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10-20 17:2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考试范围:9-15课;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李慧玲
题号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 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2017年《开学第一课》主持人撒贝宁说:“汉字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它的流传演变记录着中国漫长的文化历史。”我国文字得以统一是在(  )
A.西周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2.中国第一个皇帝是(  )
A.夏启 B.商纣 C.赢政 D.韩非
3.如果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②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
③朋友送给我一部佛经
④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  )
A.刘邦 B.项羽 C.陈胜、吴广 D.刘秀
5.秦朝时“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这主要说明秦朝时(  )
A.兵役频繁 B.徭役繁重 C.赋税沉重 D.法律严酷
6.秦朝末年,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连年灾荒,百姓无法生活 B.民族矛盾尖锐
C.秦朝统治者的暴政 D.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7.下列有关“文景之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清明的统治时期
B.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
C.文帝、景帝奖励耕作,关心农桑
D.“文景之治”的出现,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也有很大关系
8.西汉前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富裕的盛世景象。这一时期的统治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王与马,共天下 D.三国鼎立
9.从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到景帝时“都酈廪庾皆满”,是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其中休养生息的措施不包括(  )
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B.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C.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
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10.2018年3月以“一带一路”为题材的话剧《行者无疆》播出,它选自西汉张骞首辟“凿空之旅”、“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历史。张骞岀使西域,是下列哪位皇帝在位(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景帝
11.诗歌和历史有着紧密而难以割舍的关系。在唐朝宰相窦威的《横吹曲辞?出塞》里这样写道“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看云方结阵,却月始连营。潜军渡马邑,扬旆掩龙城。会勒燕然石,方传车骑名。”这首唐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秦始皇 B.卫青 C.张骞 D.郑成功
12.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其不依附于行政权力的制约,不会轻易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扰,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监察的作用,汉代有“这种特殊的身份”的机构是(  )
A.司隶校尉 B.御史大夫 C.市舶司 D.西域都护
13.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刘秀勤于国政,改革开拓,使东汉王朝在一片焦土和废墟中恢复和发展,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百家争鸣 D.休养生息
14.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了一位历史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开创繁荣局面的故事。下列措施与这位历史人物无关的是(  )
A.释放奴婢 B.建立刺史制度
C.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15.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
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②时局动荡不安 ③王莽篡位 ④军阀割据混战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西汉“丝绸之路”的走向是(  )
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B.长安﹣﹣西域﹣﹣中亚、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C.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D.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
17.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标志事件是(  )
A.汉武帝在位时 B.张骞出使西域成功
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 D.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18.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连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下列关于海、陆丝绸之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张骞始开陆路丝绸之路的足迹
B.陆路丝绸之路起点是河西走廊
C.汉武帝之后,人们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D.丝绸之路的开辟与设立西域都护有因果联系
19.对如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
A.最早产生于隋唐时期
B.毕昇改进后提高了印刷效率
C.因郑和下西洋时期开始向外传播
D.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
20.能够通过如图所示著作查到的史实有(  )
①秦始皇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
②陈胜、吴广起义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⑤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评卷人
得 分


二.材料题(共4小题,共60分)
21.(15分)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 白(图1)
材料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图2)
材料三:(图3)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谁?他什么时候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重任?(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把材料二中①②③④补充完整,并分别说出①②③处官职的职权范围是什么?(4分)
(3)根据材料三回答,秦统一后,假如一个咸阳人想要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信,那么他所写字体和书写材料最有可能是什么?(4分)
(4)评价材料一中的历史人物。(3分)
22.(15分)材料一: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汉文帝说:“夫农,天下之本也。”汉景帝说:“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材料三:汉初至武帝继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汉书?食货志》译文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3分)
(2)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措施?其实施的目的是什么?(4分)
(3)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经济状况?这一时期出现哪一盛世局面?(4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短短几十年间,西汉社会状况发生这样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3.(14分)西汉建立后,沿用和承袭了秦朝的政治体制。汉武帝时,西汉出现了大一统局面。
材料一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诸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
材料三 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成聚昊国,泰、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
﹣﹣桓宽《盐铁论》
(1)材料一反映了汉武帝即位之初在政治上面临了什么问题?他是如何解决问题的?(4分)
(2)根据所所学知识,材料二的言论有可能是出自哪一历史人物?汉武帝是否了他的建议,实行了什么措施?这一举措有何历史意义?(6分)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的国家经济面临怎样的局面?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4分)
24.(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1世纪的某一天,古罗马的恺撒大帝穿着灿若朝霞的丝织长袍进入剧场,在场的百官以及贵夫人们惊叹声此起彼伏,觉得恺撒大帝简直“帅呆”了。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
材料二:如图是古代著名中西陆上交通示意图。
(1)恺撒大帝的丝袍是通过材料二中的这条中西通道得到的,这条通道的名称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说出这条通道的起点在哪里,最远到达什么地方。(3分)
(3)这条通道最早开辟于哪个朝代?对这条通道开通贡献最大的人物是谁?(6分)
(4)结合材料谈谈该通道的开通产生了什么作用。(4分)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解析】秦统一后,秦始皇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促进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故选C。
2.【解析】到公元前221年,秦统治者成为全中国的主人,它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始皇帝赢政就是“第一个皇帝”。故选C。
3.【解析】①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可信。②太学是汉武帝时建立的国家最高学府,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不符合史实。③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朋友送给我一部佛经不符合史料。④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规范文字,颁行天下,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可信。因此①④符合题意。故选B。
