业,实际语文用了 小时,数学用了20分钟,英语用了 小时。小明实际做完作业用了多少小时?
20分钟 = 小时
+ + =
三 拓展提高:
1、填空:
2、学校举行绘画比赛,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其中一、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
,二、三等奖的
占
,获二等奖的占获奖人数的几分之几?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简便运算
先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进行计算
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
同样适用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把小数化分数:一位小数就是十分之几两位小数就是百分之几…
把分数化成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分数加减法
学生说一个知识点你举一个例子,学生能直接举例子更好,你可以补充或精讲,然后质疑。开始练习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