4.【解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故选C。
5.【解析】“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意思是男子努力耕作的收获不够国家赋税,女子辛勤纺织不够穿衣所需,这段材料说明了秦朝赋税沉重。故选C。 
6.【解析】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统治者的暴政。故选C。
7.【解析】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清明的统治时期。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8.【解析】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吸取秦王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故选A。
9.【解析】据所学知,汉初几代统治者都坚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主要措施有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B项是政治上的措施,与休养生息政策不符。故选C。 
10.【解析】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B符合题意。故选B。
11.【解析】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使匈奴再也无力同西汉抗衡。这与“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看云方结阵,却月始连营。潜军渡马邑,扬旆掩龙城。会勒燕然石,方传车骑名。”这首唐诗中描绘的汉将平匈奴相一致。故选B。 
12.【解析】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包括中央设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强化监察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所以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13.【解析】西汉末年,王莽改制失败,公元25年,汉景帝后裔刘秀利用农民起义趁机恢复汉朝,国号仍为汉,史称为东汉,建都洛阳,刘秀即光武帝。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故选B。
14.【解析】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汉武帝时,为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负责监察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为专职监察官,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选项B与汉武帝有关。故选B。
15.【解析】曹操在《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②时局动荡不安④军阀割据混战;③王莽篡位发生在西汉末年,与材料表述的情景无关。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故选A。
16.【解析】汉朝时,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因而“丝绸之路”的走向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域)﹣﹣中亚、西亚﹣﹣欧洲,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17.【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新疆地区。所以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标志事件是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故选C。 
18.【解析】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古代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丝绸之路成为横穿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故关于海、陆丝绸之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陆路丝绸之路起点是河西走廊。故选B。 
19.【解析】观察图片可知,这反映的是造纸的流程,西汉时期我国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这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故选D。 
20.【解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①发生在秦朝时期;②发生在秦末;③发生在东汉时期;④发生在西汉;⑤发生在西汉末年。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 
二.材料题(共4小题)
21.【解析】(1)材料一颂扬的是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国家的功绩。因此材料一中的人物是秦始皇。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因此秦始皇完成统一天下重任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是齐国。
(2)依据所学,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并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政务;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掌管军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3)依据所学,秦朝统一后,秦始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人们通常用竹木简或帛做书写材料,造纸术是在西汉前期发明的。因此秦朝人如果给朋友写信所写字体为小篆或隶书。书写材料为竹木简或帛。
(4)对秦始皇的评价要从功过两方面进行,秦始皇的功绩: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创建中央集权制度,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统一车距、货币、文字、度量衡巩固了国家统一。过失:实行残暴统治,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莫大损失。因此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
【答案】(1)秦始皇;公元前221年。
(2)①丞相: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政务;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③太尉:军事; ④郡县制。
(3)小篆。竹木简或帛。
(4)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君。秦始皇的功绩: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创建中央集权制度,修筑长城,抵御匈奴,统一车距、货币、文字、度量衡巩固了国家统一。过失:实行残暴统治,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 
22.【解析】(1)“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反映西汉初期的景象是西汉初年,天下刚刚安定,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非常贫困。天子的车骑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
(2)由“夫农,天下之本也”“农业是天下之根本”可知,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的统治措施。汉初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的目的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
(3)由“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可以看出,材料三反映出西汉当时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被誉为“文景之治”。
(4)短短几十年间,西汉社会状况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民”,还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
【答案】(1)景象:西汉初年,天下刚刚安定,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民非常贫困。天子的车骑不能配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将军和丞相只能乘坐牛车。
(2)重视农业发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统治。
(3)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安定,国家积累了大量钱粮;文景之治。
(4)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重视“以德化民”,还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等。
23.【解析】(1)材料一体现了汉武帝即位之初在政治上面临诸侯国实力强大,威胁中央的危机,为了化解这一危机,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最终解决了地方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2)为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加强了思想的大一统,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由材料“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山东奸猾,成聚昊国,泰、雍、汉、蜀因邓氏。吴、邓钱布天下”可知,体现了诸侯王经济实力强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汉武帝统一货币,使用五铢钱,将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当中央,实行抑商政策等。
【答案】(1)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
(2)董仲舒;吸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意义:①加强了思想的大一统;②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反映了诸侯王经济实力强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措施:统一货币,使用五铢钱,将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当中央,实行抑商政策。 
24.【解析】(1)由材料二图中“汉、长安、大秦”等文字,可知,材料二中的中西通道指的是丝绸之路。
(2)由图中“长安”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由图中“大秦”可知,丝绸之路最远到达欧洲。
(3)丝绸之路最早开辟于西汉时期。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为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4)由“于是穿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男女贵族的流行时尚”可知,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是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答案】(1)丝绸之路。
(2)长安;欧洲。
(3)西汉;张骞。
(4)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